今天是:

返回首頁| 訪談中心| 校長雜志| 校長論壇

返回首頁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對話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構筑影響學生一生的文化根基

專訪:復旦附中 吳堅

“我更關注今天的教育如何鑄就學生未來30年的發展;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把學生順理成章地送入大學,還要支撐他們將來邁向社會,服務大眾,成就幸福的人生。”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復旦附中)校長吳堅如此說道。

構筑影響學生一生的文化根基

【時間】2015年11月26日

【嘉賓】復旦附中吳堅

【主持人】記者

專訪復旦附中校長吳堅

     “我更關注今天的教育如何鑄就學生未來30年的發展;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把學生順理成章地送入大學,還要支撐他們將來邁向社會,服務大眾,成就幸福的人生。”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復旦附中)校長吳堅如此說道。


     復旦附中是傳統的滬上名校,是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也是坊間流傳的上海高中“四校”之一,另外三所分別為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交大附中。

     復旦附中每年的畢業生中,有近60%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中國頂尖名校,每年都有相當數量學生成功申請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如哈佛、耶魯、牛津、劍橋、斯坦福、普林斯頓等,畢業生中海外留學比例約占五分之一。吳堅認為,“每個學校有每個學校的特質,復旦附中更是不可復制的。”

吳堅對走班教學模式的推廣充滿了信心,“工業化時代,行政班模式的教育效率大大超越了傳統私塾的師徒傳承模式;信息化時代,張揚個性、尊重多元選擇,追求人的自主發展是必然趨勢,所以說走班模式是教育的必然選擇。”

身心健康是成長的關鍵,當前馬拉松跑的盛行給了吳堅啟發。他希望培養學生對運動的正確認識和自覺習慣,并借“樂跑”這一平臺打造校園名人,激發學生活力和自信。“努力學習、認真考試永遠沒錯;但是在抓緊讀書的同時,不要忘了最不可犧牲的是健康,最重要的是生活。”

如何看待出國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吳堅認為這是經濟騰飛后的產物,不必過分擔憂,選擇的增多,恰恰反映了一個社會的開放度和生命力。

吳堅強調,教育以人為本,就必須響應學生的成長需要;培養應該是能產生良好的延續效應的,中學要關注大學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未來人生的發展。

他還表示,當前的教育問題往往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綜合問題的折射與反映。

 
對話吳堅

教育不應以追求效率為發展選擇

【記者】:復旦附中文理學院模式與傳統的行政班有何不同?

【吳堅】:文理學院實行“走班教學”,是我們教改實踐的一大特色,語數外理化五門學科全面分層走班,其他課程專項選修;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打破了行政班的概念,文理交融,很少有學生的課程會完全在一起,避免培養的單一性同質化。

僅從效率上說,傳統行政班模式肯定“效率”更高,成本也低,如同工廠流水線,指向明確,標準化加程序化。但學生不是產品,分層走班的優勢在于它能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從培養的眼光來看,追求效率是一時的,發展個性塑造品格是終身的。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必須要允許個性并保護差異。

新高考改革,學業水平等級加試科目是六選三,從而要求學校和學生不分層也得分層,不走班也得走班;工業化時代,行政班模式的教育效率大大超越了傳統私塾的師徒傳承模式;信息化時代,張揚個性、尊重多元選擇,追求人的自主發展是必然趨勢,所以說走班模式是現代教育的必然選擇。

【記者】:復旦附中的學生“菁英培養計劃”是一個什么概念?

【吳堅】:能夠進入復旦附中學習的學生從基礎學業水平而言,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這不等于他們已經具備了未來國家建設的骨干中堅所需要的素養。在高中這一人才成長的關鍵期,學校除了提供必要的知識學習與智力開發方面的高水準課程,還需著力建設完善全方位的培養方案,構筑真正意義上的育人體系。復旦附中的學生“菁英培養計劃”正是著眼于此的教改實踐。

認識中國,認識世界,了解時代,了解自我,樹立信念,牢記使命,是這一培養計劃的設計核心。幾年發展下來,我們有70%以上的學生能夠參與其中,走出校園,前往社區基層、外省鄉村、西部山區、老少邊陲,實地考察體驗人文地理、社會經濟、歷史現實,在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中感悟人生價值、責任擔當,成為高中生活中最難忘的學習經歷。

又有近30%的學生參與海外游學,前往20多所姊妹學校進行國際交流,增進友誼,拓展視野,感受異域文化,增強自信;每年也有近500位的海外師生來校友好交流。當然,還有學術講壇、專題報告、大學先修、創新課題研究等等榮譽課程的學習經歷要求。所有系列化的培養方案,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最不可犧牲的是健康,最重要的是生活”

 
【記者】:當前馬拉松跑很流行,而讓學生進行晨跑鍛煉是一個讓很多寄宿學校頭疼的問題,復旦附中有什么具體舉措嗎?

【吳堅】:我們讓學生自主設計跑步方案,建議每個同學都要完成一個馬拉松,當然我們可以在兩個月內累進式完成:一個馬拉松約是42公里,操場一圈是400米,一次馬拉松相當于繞著操場跑105圈,兩個月共計43天,每天堅持跑兩圈半就能完成。

一方面,讓學生自主設計主題口號和自主規劃實施方案,并自覺誠信記錄進度,自我督促;另一方面,讓參加上海馬拉松比賽的教師談感受,把馬拉松的精神傳遞給學生,跑馬拉松既不發獎金,又占用個人時間精力,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各行各業人士踴躍報名?

同時進行運動技術指導,讓學生對于跑步有專業的理解,掌握跑步的正確方法。借助這樣的活動還可以打造校園“名人”,不要一天到晚除了“學霸”就是“學神”。努力學習、認真考試永遠沒錯;但是在抓緊讀書的同時,不要忘了最不可犧牲的是健康,最重要的是生活。


教育應該關注學生未來三十年


【記者】: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秉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吳堅】:關注人的健康成長。青少年作為生命個體而言,是有其內在的情感需求和成長規律的,但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人本身的成長需求不是那么看重,往往更看重分數,學習行為被異化了,甚至有家長非要到了孩子心靈崩潰的邊緣才感悟說:其他都無所謂,只要健康就好。

父母親的本能必定是關愛自己孩子的,特定年齡階段適度的要求與考驗、挑戰對成才而言也是必需的,但是本質問題是學習應該合理有效,而且要有多維度的評價。

復旦附中有自己的目標、特色培養的路徑,依據是一定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然后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去實施,讓學生得到真正的關注。現實環境中一些時髦的東西我們未必追逐,我們只選擇那些符合教育規律和育人方向的方式與方法。

【記者】:高中是小學、初中和大學之中關鍵的一環,您認為高中在人才的傳承培養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

【吳堅】:目前,大部分的高中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是脫節的。阻隔高中和大學之間的高山鴻溝是高考:一進高中,三年拼搏,完成高考就是唯一目標。翻越高山這么難,跨過鴻溝這么難,就很少有人去想翻過山越過溝以后會怎么樣。

復旦附中與復旦大學一脈相承,學生感受著大學的氛圍,3年的高中學習中也給了他們相當豐富的大學熏陶與滋養,使他們產生了一種意識,就是跨越高考后該做什么。我更關注今天的教育如何鑄就學生此后30年的發展;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把學生順理成章地送入大學,還要支撐他們將來邁向社會,服務大眾,成就幸福的人生。

王安憶在回憶知青生活的文章里曾有一段評價一位女知青說,她氣象淡定,超然世外,不溫不火,所有問題處理井然有序,令人刮目相看,一問是復旦附中畢業的。我們培養人就要能產生一種良好的延續效應,要構筑影響人一生的文化根基。

中學要關注大學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未來人生的發展。


教育問題是社會綜合問題的反映

 
【記者】:名校紛紛辦分校,復旦附中也已舉辦了浦東和青浦兩個分校,對于分校的建設,附中有什么考慮及舉措?

【吳堅】:我們在兩個分校的建設過程中考慮有多個方面:一是政府指導意見。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對新建設的區域補充新興的教育資源,滿足當地老百姓的教育需求,這是第一位的;二是對學校本身的幫助。兩所分校借助復旦附中的有力支撐,起始即為市實驗性示范高中。反過來,分校的建設對于本部的資源配置也有好處,增加了體量,達到1+1+1>3的效果,分校呈現充足的辦學空間,本部保障優質的師資與生源;三是推動分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兩所分校既要保持和發揚復旦附中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水準,又要在此基礎上逐步樹立起自己的培養特色,拓展出自己的成長空間和社會聲譽。

【記者】: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到國外讀書,您對這個現象怎么看?

【吳堅】: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現象,不只是我們中國有,東亞各區域早就有過,是經濟騰飛后的產物。大批青年學生到海外留學,前提是經濟實力強了,可選擇的求學路徑多了。現在處于一個出國留學的爆發期,就人數比例而言也并不算多,短期看,可能會對國內學校造成一定沖擊,但從長遠看,是有益補充。

學生選擇的增多,恰恰反映了一個社會的開放度和生命力,說明這個社會是民主法治、穩定健康的,是尊重公民的選擇權利的。有人質疑出國人數多了,是不是德育出了問題,這是很片面的。上世紀50年代初大批科學家從海外歸來,他們也沒受什么意識形態的灌輸,但是他們甘愿放棄海外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毅然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這種精神和情懷值得敬佩。附中畢業生中有五分之一選擇海外升學。

【記者】:如何看待當前教育存在的某些困境?

【吳堅】:教育承受了大量非教育本身產生的社會問題,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綜合問題的折射與反映。現在大家反映學業壓力太大,競爭太激烈,到了一個無法緩和的地步。最早的時候是教育資源稀缺,升學率低,競爭大。現在大學入學比例提高后競爭壓力還是大,同樣是大學畢業,所謂名牌大學畢業生更有競爭優勢,不同的專業也會有差異,所以,選擇學校、選擇專業的競爭是不會消失的。

西方在這方面顯得比我們寬松從容得多,或許東方文化歷來對下一代教育更加重視的原因吧。但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社會整體觀念還有待發展。這是社會轉型期面臨的問題,僅僅解決教育資源還不夠,還要解決價值評價、資源分配和社會保障問題,這樣才能心平氣和談教育。

好的教育應該是能夠為大眾所理解接受的,是公平公正的,是具有科學性的,即合理的有邏輯的,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是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

分享到:

姓名:吳堅

所屬學校:復旦附中

其它校長

校長:許逢春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簡介:許逢春,1981年9月師范畢業后參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詳細]

校長:裘志堅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

簡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校長,廣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詳細]

校長:榮俊利

所屬學校:北京大興第一中學

簡介:榮俊利,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學數學高級教師,…[詳細]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關于我們 | 誠聘英才 | 使用條款 | 網站地圖 | 會員注冊 | 找回密碼 | 意見反饋 | RSS訂閱 | 聯系我們
京ICP備18006762號-3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午夜福利757永久网站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 人人狠狠久久亚洲区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 伊人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