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服務
【時間】2011年4月12日
【嘉賓】中國人大附中劉彭芝
【主持人】記者
【記者】:提起人大附中我們都如雷貫耳,本來今天這場訪談是定在2月1日,但是由于劉校長要參加北京市“兩會”,所以我們的訪談就挪到今天。我首先想問您一個問題,我在準備跟您訪談的時候我看到一位人大附中畢業的學生在博客中寫到,“劉校長,您兌現了當初的承諾,人大附中確實值得每一位學生為之自豪,深深愛戴。能夠在人大附中讀了三年高中,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榮幸,這是一段最最快樂的時光?!彼€說,“我想沒有一個人大附中人會不喜歡這個老劉吧”。聽到這些您作何感想呢?
【劉彭芝】:學生叫我老劉我不知道,這次你們提出來,學生當著我的面叫劉校長,背著我的面我知道叫什么的都有。但他們喜歡這個校長,實際上我感覺到不是因為單獨的喜歡一個校長這么簡單,而是因為喜歡這個學校,喜歡這個學校的一草一木和廣大的師生員工。
【劉彭芝】: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從國外回來的孩子,見到我以后特別激動,上來就會給我一個擁抱,甚至掉眼淚,我就問他怎么了,他就說不離開人大附中還感覺不到那么好,離開以后就覺得非常留戀了。孩子說我承諾兌現了就是我在1997年當校長的時候自己的設想就是想辦這樣一所學校,能夠還給孩子們的少年、青年,也就是讓孩子們在這個學校里的生活是快樂的、幸福的。將來他們離開這個學校以后也是留戀的,是向往的。現在畢業的學生一批批走了,他們上大學或者走上工作崗位,他們還能夠懷念這所學校,我也感到這是非常幸福的。
【記者】:您剛才說了要兌現您的承諾,還給學生童年和青年,那具體要怎么做呢?您在從教40多年尤其當了20多年的校長和副校長的過程中是怎么做的呢?
【劉彭芝】:我是1974年到人大附中的,到今年已經第36年了,從教以來我當了26年的班主任,1989年開始當副校長,當了8年的副校長,1997年開始當校長,現在是第13年了,做了20多年的正副校長。我從教40多年來最大的感受,我經常跟學校的教職工說我的教育感悟或者說是教育感言,我總結了這樣的四句話“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愛是自然流溢的奉獻,尊重是教育的真諦,尊重是創造的源泉”。也就是說我所做的很多的事情,或者說它取得的一些成功,都可以從這幾句話里找到影子。比如剛才孩子們說他們都喜歡我這個老劉,實際上是因為我對他們付出了愛,我不見得對每一個孩子都面對面地對他怎么樣,但是因為我付出了自己的愛,對他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圖回報的。當你沒有圖回報,但是他卻回報你的時候,你被他們所愛時,這樣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記者】:從教已經40多年了,那您認為中學生的教育重點是什么?
【劉彭芝】:中學生如果按過去來講,孩子們的生活是比較枯燥的,就是從家門走到學校學習然后再回家,比較單調。所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總想著還給孩子們一些童年和少年。那到底怎么能讓孩子們在中學生活感覺到快樂和幸福呢?
【劉彭芝】:所以第一點就是這個孩子來到社會上應該怎么生活,怎么做人,小孩在中學里是12歲到18歲,畢業的時候18歲已經是成人了,已經是一個公民了,所以首先要教育孩子應該成為一個合格的成人,一個合格的公民。所以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教會他學會愛,愛家人、愛學校的同學、愛學校的老師,愛社會上所有和他接觸的人,他應該幫助他們,而且應該學會合作。所以對于學生的這種道德品質、人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劉彭芝】:另外,我也經常跟他們講,要把住道德的底線,道德的底線是什么?一個應該是遵紀守法;再一個是珍愛生命。所以我們很重視的是學生的心理教育和身體教育,也就是他的身心健康?,F在是一個獨生子女的時代,這個獨生子女的時代是我們國家的曠世難題,因為這是史無前例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整個國家的幾乎所有家庭都是一個孩子,而這一個孩子就有他的獨特性,一個家里有6個大人甚至更多的人來管這一個孩子,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作為學校我們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因為我們的家庭有不同的,有父母離異的,有父母很忙把孩子交給阿姨的,也有讓孩子住校的等等。我們要分析各種不同的孩子,對他們有針對性的引導,讓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熱愛周邊的事物。
【劉彭芝】:還有一個就是孩子的綜合素質的培養。一個孩子應該擁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學習能力,有接觸、合作或者是表演能力等各個方面。你發現這個孩子有什么樣的特長,給他搭建什么樣的平臺讓他去鍛煉。除了這些就是我們也很注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是從小應該讓孩子有自主學習,對學習有興趣,然后鍛煉他們,比如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團隊精神,以及讓孩子們獨特的思想得到尊重。所以對培養他的創新能力我們也是非常關注的。
【記者】:您在今年參加了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北京兩會,您作為人大代表,在今年或者說這兩年您提的議案肯定也是和教育有關的,您具體提了什么都跟我們說一下吧。
【劉彭芝】:我前面五年作過市政協委員,最近這幾年又作市人大代表,每年我的提案議案估計都在十份左右,因為我是工作在第一線,所以對教育了解得比較多,所以我總想把我的一些看法、想法和我周圍的一些人們的需求和建議能夠反映給政府。
【劉彭芝】:像今年,我提的議案有十個,重點有一個就是建立家庭教育資訊中心。剛才我也提了,我們現在是獨生子女社會,很多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實際上有的孩子的心理問題是家庭造成的,家庭為主但是學校也會對他有一定的影響,還有社會的,所以對一個孩子的教育應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社會教育。我們發現有些家長不是特別懂教育,而且有的家長本身就有心理問題。所以我們覺得應該成立家庭教育資訊中心,比如成立一些家長學校,給家長作報告,家長有什么問題可以來咨詢。所以你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先幫著家長解決問題。
【劉彭芝】:比如我們有一個孩子得了抑郁癥,找到我以后我就把他的爸爸媽媽都請來了,結果我一看他媽媽的抑郁癥最重,他爸爸也有,他們孩子的抑郁癥也算是比較輕的。所以你治理的時候要先從他媽媽身上下手,怎么能幫著她先解決一些心理的障礙。但是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學校的學生這么多,所以我們學校雖然有心理咨詢中心,有心理老師,我們也要求我們這里的每一位心理老師都能夠做心理咨詢師。所以我們也呼吁社會能夠建立家庭教育資訊中心,能夠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劉彭芝】:另外我還遞交了一條在網上開設高中國家選修課的議案。因為像我們學校,包括北京乃至全國各個地區的名校開設的選修課都比較多,但是作為普通校甚至薄弱校沒有那么大的能力開那么多課,所以如果我們這些選修課開得比較多、比較好的,包括有些比較新穎的課我們都可以把它放到網上,其他學校的學生們可以在網上進行學習。
【記者】:其實您剛才提到的把選修課放到網上讓更多的學生看到他學習知識。其實這也體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資源不是特別均衡。我們要貢獻優質資源。我們知道人大附中在教育資源均衡上您也作了很多的努力,包括北京周邊可能有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都讓他們過來人大附中幫扶他們,給我們講講這些事情吧。
【劉彭芝】:我主張一個優質學校不能獨善其身,應該兼濟天下,所以我主張把我們的優質資源最大力量的輻射周邊,所以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我們進行了七、八年的實驗,比如我們學校每年有二百多名近三百名的學生是由西部地區來的,也有我們幫扶學校的一些學生,除了我們到他們學校試教還有和他們進行互相的交流和培訓外,我們也把他們的一部分學生接到我們學校。我是想同樣的孩子在優質教育的環境下看看能把他們培養成什么樣子。
【劉彭芝】:所以我們學校現在有內蒙的學生、四川災區的學生,還有新疆的學生,另外有寧夏的、河南的,還有北京市延慶的,還有我們海淀區,像翠微中學、北航附中等,也就是所有和我們手拉手幫扶的學校的學生都有,加起來一共近三百人,確實這也占了人大附中的一部分優質資源,我們學校的老師也對他們非常友好。有的地區的學生在我們學校學了一年回去后他們的自信、素質等各方面提得都比較快,回去又學了一年以后有的考上清華了,有的考上復旦大學了,他們也都非常激動。
【劉彭芝】:作為這種優質資源,我們能夠為西部地區,為我們的周邊服務我們也感到非常安慰。我也在做我們學校老師們的工作,我們為什么要幫助別人呢?西部地區的孩子自己在發言的時候說“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這樣無私的幫助我們”,他們不理解,但是他有一個反饋就是“我只知道我要回報,我加倍的努力為祖國做貢獻報答他們”。
【劉彭芝】:我告訴我們的老師,有一句成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最近我們學校把13名干部輸送到我們周邊的學校,北京市也和我們要人,希望我們把適宜的老師送過去,比如搞教研的等等。海淀區我們也送一些老師過去做干部,也送到北航附中一個校長一個書記,西山學校也是人大附中管理的,那里的干部也全部是我們派去的。最近海淀區的藍靛廠中學也委托我們來管理,我們也派去了五位干部和老師。
【劉彭芝】:所以不管是我們學校土生土長培養出來的干部還是外面吸引來的,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這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雙贏的,一方面我們支持了旁邊的學校或者是比我們弱一點的學校,另一方面,我們培養的老師和干部也得到了發展更體現了他們的價值。
【記者】:當時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提起人大附就挑大拇指。提起人大附的學生都沒得說,學生為什么這么好?肯定是老師好,今天訪問您我才明白,不單單是教課的老師好,還有很多老師也是很出色,那種出色也可能是一種奇跡,因為我看到資料說電教中心主任原來是農民工這也是慢慢培養起來的,那這可能就得問您這個校長了,怎么能把老師培養成這么優秀的老師呢?
【劉彭芝】:人大附中出了很多奇跡的事,一般的人不可理解,他們認為人大附中把好學生、好老師都招來了,實際上他們不知道人大附中是什么樣的學生都有,什么樣的老師都有。但是我們有一個理念,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尊重個性、挖掘潛力。我給老師和員工們解釋,“尊重個性”我們的教育目標對象是學生,我們的著眼點是學生,我們的著力點是員工,我的尊重個性是要求尊重全校師生員工每一個人的個性,我們要求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每一個員工都要求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要創新,不要每天都干著一樣的事,拿著一樣的教案,說著一樣的話,自己必須要動腦筋,怎么能把它搞活了,怎么能有新意。所以我們學校也處處都得到尊重和愛護。
【劉彭芝】:這位農民工叫王峰他到我們學校已經20年了,從到我們學校當清潔工、鍋爐工還有食堂工人,最后到電教室作工人,因為我發現他非常愛動電器,我們當時的電教室老師非常愛護他、培養他,幫助他考一些電工的工種,另外他也特別喜歡照相,所以也在不斷給他創造條件。所以我說人大附中就是一個大舞臺,校長就是拉大幕的人,不管是老師還是員工都可以盡他可能的在舞臺上表演。不管他有什么能力我們都會給他創造條件。
【劉彭芝】:我當副校長的時候有一次春節我就把這個王峰還有一個數學老師請到家里一起玩,我就鼓勵他們自己有什么愛好都要自己努力,我們也會給你們創造條件,這位數學老師現在成為特級教師。前兩年王峰和我一起到英國去惠靈頓中學,他給這個中學的校主樓照了照片,相片非常美麗壯觀,后來這個學校的校長到我們這里來回訪的時候看到這幅照片就說我們學校有幾百年的歷史都沒有這樣一幅好的照片,他非常激動,迫不及待的要求我們給他洗這張照片。最近這個王峰也參加了國際的攝影大賽,并獲得了銅獎,他照的鳥也是栩栩如生的,像頤和園的十七孔橋也照得是晶瑩剔透,他這次得的銅獎評委就說,你就是作品名起得不夠檔次,否則能得金獎。下來我就跟他說你怎么不叫咱們的老師和學生幫你策劃策劃啊。
【劉彭芝】:可見一個農民工沒有什么文化,到了這個學校來工作,受到尊重,潛力得到挖掘,不但自己學了大專,現在還在學大本,他自己還有了自己的特長。所以今年我也對市政府提了一條議案,就是對于在北京市工作多年的農民工,應該有北京市榮譽市民的稱號。比如有十年或者十五年、二十年以上的。
【記者】:就是為北京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這些人?
【劉彭芝】:對,將來他也應該有戶籍,因為都這么多年了,歸結起來我們所有人都是農民,都是農村來的,只不過我們來的時間比他們長就是了。另外應該有優秀農民工的獎勵制度,這也是我們社會對每一個人的尊重。我們學校里的農民工除了他還有一個食堂的工人。
【記者】:其實您談了這么多老師的事,包括剛才王老師的事。您說我們要給他舞臺,讓他學習或者怎么樣,但是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可能他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再去拓展學習一些其他方面的東西,能夠成為像剛才您介紹的這位王老師一樣的出色教師。那您是怎么來在他們的工作和思想上進行引導的呢?
【劉彭芝】:應該說我在這個學校做校長的時候,我首先定位是要把這個學校辦成一所世界知名的學校,要辦成這樣的學校就一定要有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教學資源、一流的環境。當時我做了七項工程的規劃,其中包括優秀學生的培養工程、優秀干部的培養工程、優秀教師的培養工程、優秀家長的培養工程等等這些工程。
【劉彭芝】:對于培養教師,我們學校最注重的是練內功,也就是我們每年寒暑假有一個比較長期的培訓,一般是在十天左右,另外我們每個學期對老師都有聽課、評課的制度,另外我們還有一個網上學習,我們學校有一套整個的現代教育技術的計劃,就是每周給老師們普及什么,學校發展到哪一步老師們就跟著學習。
【劉彭芝】:比如我們學校在90年代到20世紀初期,我給學校開設了很多的外語課,首先開的先是英語,英語開了以后又開了18種英語學科的課程,之后又開了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荷蘭語、芬蘭語等一共11種外語,這個外語課程的開設也是為了給學生們培養興趣,但是這就誰來當老師,所以我們的老師里有在日本留學過的,有在韓國留學過的,也有在俄羅斯留學過的,這些老師就就地取材,他們自己可以兼選修課的老師。還有一些老師自己想設什么樣的課,也可以讓學生報名,有報名的他們就可以開。
【劉彭芝】:比如我們食堂的這個工人,他自己的雕刻技術就已經達到了全國總冠軍的水平了,你還擱食堂里單獨當工人肯定當不住了,所以我就說你可以兼一下選修課,他就開了雕刻的這門課,孩子們也來學習,這個員工也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劉彭芝】:所以我們學校原來一直有一個口號“統一思想與行動,凝聚智慧和力量,為把人大附中辦成世界一流的學校而奮斗”,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團隊精神,在我們學校比較突出的就是一種團隊精神、一種科學精神、一種奉獻精神。
【劉彭芝】:奉獻精神也就是大家的事業心,每個人自己都要創新,每個都人要熱愛孩子,為教育服務,把自己的業務提高??茖W精神就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包括像我們學校的選修課150多種,實際上世界上開得很多的包括一些知名的國家我也和他們進行了一些比較,我們跟他們的類型都是差不多的,也可能有人說好幾百種,其實好幾百種也就是一種課的一個系列。實際上很多選修課就是對于讓孩子們生活得幸福美好、讓他們的自身潛力大有提升有很大的作用。這些老師在學校里也培養了終身學習的習慣,所以我們學校也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學習的場所。
【記者】:您剛才也說了你們學校有這么幾個目標,招最好的學生,培養最好的老師。
【劉彭芝】:我們不是招最好的學生,初中升高中是統一錄取來的。
【記者】:很多北京的家長都知道人大附中有一個超常兒童教育的實驗基地——仁華學校,那么仁華學校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您能不能給介紹一下?
【劉彭芝】:這個仁華學校的前身是北京華羅庚數學學校,是在1989年建立的,當時是科學院、華羅庚實驗室,和中國科技大學以及人大附中聯合創辦的,創辦的時候在科學院的在通訊上還有成立剪彩的條目和一篇文章,當時的數學家王元先生,還有馮克勤等很多的學者都來了。北京市華羅庚數學學校到1994年就更名為北京華羅庚學校了,沒有數學兩個字了,當時我們是數學起家,后來我們發現培養這些超常兒童讓他們單獨地學數學是比較枯燥的,而這些孩子是智商比較高、比較聰明或者是早期開發得比較好,但是他們有愛好數學的,也有愛好其他學科的,琴棋書畫各個方面都有,所以1994年就改成了北京市華羅庚學校。
【劉彭芝】:1985年我們學校就成立了外語學校、管樂學校、發明創造學校等等,所以這些學?,F在統稱為北京華羅庚學校,包括我們的足球學校到目前為止也建立20多個了,這所學校孩子們半訓半讀,我們的足球隊獲得了世界中學生足球比賽的冠軍、亞軍。我們這個隊代表北京參加了全運會,初中隊和高中隊分別獲得了全國的初中和高中的足球冠軍。我們的交響樂團也是從小培養的,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拿到了世界金獎。我們的發明創造這些年拿到了幾十件、上百件的大獎。所以我們北京市華羅庚學校是培養各個方面有特長的,而且又早期開發得不錯的,我們給它搭平臺,希望他們能夠從這里走出來。
【劉彭芝】:200幾年開始我們又更名為仁華學校。實際上,我們在1989年的時候就有一個冊子,是北京市華羅庚學校是人大附中的超常兒童的實驗基地,所以這所學校在寒暑假的時候都不活動,我們只是每周有半天給這些孩子們進行一些培訓,每個班里面都有班主任,對于他們進行動態的選拔、培養和鑒別。我們國家說60年沒有培養出杰出人才,沒有大批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實際上在我們國家對于培養這種拔尖創新人才,四代國家領導人都很強調,大家也都知道,希望我們能夠培養。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實際上我認為我們國家的這種機制,而且都認為在大學才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我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應該是從娃娃做起,26年前鄧小平同志提出來:學習計算機要從娃娃開始。所以我們的國家利用20年計算機技術就追上了有的國家半個世紀才達到的水平。
【劉彭芝】:所以現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我認為我們的幼兒園,我們的小學、中學都有責任。比如大學,認為他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這沒有錯。我舉一個例子,就跟一個人吃飯吃飽了,他吃了兩個饅頭飽了,大家都看著這第二個饅頭,其實小學、中學、幼兒園起的作用是第一個饅頭,你如果不管第一個饅頭,第二個饅頭也就沒什么可談的了。中學畢業孩子18歲,一個孩子最能有發明創造的時候是20到40歲,我中學送的孩子雖然是高分考到你那里了,但是他的創新精神、科學研究精神都不行,他將來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嗎?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確實應該引起大家的思考。
【劉彭芝】:當前我們的教育是促教育均衡,促進公平,這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情況,比如現在的芬蘭,芬蘭在世界上基礎教育是排行第一的,他排行第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學校和國家特別均衡,他的差距也特別小。
【劉彭芝】:我們國家是一個大國,我們想均衡、想公平,但是對于這些將來能夠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對于這些高智力的孩子,不給他們一個適宜的教育,這是一個資源的浪費,教育公平實際上應該是有兩層的:一層是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第二層是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給他們創造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現在我們國家有常態兒童的普通學校,有殘疾人的或者弱智孩子的特殊學?;蛘咛厥獍?,但是對于超常兒童,對于智力比較高的、開發比較早的這些孩子,應該也有他們適宜的環境和教育,把他們混在一般的孩子中等于浪費了他們的生命、耽誤了他們的時間,這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資源,我們應該重視這一塊。
【記者】:人大附中已經建校60周年了,您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教育的教育專家,我們希望您在最后用簡短的話語展望一下今后這60年人大附中的發展,包括我們國家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在今后一段時期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劉彭芝】:今后的60年我希望中國的教育、人大附中的教育都和周邊學校的教育應該辦成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而讓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們向往,并且愿意到中國的學校來讀書,在我們學校里應該有具有各種特長的,比如琴棋書畫,熱愛生命科學的、自然科學的,都能找到他們成長的沃土,使得我們能夠培養出大批的優秀人才,推動社會的發展,為人類做貢獻。
【記者】:我們可能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上人大附中,有機會聽劉校長這樣的諄諄教誨,但是通過您剛才的談話,我們能夠意識到一點,就是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能力的開發是基礎教育階段,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十分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