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吳穎民
【時間】2014年10月21日
【嘉賓】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吳穎民
【主持人】記者
他在廣州最牛中學當了17年校長,他退休以后發揮余熱活躍在教育一線;他推動改革創新在教育多個領域頗有話語權,他語言犀利、觀點深刻被媒體封為“明星教育家”。在全國高考改革的特殊時期,在廣州好教育進行時,他心中自有對高考這一頂層設計、對地方教育改革探索的真知灼見。他,就是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會長吳穎民。 近日,邀請他為本期主講嘉賓,暢談其心中的“好教育”以及對高考改革的思考。
廣東好教育,為廣東青年一代健康成長奠基,為廣東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助力!
談好教育:好體制和多彩課程很重要
【記者】:您心中的好教育是怎么樣的呢?
【吳穎民】:首先,我認為好教育必須有一個好的體制,它不能只局限于學校層面,而應放到社會當中去看。好的體制和體系,應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各級各類教育門類齊全、協調發展,讓學校充滿活力;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要互通;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要相對均衡,并各具特點,構成一個結構完整的體制。
此外,好教育還必須要有豐富多彩課程體系。實際上,學生接受學校的教育,關鍵在于課程。學校的課程設置要豐富多彩,既能遵循國家規定,又能滿足個人發展需求。學校的好與不好,差別是什么?是課程體系和教學水平。
【記者】:學校教育該怎樣去開發引導學生選擇課程?
【吳穎民】:需要一批好校長和好老師,這也是好教育的重要因素。因為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實施取決于校長和老師。沒有好校長、好老師,就不可能開發課程,也不可能把課程教好。值得注意的是,好校長和好老師從整體上來說,就是一支有理想信念、業務水平過硬、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為什么西南聯大在抗戰那么艱苦的環境下也出了很多杰出人才?大學不在于有沒有現代化的大樓,而在于有沒有大師。人才培養是一個多元化的問題,能不能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國家的人才,好校長和好老師非常重要。
談高考改革:高考新方案對廣東考生是福音
【記者】:高考改革引發了不少爭議,您如何評價此次改革?
【吳穎民】:高考制度的設計有很多影響,難以理想化,其中這個指揮棒一定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一是教育測量評價的學科研究成果的限制;第二是可行性,評價制度改變之后怎么實施才可行?這涉及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以及政府能力。高考改革是科學性和可行性缺一不可,而且解決這兩個問題只能一步步來。在我看來,現在的高考改革方案盡管還有一些不滿意,主要表現在大學的自主權,錄取自主權還沒有顯現出放權的趨勢,但總體來說,這是目前能夠實施的最好方案。
其實,廣東作為人口第一大省,全國考生第一大省,招生指標和全國平均數相比還是有差距。這是歷史遺留問題,過去這么多年也只有細微調整,廣東考生有點“吃虧”。所以,中央提出改進制度和分配,對廣東考生來說是最大的福音。
【記者】: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后,怎么看學生的負擔?
【吳穎民】:高考改革一是適當減輕了考生的負擔;二是在注重基礎教育全面發展的同時,也照顧了學生的不同特點。高考新方案除了考三科外,由學生在理化生、史地政六門會考科目中自主選擇三門會考成績,作為申報大學的依據;而且按照目前上海和浙江的方案,大學需要的成績里只要包括一科就可以了。也就是說,考生不能過度偏科,但可以適度偏科。
談課程模式:差異化教學設置是新難題
【記者】:上海、浙江出臺新高考改革方案后,不少學校都實行“走班制”等課程模式,您覺得這會否在廣東實行?高考改革對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有什么挑戰?
【吳穎民】:我認為此次高考改革,更多是技術層面的東西,對高中的挑戰如果說實在的就是課程難度的差異化該如何體現,如何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課程難度差異化的要求。這對很多學校來說,是一個新挑戰,我估計會出現如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最簡單的方法——按“文理”傾向分班;第二種是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個性化課表”。這種方法要求學校在排課時,同時有幾個老師,開設高、中、低三種要求的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不過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學校在管理方面還是要很好地琢磨;第三種方法更徹底:就是老師開課,學生報名。這樣的上課方式和大學更接近,但在如何管理班級,如何解決學生交流問題,需要學校花更多功夫。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