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市控江中學 張群
【時間】2008年3月29日
【嘉賓】上海市控江中學張群
【主持人】記者
【張群】: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控江中學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近年撰有《試論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完善人格的主體性教育模式研究》、《“問題情境教學法”的思考和探索》等文章,并主持編撰《探索的足跡》和《探索的心聲》。2007年被評為上海教育年度人物,獲獎理由:深入一線,關注課堂,他在尊重規律、發揚傳統中找到質量的源頭活水。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控江中學校長張群在民進界別的小組討論中關于“教育浮躁”的發言引起了在座委員的共鳴和熱議。因此,我們就此話題專訪了張群。他站在一個一線校長的角度,認為教育改革不能像搞運動,我們的教育應該遠離浮躁,多研究些規律。
少提些口號,多研究些規律
【記者】:張校長,聽說您的關于教育浮躁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今天想跟您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張群】:對于這個話題,我確實有話想說。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這些年來,我們提過多少口號?我可以跟你數一下:樹魂立根,兩綱教育,生命教育……我發現,教育就像是在搞運動一樣。去年,上海某教育雜志約我寫一篇文章,我的題目就是“我祈禱2007教育的天空是寧靜而淡泊的”。不過我知道,我寫了也沒有人敢發。
我們現在教育理論很發達。從前的教師、校長不會說,現在都非常會說。也許是本人孤陋寡聞,我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理論已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了。去年年初,我曾經參加美國哈佛大學教育院的教育理論研究學習,我發現人家的研究還是很實在的。而相比之下,我們的很多理論很高妙,但是缺少實踐的東西。我認為,教育千萬不要年年提口號,把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規律搞清楚,然后想想如何付諸教育教學實踐。這些問題想清楚了,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作為領導應該有思想,但是在教育一線,更多的還是要實踐,校長就是要做有思想的踐行者。
【記者】:您能否舉例說明“教育浮躁”的現實?
【張群】:比如,現在一直在提加強德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但是多年來就是沒有什么效果。我認為,關鍵問題是目的不明確,如果我們把德育的目標定為公民教育,很容易就能落到實處。公民教育,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小學要求孩子走路要走人行橫道,學會尊重他人;初中生要學會向他人學習,和他人溝通;而高中階段就要對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讓他們懂得公民的責任。當然,我也不排斥要讓孩子有一個崇高的理想,也可以對一部分學生提出高層次要求,要求他們奉獻社會、國家和民族。但是,我們首先要承認,人是有層次的,首先要從公民的角度來要求他們,要守住底線。
我這樣做,并不意味著降低了德育的要求,而是把德育落到了實處。我開玩笑說,我們的德育為什么落不到實處,是因為現在德育想要把孩子都培養成為圣人,但事實上大多孩子都是蕓蕓眾生。所以,他永遠成不了圣人,因此,這樣的教育也永遠不會成功。
另外,當德育變成口號之后,離開了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塊陣地——課堂教學,也永遠不會成功。你想,如果是公民教育的話,老師面對學生即德育,課堂生活處處皆德育。現在提一些讓我啼笑皆非的口號,要建立一只什么德育教師隊伍,那其他的老師算什么?
現在很多政策法規,什么都沒想明白,就草率出臺。比如有些地方規定7點45分以后學生才能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我們知道初衷是好的,希望上課時間能夠晚一點。但是,你沒有考慮到城市堵車的問題,晚出來正好趕上上班高峰,要多浪費多少時間?
還有“京劇進課堂”,當然,京劇是國粹,但是國粹只有京劇嗎?黃梅戲、越劇等是不是也要進課堂?現在課程越來越多,一個口號就有可能增加一門課程。而且,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愛好,比如,我們學校就有京劇社,喜歡京劇的學生都可以參加,只有學生喜歡才會有效果,強摁牛頭,它是不喝水的!況且,琴棋書畫哪個不是傳統文化?不能樣樣都進課堂。
【記者】:那您覺得,怎么做才能讓教育遠離浮躁?
【張群】:我覺得,我們現在首先要把教育的目的和性質搞清楚,如果這個問題不清楚,就等于我們不知道前進方向在哪兒,還搞什么教育改革?弄清楚了這個問題之后,我們還要探討教育有沒有內在的規律。
公民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目的
【記者】:您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什么?
【張群】:現在教育改革的一個提法是很有意義的,就是進行公民教育。我覺得這點出了基礎教育的核心目的。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為什么總是搖擺不定?因為我們的教育目的都是二元取向的——為高校提供合格的畢業生,為社會提供合格的勞動者。二元取向的現實下,很多學校便不由自主地偏向了一元——向上級學校輸送學生,于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基礎教育的目的無非就是把學生從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包括為人和為學兩方面,我們講的為人和為學都是寬泛的。為人,讓他們能夠遵守社會的基本行為規范和準則;為學,具有學習的能力,能夠獲得在社會上謀生的本領。
所以,我覺得,公民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指導性說法。
教育自有其內在規律教育工作者唯有循道而行
【記者】:您剛才說要研究教育規律,您認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沒有遵循規律嗎?
【張群】:我們的中小學各種教育科目很多,但往往并不受孩子們歡迎,起不到好效果。這是由于我們長期缺乏對教育規律研究,沒按規律辦事造成的。
還有,比如說要不要設立重點學校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還是要,但是比例要小,不要像現在一樣無限制地擴大。現在我們提倡教育要均衡和公平,不管能力高低都要在一個班里上課,這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提法和做法。
有些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考慮問題不從教育規律出發,而是從政績出發,這是不行的。而且我認為,其實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是最好的政績。
【記者】:教育規律,這好像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您認為,我們應該去研究什么樣的規律?
【張群】:現代教育發端于工業社會,不過我發現,雖然現在已經進入后工業時代,但是教育基本沒有變化,教育有一種惰性,這算不算是教育的一種規律?
當年,我看到包括計算機在內的現代化教育技術誕生以后,我以為個性化學習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了,這種學習應該是能夠自定步調,自我計劃,自我學習,教師來輔導。但是后來發現不行,因為教育除了知識的傳遞,還有師生之間的人際溝通。當師生面對面的時候,不只是教授知識,還有情感交流。實際上,教師給予學生影響最多的絕對不是知識,而是價值取向、生活的態度,等等。
所以,教育不是說社會發展到了什么時代,要解決什么問題,確實存在惰性和滯后性,也許這就是它的規律。
還有一些規律需要我們去探討,比如說孩子心智成長的規律。我們知道,孩子的思維一開始是感性的、體驗式的,大概到了初二之后,開始變得理性。按照這樣的規律,看看我們現在的課程安排是否科學?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藝術、人文、體育等體驗類的課程相對地往前推,而把數學等自然科學往后移一點?這就是課程改革需要研究的東西。只有改革符合了規律,才能夠取得好的效果。
各個年齡段的孩子也有其成長的不同規律,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孩子的成長絕對不是身體以及知識的增長,這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小學生樂于到學校,樂于交友,有好奇之心,有基本的學習習慣,我覺得這樣的教育基本就算是成功了。初中是培養孩子興趣和學習習慣最好的時期,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小學知識做鋪墊,已經可以自己學習了。而我們現在都未曾意識到孩子的學習潛力,把這些潛力抹殺或者掩蓋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操練”。其實,我認為,要分數無可厚非,關鍵是你的分數是怎么來的。
以前,我非常積極地支持初中取消重點中學,給大家公平。但是現在我發現,基礎教育初中成為最弱的一個階段,而初中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階梯,其重要程度遠遠超過高中。孩子所有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都是這個階段培養的。
高中階段的學生,應該培養一點責任感了,學習上讓他們稍微感到一點壓力是應該的,當然不能像現在全國很多學校那樣,早上5點半起床,晚上10點才休息。高中階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個性傾向。高中生張揚自我個性的意識很強,如果把他們的個性都充分挖掘出來,每個人都揚長避短,走“揚長”之路,我們國家就可以從人口大國變成人力強國。而不是現在搞什么考試改革,我認為現在我們的教育改革還在黑暗中摸索。
還要研究孩子是如何走向成功的規律。這里談的成功不是考入名牌大學才算。我們可以觀察,各行各業成功的人,核心的東西就是興趣和能力。在基礎教育階段對什么都沒有興趣的人,將來不會有什么成就,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因此,學校課程設置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統一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和國家對公民的共同要求,但是,更要留出空間,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兩個方面要平衡一下。沒有空間,就沒有學生以后的發展。
如果我們教育中人把這些都考慮明白了,我們就不會左右搖擺,也不會太在乎社會對我們怎么評價。從事教育的人都知道,社會上每個人都會對教育做出自己的評價,如果我們都要聽,就會無所適從。
2007年,我被評為上海教育年度人物。我的感言就是:教育自有其內在規律,我們教育工作者唯有循道而行。規律,足夠我們探索一輩子。
教育浮躁來自于上面
【記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們長期缺乏對教育規律的研究,造成了教育浮躁?
【張群】:我覺得,教育改革的主導者很多問題都沒有想清楚。年年提口號,比如減負增效,提了很多年了,但是效果如何?有些文件,看了第一句話,我都知道下面寫什么了。
我認為,浮躁來自于上面,或許是體現某些人對教育的無知,或許體現了某些人的功利,或許跟我們考核教育官員的方法有關。有時候,教育成為某些人樹碑立傳的東西了。
教育改革不符合教育規律就成了“折騰”。我曾經問過某些領導,你們為什么要這樣“折騰”?他們的回答是,到年底了,你總得有些亮點要讓我匯報匯報,其實他自己也知道有些提法和做法是荒誕的。在他們眼里,“折騰”變成了亮點。其實,教育是個細工慢活,一年下來,說不出什么道道來,但是你可能做得扎實而科學。你偏要說出點什么來,倒是不符合教育規律了。
我要勸我們的領導,也勸在一線從事教育實踐的人,教育是個有限責任公司,能做的無非就是兩件事:第一,教育有規律,循道而行;第二,學生有個性,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好。我們千萬不要抱著善良的愿望干著耽誤未來的事情。
文革前的教育值得研究
【記者】:雖然存在種種問題,但是以您從教這么多年的經歷來看,我們的教育是不是還是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張群】:人恐怕要有點自我否定的勇氣,我并不認為教育是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基礎教育是非常好的,是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比較差。我覺得我們從事基礎教育的人要多思考自己的問題,從我個人學習和從教的經歷看,我覺得文革前的教育是很好的,需要我們好好研究。
上世紀60年代左右,我還是學生,那個時候學生的身心可以得到愉快自由的發展,高考不需要老師輔導,都具有自學能力。
就像學游泳一樣,把孩子扔到水里讓他們自己去學,很多小孩子可能學不會,但是掙扎起來的10%會非常厲害,超過其他90%。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基礎教育開始重視知識和操練,到后來愈演愈烈,發展到現在只看分數。所有改革都講分數,不管什么都要體現在分數上,根本沒有重視公民教育。
有些東西都被異化了,而異化了的東西對孩子影響深刻。我跟很多家長說過,千萬不要跟孩子講,你要為我好好讀書。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為:“哦,原來這是我為家長吃的苦!”學生為什么不能為了自己而學習?其實,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一下,不能越俎代庖。
新課程改革難度太大
【記者】:您評價一下現在的新課程改革吧?
【張群】:現在的新課程改革難度太大了,高中學生學得太累。連我們這種好學校的學生都覺得累,那我可以斷定,中國的絕大部分學生是很吃力的。按照新課程的要求,高一的學生只要取得及格成績,他的水平就能和歐美等國家高三學生的水平相當。
新課程的理念是舶來品,但是課程難度卻比人家高了許多。
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家大都不是來自一線,而是來自書齋。舶來的都是外國的東西,而教育是有文化內涵的,舶來品適合不適合中國的土壤還不一定。
研究中國的教育要考慮到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是很嚴重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中國家長愿傾其所有為孩子讀書,這也是世界罕見的;我們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每個孩子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100%;中國眾多的人口造成的社會就業競爭激烈;社會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巨大收入差距造成考大學的競爭愈演愈烈,沒有更多的人愿意從事體力勞動,等等。這些因素都要考慮在內才行。
如果真要搞課程改革,我建議把各方面的專家都請全了,不要只是理論專家,更要有一線的老師,而且這些一線工作者要來自普通學校,能夠代表大多數學校的水平。還要有系統論的專家,因為學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種種原因造成教師也未必真懂教育。
【記者】:您剛才說,教育浮躁主要來自于上級,那么一線老師懂您說的這些規律嗎?
【張群】:一線的老師也未必真懂。
【記者】:那這又是為什么呢?
【張群】:現在遇到的艱難問題是,因為種種原因,很多老師把教育當成了職業,甚至是飯碗。在這種狀態下,你還要他發揮多少聰明才智,是不太可能的。
我母親也是做教師的。從整體上來講,我們不可能要求現在的老師們能達到他們那代教師的境界了。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當時我母親那一代教師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八級鉗工工資只是她的三分之一,比公務員的待遇也高多了。教師永遠不會為衣食擔憂,所以他們肯定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中華民族是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的,但是我們沒有好好繼承。
還有一個原因,現在的老師都是“操練”出來的。我接觸了一些不同年齡段的老師,跟現在五六十歲的老師談教育是怎么回事,怎樣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一談就通。但是,跟一些年輕老師談這個問題,溝通起來相當困難。在他們心里,教育就是我教會你“1+1=2”就完事了。什么思維啟發,什么能力和興趣,跟他無關。
作為校長,要循道而行,因材施教
【記者】:您說的這些,能夠在您的學校中得到體現嗎?
【張群】:在上海有一句話就是“玩在控江”,學習必須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的效益并不完全取決于時間,我們學校從不補課。作為校長,我覺得要心有主見,行有定力,循道而行,因材施教。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