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 丁強
【時間】2005年8月18日
【嘉賓】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丁強
【主持人】記者
六朝古都,金陵自古繁華。幾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積淀,鑄就了金陵人的沉穩大氣,而浩瀚豐富的金陵文化精神猶如春風化雨感染著每個金中學子。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今天,如何在原先深邃廣闊的人文素養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使之成為學生發展的不竭源泉;如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應試能得以和諧、協調發展?如何讓每個家長的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又尊重了學生個性的發展等等,這些都是每個嘔心瀝血一心為學的校長和老師為之不斷思考、探索和付諸實踐的問題,陶行知先生說,“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那么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長們又該如何努力辦好教育,真正做到讓人民滿意?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走進了江蘇省名校——金陵中學并專訪了校長丁強。
丁強,南京市首屆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學會地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南京市教育家協會常務理事、南京市地理學科帶頭人,1988年至1989年曾作為交換教師在日本工作一年,參加過多項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回首金陵中學一百多年的風雨歷程,丁強校長感慨萬千。金中從最早的美國基督教創辦的匯文書院到現在的國家級示范高中,從原先的一座鐘樓到現在擁有國內一流的辦學條件,金陵中學秉承一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出發,既對學生的現在負責,又對學生的將來負責的辦學理念,堅持研究型、現代化、國際化辦學目標以及基礎合理、素質全面、個性鮮明培養目標,一個多世紀以來,數萬學子從金陵中學走出去,并以其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勇于創新而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其中成就卓著者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建筑大師、中山陵設計者呂彥直,工程熱物理學科創始人吳仲華,文史學家程千帆,經濟學家厲以寧、吳敬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高行健,生物學家傅新元,世界微分幾何學界青年領袖田剛等,還有齊康等十多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學院院士,因而金陵中學在海內外又享有“英才搖籃”的美譽,南京市的初中畢業生更是將自己能進入金陵中學學習作為一種榮譽與自豪。
【記者】:金陵中學作為全國名校,多年來的取得的輝煌辦學成績大家有目共睹。但在當前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作為一所高中學校,高考依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焦點,你如何看待“南京2004高考之痛”?作為金陵中學的校長你怎么看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和諧、協調發展時。
【丁強】:“從目前的教育形勢來看,出現的一些問題相對來講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現象,因為各地方的情況不同必然在各方面存在差異性,如果純粹用高考評價方式來衡量南京市的高中畢業生的素質顯然是不合理的,舉例來講即便在南京市,市區的孩子與縣中的孩子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南京市區的學生生活條件要好,了解信息多,思想非常活躍,智力的條件要比農村學生好,但是生活條件好了人的自身可能也會失去很多東西。比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當它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后,孩子所擁有的社會條件十分得優裕,比如物質極大豐富、生活非常便利、信息極為豐富,但相應出現的卻是人情的淡化,忍耐性差,特別是心理素質的退化,三無型的兒童(即無毅力、無感動、無關心)逐年增多。生活條件的優異,經濟渠道的廣泛乃至整個社會對孩子成功的期望值的增長,而孩子自身具有的天賦條件的差距卻越來越大。社會環境當然是影響辦學的一個很大因素,但作為學校來講,并不是說在這種生活條件改善了的情況下,學生就考不過別人,因為目前的高考制度并不能考出學生的全部水平,而只能考出他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甚至只能考出他強化訓練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這樣的考試制度下不一定能走到前面去。而從學校來講就是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培養他為社會作貢獻的一種精神。
那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兩者的關系就應該從教育的本質特點來看。教育的最本質特點就是對社會知識、文化的傳遞和在此基礎上對人的培養,并通過培養人來維持人的生存、發展和為社會服務。或者說教育的最本質特點就是既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其社會屬性;又要適應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具有其人本屬性。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學派對于教育的本質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所以翻開教育史,各種教育觀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是都沒有脫離解決社會需要的問題和人自身發展需要的問題。經濟的發展、社會時代的進步,需要人自身的充分發展;人的自身得到充分的發展,就更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眾所周知,日本曾經依托于教育帶來了經濟的騰飛。他們早在二戰結束不久,用了15年時間,大約101億美元的代價,實行了嚴格的“考試主義”教育,集中消化了人類花費50年時間,近2000億美元的成本所積累的科技成果。1984年,中曾根首相面對日本要在21世紀成為領先世界潮流的國際性國家,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之上的社會現實,又一次提出了教育改革。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通過教育觀念的變革與更新,促進課程的全面改革,以體現多樣化、靈活性、創造性和個性化的教育目標。這次改革正是日本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同時也是青少年自身發展的需求。在教育上表現為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
翻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史,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教育理論界均堅持前蘇聯的觀點,即教育是社會上層建筑。主要強調教育與政治和經濟基礎的關系。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功能是應該適應并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適應并促進人自身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中學的課程設置多年一貫,千人一面;課程標準整齊劃一;課程內容陳舊,而且與社會生產、生活及學生的成長實際脫離;教學要求偏重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單一的課程結構、標準和要求既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又不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統一性、劃一性,最終導致學校辦學缺少特色、教師教育缺少特點、學生學習缺少特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而長足的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的飛速發展更顯出教育的落后,更顯得教育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80年代開始,國家提出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教育界開始進行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基礎教育應該為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基本素質:責任感、道德水平、個性發展與生存能力、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交流合作與團隊精神、信息素養與國際視野等,而不再僅僅是幾門高考科目的基礎知識。
但教育必然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要循序漸進而不是冒進。從理論上來講,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應該是一致的,因為應試能力是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所以如果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水到渠成,應試能力也會提高。從理論上講是這樣的,但事實是現在的中國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在面對很多數字,比如說學校規模的擴大,升學率的提高,這就難免導致集約化生產,所以有時候在這種機制下取得好的成績并不能代表這些孩子的將來。舉例來講,中國的奧賽拿了很多金獎,但很大程度上是用了非常規的培養方法。常態教育是我們原先對一個初高中生實施的教育,如果是在常態教育環境下素質教育實施得好的學校,應試教育也會提高,取得好的成績和較高的升學率,應該水到渠成。”
【記者】:作為一所名校校長在目前教育日趨競爭激勵的今天,所面臨的最大壓力是什么?從1999年調入金陵中學以來你認為為金中做得最滿意的是什么事情時?
【丁強】:“作為一所名校的校長,壓力是不言而喻的,而目前最大的壓力就是如何保持金中地位,如何做到既要對學生的現在負責又要對學生的將來負責,既要保住現有的成績又要圖可持續的發展。前一段時間我在全校大會上剛剛做了‘保持金中地位,發揚金中特色’的專題報告就專門談到這個問題,提出了發揚現有特色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金中的亮點較多,而“研究性學習”是金陵中學在全國較早就提了出來,也是我在金中做得最滿意的事情。學校從1997年起就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并與南京大學等五所大學創辦了“校改實驗班”,這個班學生不通過高考直接進入這五所學校。使學生擺脫了高考復習的重負。在全面完成中等學校素質教育任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開展專題研究,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廣博、更扎實、更有創見、更能適應未來高校學生生活和今后的長足發展,從而成為身體健康、個性優良、思維活躍、勇于進取、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更能適應高等教育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高三課程設置安排主要就是用科學研究的方式調查一些問題進行研究,撰寫論文用大學生論文答辯的方式,通過由中學教師、大學教授共同組成的論文答辯委員會答辯,這種做法讓很多教育界人士震驚。對此,南京大學副校長許敖敖教授說:“我很吃驚——沒想到一群十七、八歲的高中生能夠寫出如此有一定深度、廣度的論文。我深深感到,這是實施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結果。”南師大的魯潔教授很有感慨:“金陵中學的研究性學習喚醒了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與實踐;喚醒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喚醒了學生批判與超越的追求。”
而研究性學習課程重點在學生的學習、發現和探索過程,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升華、能力的提高、創新精神的培養。研究性學習課程與社會實踐課程、服務性實踐課程、勞技性制件課程結合,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貫穿性、綜合性、升華性的作用。引導學生將知識掌握與社會生活需求、科學技術發展的運用相結合,在實踐中發現與探索、在實踐中綜合與應用、在實踐中遷移與創新。2000年楊振寧先生到金陵中學做報告,在談到學習方式時,他提到了自己滲透式的學習方式,這點和研究性學習正好有相通之處。自從1999年我到金陵中學之后,便決心要把“研究性學習”做成金陵中學最大的亮點,所以就從實驗班推及到了整個高中班然后從整個高中推及到了初中,最后又把這種思想從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推及到了各科的教學中去,因為“研究性學習”是要求學生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觀察、發現、探討身邊的一些問題,開設這門課程重要指導思想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完全是原來接受性學習,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學習,那么在各科教學中都需要這種精神。所以金陵中學就對這種學習方式延伸,把社團活動、興趣小組、網絡教學都納入這個體系,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創新實驗室”,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現在“研究性學習”成為了金陵中學最亮麗的一道風景。但是到了后來我們還是進行了冷靜地反思,在全國都在開設研究性課程的熱潮下,金陵中學回過來再反思研究性學習,又做進一步的改進,使之更加切合實際。事實證明我們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1999年以來,學校連續五屆獲江蘇省青少年科創新大賽團體總分第一名,共有200多名學生獲得一、二、三等獎,目前學校學生共有五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華演同學在獲得2002年英特爾國際科學工程大獎賽專頂獎一等獎后,又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將11730號小行星命名為“Huayuan”。應該說在研究性學習平臺下,金陵中學發揚了學校特色,保持了金中地位。
【記者】: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的指導思想,金陵中學作為一所歷史名校,家長對學校中考與高考的期望值很高,而據我們了解,家長對學校的滿意程度與期望值之間是存在差距的,那么你如何做到讓家長真正滿意?
【丁強】:“教育應該是金字塔形的,而中國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把孩子放塔尖,而不是把他放在最合適的位置。真正的教育應該為學生的終生奠基。學校規模、學生的來源、教師的隊伍、社會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導致目前學校面臨這樣一個嚴峻的任務,即既要保持原來的成績,并且要做到現在與將來的統一、生存與發展的統一。在這方面,金陵中學主要做好對于學校教師的引導培訓工作,因為我們學校的理念就是“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基礎,”不同的教師教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教師的能力強弱有時決定了是否能夠讓學生少走彎路,讓學生少花時間精力少作題海戰術而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新課改”改革得最多的是教師的觀念。金陵中學教師的發展主要從兩個方面去做工作,一個方面是業務上的培訓形成比較好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借鑒蘇北學校先進的管理模式并做一些改變,在管理方面做好學校的后勤保障系統的健康發展,從而激勵教師的發展。
2004年高考風波對南京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從目前的教育制度來看,如果不考慮應試,高考成績不理想,家長可能就會有意見,社會輿論對學校可能就產生不良的影響。那么學校在壓力下是不是就應該放棄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的教育始終都在思考和尋求一個既要生存又要發展,既要對學生的現在負責又要對學生的未來負責的可持續化發展的道路。我曾經提出一個“過橋理論”,即我們多年前曾說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過橋的目的是為了過河,但過河有各種辦法,而通過橋過河是最方便的。如果我們的學生都能通過橋過河,當然是最理想的,但是我們如果僅僅把學生送過了河但他們沒有生存發展的能力,那么過河便失去了意義。人的培養同樣如此,如果金陵中學的學生們一旦離開學校走上社會,沒有考卷來考他們,如果他們就覺得自己的能力沒有施展的余地,而面對新的考卷,又沒有辦法回答的時候,那么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那么今天我們的教育究竟應教給學生什么?我想引用蔡元培先生的話說,“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的人格”,使學生的人格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趨于完善。這就要求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注意因材施教,教學模式應該富于彈性、靈活性。只重視社會的發展不重視人的發展,學校教育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注重人格的發展,它的其中一個平臺要靠教育來搭建,主要是通過基礎教育進而接受高等教育,人格的發展會完善一些。為了讓更多的受教育者進入這個平臺,學校必須搭好梯子而不用花費學生全部的精力,不抹殺他們個性的發展。金陵中學努力做到學生畢業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知識,創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完善的人格,以及對母校深深的眷戀,因為學生留戀的不僅是文化知識而是人格的培養,情感的熏陶,或者說是一些最基本的素養。”
當談到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核心,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觀點時,丁強校長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西方,他自身的理解是校長首先是一個團體,領導的團體。第二,一個好的校長不一定就一定能辦好一所學校,因為一個校長對學校的優良文化底蘊的傳承與他本身的素養有關,但一所好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肯定要有一個好的校長,因為好校長是隨學校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這段話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丁強校長個人的人格魅力,作為一名奔赴在教育一線的專家學者,我們看到的總是他忙碌的身影,二十多年來,他先后參加了國家級、省級多項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并發表了教育教學論文20多篇,我們在采訪過程中,他的高瞻遠矚學者風度,他廣采博收先進人才和教育理念的胸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所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百年老校,她的輝煌總是伴隨著太多的風雨。一代又一代的金中人在素質教育這片熱土上披荊斬棘,無私奉獻,揮灑著汗水與愛的光芒,他們用智慧與力量鑄就了一座“人格的長城”。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以立人為本,金陵中學的思想精神必將永存;以創新為魂,金陵中學發展的道路必將愈加寬廣。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金陵中學依然邁著她穩健的步伐,并日新月異地奔向不斷發展壯大的明天。我們期待著金陵中學保持她銳意進取的精神始終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并在中國教育眾艷爭奇的花園里放射出更加絢麗炫目的光彩!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