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丁大偉
【時間】2007年12月18日
【嘉賓】北京市第十三中學丁大偉
【主持人】記者
【記者】: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校長丁大偉來作客,繼續我們的知名校長德育訪談。下面回答網友的問題。
【網友】:昨天看了一個訪談的節目,專門談了所謂“后80年代”的孩子,作為家長,我發現自己對自己的孩子竟然不了解,為此很著急,很苦惱,很茫然,請教您我們應該怎么辦?
【丁大偉】:孩子的成長受社會經濟和文化影響是非常大的,科學有效的教育,因為適應孩子生活的社會背景。我覺得當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比較乏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對 孩子不了解,對孩子想些什么東西,需要什么不了解。有兩種方式是比較適合的:第一是多與學校、老師取得聯系,通過學校對學生的調查問卷,真實的了解孩子的 情況,了解你自己的孩子和你孩子同齡孩子的想法。第二,除了接觸自己孩子以外,還要多接觸孩子的同學和同伴,或者你同事的小孩和親朋好友的小孩,了解他才 能有效的教育他。在沒了解孩子之前,不知道他需要什么之前,就不會有效果。
【記者】:現在社會成為多元化,現在的孩子也展現出來多面性,有不同的層面,在學校里聽老師,多面性的問題,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丁大偉】:我覺得孩子的行為是多面的,但是孩子的思維是穩定的。他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他對問題的認識是不變的。學生可能是孩子,他在行為上可能有一些比較幼稚 的一面,這可以理解。關鍵是我們成人對他實施的教育應該是用正確的思想去引導他,逐漸的培養孩子正確的評價觀點,他認識的水平到了,他評價是非、美丑有評 價能力了,這應該說他的成長就健康了。
【網友】:家長本身的道德素質會對孩子的德育產生影響嗎?現在的學生家長基本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比較多,由于我們的成長背景和社會環境,造成他們的道德理解和現在提倡的道德觀念有一些偏差,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丁大偉】:有一個教育家說的一句話,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最終取決于他家庭教育的根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 師,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做家長、老師,還是做校長,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榜樣的作用。但是,做孩子的 教育工作,家長并不一定對德育科學和德育的途徑和方法十分的了解和掌握,關鍵問題我感覺到一個成年人給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還是對孩子的是非觀的一個培 養,對孩子認識水平的培養,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注意,成年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孩子不可以做。就像現在馬路上,我們看見在學校門口有一些交通的標志, 給人的感覺就是給司機和汽車駕駛員看的,要注意安全,路過學校。其實更廣義的是給所有的人看的,你要經過學校,這個學校有未成年的孩子,不但要給他們安 全,同時要在言行上給他們教育。
【網友】:從網上看,丁校長是一個比較年青的校長,現在年青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容易接近學生,我孩子的班主任就是很年輕的老師,但是我的孩子對老師言聽計從,甚至有一些崇拜,作為家長有一些擔憂,覺得老師太年輕,甚至有點兒崇拜了,請您談談年輕教師的問題?
【丁大偉】:現在的年輕教師的水平還是很高的,學生尊重知識,毫無疑義是正確的,至于我們的年輕教師怎么給學生在做人上樹立榜樣,應該說教育行政部門和我們每一 所學校的校長都十分重視,我們也在加強師德建設和做學生思想工作方面能力的培養。希望家長相信學校、相信老師,但是應該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教育者,包括要 讀一些健康、向上的書。也包括接觸一些其他的老師,孩子對老師的崇拜,一般的情況下都有一定的時間性,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可能就換了一種態度。我感覺這并 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起碼孩子受到一定的約束,這一點很重要。我希望這位家長應該主動和老師接觸一下,你親自接觸一下,然后來評判這個老師是不是值得學生 崇拜。
【記者】:有關偶像崇拜的問題,是不是年青的老師,學生就比較容易有這種心理崇拜。
【丁大偉】:我個人認為,一味的崇拜偶像,應該是空虛的表現,一個生活很充實的人,不會追求一個偶像,像神一樣崇拜,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的,潛 意識中有一種偶像,但是這個偶像是引導他向前進的動力。但我感覺,孩子到了高中,他的這種觀點會發生改變的,他會發現誰都不值得崇拜,他會自戀,他會崇拜 自己。這是孩子的一個成長過程。現在很多的小孩兒崇拜周杰倫,我們成年人都認為,周杰倫唱的歌我們根本聽不懂,為什么要崇拜呢?但是不要破壞他的偶像。現 在我們在講,周杰倫有一個優點,他唱的很快,而且調是一個難度,這是很難做的。所以要發現人的長處,并發展人的長處。教育者還要尋求與受教育者共同的語 言,這種是中性的,但不能有錯誤的觀點,只要有錯誤就要及時的糾正。
【記者】:像您剛才說的,怎么引導崇拜偶像?
【丁大偉】:一旦崇拜了偶像,靠外界把崇拜取消掉,絕對做不到,這就要尋求他崇拜偶像能接受的,我們也認同的東西,用這些東西跟他交流,他崇拜偶像,我們成年人 應該引導他崇拜偶像什么,這個人被很多的人崇拜,這個人肯定他的優點和長處。我們家長要看到他的長處,用這種素材教育孩子。一旦孩子崇拜了,靠我們轉換到 另一個人身上,或者另一件事上,不可能,在崇拜之前一定要有目標。
【記者】:是否可以給家長支了一招,千萬不要給偶像一棍子打倒。
【丁大偉】:那肯定是的。
【網友】: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選拔活動非常的多,像“超女”、“選美”什么的,尤其對中學里有一些特長的學生來說,誘惑非常的大,看了那么多參加比賽的,年齡越來越小,有16歲的、17歲的,還有輟學比賽的,還有家長持支持的態度,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丁大偉】:現在各個媒體、社會對超級女生這方面的報道,我感覺不太全面。它只報道成功的一面和成功的時刻,而不是報道走向成功的路程,很多的人很小就起步了,如果他18歲起步,再走這條路肯定需要時間的。很多人成功需要很多后天的努力,當然包括家長的支持。我們應該很現實的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你是金子,遲早會發光的。什么樣的年齡做什么樣的事情。如果你是一個中學生,你就應該好好學習。如果你是一個18歲 的中學生,你可以演繹,也可以參加全國超級女生比賽的路。問題是你走過的路和你現實,他們聯系在一起,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將來走什么路更適合你,不是使你 頭腦發熱,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灑下艱辛的汗水的。如果在我們現在的學習過程中,或者在現在的學校里,或者在現在的崗位上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會 取得成功。超女是一種成功,科學家也是成功,他們的貢獻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科學上的貢獻,一個是文化上的貢獻,而且我認為科學得成功更長久,會像梯子一 樣,會支持下一步科學的成功。但是文化的成功,演藝界的成功很多的時間不是連續的,它不能載入史冊。
【記者】:曇花一現。
【丁大偉】:各領風騷十百年,而這個時候各領風騷十幾年,而下一年就換了一代,根本不是演藝的一代。科學是扎實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
【網友】:學校經常搞一些攝影比賽等課外活動,有很多的家長認為參加比賽的時間還不如多學習,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學校舉行活動的出發點是什么?
【丁大偉】:學習并不是學的時間越長,學習的效果就越好。也不是知識越早學的越早會,因為人的成長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包括人的身體發展的規律。所以我們要尊重人 的規律,尊重人的發展規律,我感覺到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開展一些課外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效果不完全成正比。因為學習是大腦的活 動,大腦的學習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停止任何活動,睡覺等自然的現象。還有一種是積極主動的學習,交換一些內容,去搞一些體育活動或者是文藝活動,我覺得這 種記憶的休息很重要,而且文體的活動對身心的愉悅和對社會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教育最高的目標就是使受教育者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孩子通過活動感到很 快樂,這對他下一步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天天學習的孩子學習不會好到哪兒去。
【網友】:十三中有環保科技小組開展的不錯,是否十分重視科技人才,科學技術和知識哪個更重要。有的學生和家長把參加這些活動和成績當做考學的梯子,撈點加分什么的,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丁大偉】:我國的德育教育是堅持這樣的指導思想,德育為首,其實德育對孩子來講,最終要培養他成為一個完美的人。知識是孩子德育的一部分,我是這樣看的。至于 說科技和德育哪個更重要,這兩個不可能并列在一起談的,一個人的學術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以后,再想繼續提高,取決于這個人的人品,我覺得制約科技水平的發 展,當然包括道德。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報道,瑞士有一個制鐘表的工匠,他認為埃及的金字塔決不是奴隸制造的。他認為這么精美的手表和這么精品的金字塔,如果 是一些受著壓抑和沒有品位的人根本做不出來。所以說道德對科技工作者很重要。我們聽過很多大師的事跡,他們都是德育非常高的人。十三中現在搞科技教育,主 要是學生身邊科技的體驗,包括水資源和環境保護、環境的污染大力治理等很多都是學生身邊的問題。我們現在也提倡不要用涂改液,盡量用鋼筆。
我 剛從加拿大回來,在加拿大也看了十幾所學校,我覺得他們的科技教育更趨于實際,他們有一些機器人設計比賽,北京是大家都來設計機器人,來比誰設計的好。這沒有標準,你設計的機器人是用來揀乒乓球的,而機器人的設計比賽中,靠我們現在的兒童很難實現,多數由輔導老師和大人實現。特別是機器都是比較成熟的發動 機拆下來,賣給我們。加拿大是全校的老師在一起,比創作,同樣一個班50個木塊,看誰用的時間短。十三中是科技創意,你有這個創意,你長大了就有可能用知識實現這個創意,這個設想,而不是科技創新,科技創造。我們叫科技創意比賽。
第二個問題,有一些人參加環境知識比賽來獲取加分,我覺得有這樣想法的人,但是這樣的人不多,獲得科技大賽獎的人憑實際考也能考上大學,而且能考得更好。我們的科技比賽專業化程度更強了一些,但是通過科技比賽選拔的人都是出色的學生。
【記者】:您剛才說的可以放小了說,您剛才說的大師,都是做人做的比較好的,既然學習好的,肯定在別的方面好。
【丁大偉】:不是,只有思想道德好才能學的好,因為你要有肚量和腦的容量,道德是人的最高學位,如果你道德水準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你的學識上不去。他成為大師, 是因為他的境界和他的人品已經超過了同樣人的知識的容量,才能成為大師。同樣的人,必須首先提高他的人品,他的境界。我們當老師的有一句不太成文的話,一 個人的教學水平要想提高,一個人的教學水平能達到什么程度,一個是取決于他對教育的熱愛,還有一個是取決于他的語文水平,包括你的文化,包括你的表達。科 學家也是如此,要看人的境界。
【網友】:十三中的初中部很有名,請您介紹一下學校的辦學特色,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如何兼顧德育工作?
【丁大偉】:德育工作有一條渠道就是課堂教學。應該說,我們現在提倡全員德育,讓每一個老師都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我感覺到,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對孩子進行德育,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提高德育非常好的辦法。課堂上老師們對一個知識的認識,對一個定理法則的評價,應該說滲透給孩子的全是德育,如果從細節上 講,包括這個老師的言談舉止,甚至頭型,甚至發式,他穿什么樣的服飾都是對孩子有影響的,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說,一些好的學校,表面上并沒有開展 轟轟烈烈的活動,但學生受到的德育程度并不差,原因是他們的課堂德育教育非常的好。十三中分校的綜合的質量在北京市是一流的,他們也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教 育,特別是學生的行為規范管理,以及開展一些有針對初中學生特點的德育活動,應該說,十三中分校有一批出色的班主任老師,德育骨干隊伍。十三中分校的教學 質量,近幾年在參加北京市統一考試的時候,連續兩年、三年都是第一的位置,但是十三中分校的學生來源不錯。十三中分校的老師做到了把學生培養成才。我們在2003年 的時候,十三中辦了一所初中,原來在北京市西城區質量是非常差的,幾乎是最后一名,十三中用了兩年的時間,把這所初中的質量提高了,中考的成績已經進入了 西城區中等水平的行列。十三中能把相對比較差的學生教好,十三中高中是通過中考招生錄取來的學生,我們的學生生源的水平,應該說在北京市是中等偏上的,但 是我們最后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是出色。所以我們說十三中能把適合在十三中的學生教好。這幾個特點構成了十三中一種理念,教育的總體目的是使受教育 者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把適合在我們學校學習的孩子培養成才。
如果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他想順利的完成學業是非常困難的時期,他要培養好孩子,要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這是一個基礎,必須要有一個知識積累,因為學 習習慣是通過訓練得到的,如果沒有知識,一點知識都沒有,你訓練什么呢?所以說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要想在初中學習好,必須要有一些知識,關鍵問題是因材 施教,他哪方面有漏洞,老師要有耐心做補漏工作。十三中的老師都做有差異的輔導,這樣才會更好。
【記者】:好的學生和差的學生區別在哪兒?
【丁大偉】:學習差的學生肯定不好教,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比較自豪,同時我也感覺到也比較幸運。因為我們這三所學校無論哪一所,還是比較好的學校,更值得尊重的是學生來源比較差的,學生基礎比較差的老師,他們對學生的教育上付出的心血,灑下的汗水比我們更多。
【網友】:您覺得和海外學校交流的意義是什么?
【丁大偉】: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致富的民族,我們的初、高中學生都是很聰明的,但是因為我們有一些歷史原因,使得我們的學生與外界的接觸比較少,所以我希望我們 的學生能夠盡快的開拓眼界,雖然在中國讀書,但是要有面向世界的眼界,我們組織了一些與海外學校的交流,包括韓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還有一些其他國 家的學生,我們還有第二外語課,包括意大利語、韓語、日語和德語,我們也請了一些外教,訓練初二和高二學生的英語口語。我們感覺到,一個學校如果有幾個外 籍教師和學生來訪,對這個學校的教育應該是非常有好處的。要想培養他熱愛集體、熱愛祖國,首先得讓他能有跨集體、跨祖國的環境。我們積極的接待很多國外的 中學生的訪問團,和國外校長、教師的訪問團,每一次來學校訪問,我們都要掛一面中國的國旗和來訪國家的國旗,孩子的表情就不一樣。通過這樣經常性的活動, 養成了孩子“我是中國人,我要為我的國家爭光,全世界和其他的國家,世界還很大,天地很大,我要努力學習,我要領略更多的國家和更多的知識的風采”。
我 感覺到,學識和見識同樣重要,有的時候猶如一個車的兩個輪子同樣重要。學識和見識不能像死讀書一樣讀死。我們的孩子還是非常的聰明,并且我們孩子的交際能 力也都很強,通過這個,他了解了世界,了解了其他各國學生的情況,他對自己的學習更有信心。同時克服困難的勇氣更足一些。我希望有條件的家長和有條件的學 生多開展一些這樣交流和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這對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都是非常的好。
【網友】:十三中有初中部、高中部,高中和大學的跨度是非常大,請問家長,孩子如何把握好這個過程期,學生又如何做好銜接?
【丁大偉】:中國的初、高中,甚至是小學,我認為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中國的高中教育和中國的大學教育,主要不是在知識上,也不是在德育上,是在管理上,大學都 沒有班級,沒有了班主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和學生的自主性,肯定會出現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現在要想改這件事情,我希望家長應該要求孩子住學校的 集體宿舍,不要讓孩子租房子住,也不要住家里,這是第一。第二,我也希望我們的大學,能盡量的適應我們高中的特點,把學生通過學生社團或者通過輔導員很好 地組織起來,盡量地有一個過渡,特別是大一,我感覺大一歸屬一個組織,然后漸漸地過渡,應該說中國的教育目前出現的一個誤區,孩子越小的時候越學,越大的 時候越不學,他們都認為,孩子越大主要的權利和義務就玩兒。我比較贊成國外的做法,錄取多少學生上大學,取決于畢業多少學生,如果畢業100個學生,有200個 學生,真正的做到寬進嚴出,這樣的話,我們的學生在大學才能學好。我們的學生從高三以后,到了大學不能簡單的說是一個過渡,我個人認為是一個跨越,這個臺 階很高。如果這個臺階把握不好,十幾年中小學所奠定的基礎就要毀于一旦。按中國的教學水平,大學的普及率還是很有可能。我們怎么想辦法把這些搞好,當然 了,我們作為高中的校長也希望把高三的管理和高三的教育,盡量的與大學做一個銜接,所以我們也組織了一些學生自我管理的一些社團,特別是在高三的時候,也 盡量的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他將來上了大學以后,能夠更好的適應大學的學習。
【網友】:現在心理的問題比較突出,是不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目前電視上有很多的報導中學生犯罪,這種現象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是不是有關系,學校、家長如何防范和教育?
【丁大偉】:應該說,德育包括四個方面,一個是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心理是德育的一方面,這是肯定的。但我感覺到,心理教育水平的高低與心理教師的能力水平 有關,但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關。一個無知的人不可能接受很好的心理教育。但我個人認為,孩子的犯罪與心理問題不大,孩子的犯罪主要是道德問題、思想問題, 甚至是簡單的紀律問題。我感覺到,作為中學生來說,多讀良書、廣交益友非常的重要,孩子與什么樣的人交往,與什么樣的人接觸,是家長和老師都需要關注的問題。孩子與他在同一個班級的同學多多的接觸,有共同語言,談論學習,這是一個好事兒。如果孩子在社會上沒有讀書,與過早的流入社會的人接觸,這不是不可以,關鍵是他們談論是什么,應該說他們談論共同的話題不是很多,如果有這種傾向,家長要格外的重視。
心理教育,現在我們已經從側重于心理有問題的孩子的心里矯正,轉變到了心理知識普及的教育,并且把心理教育滲透到了課堂中,讓我們每一個老師有比較好的心里狀態,通過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和我們對學生的活動組織,和對學生的管理實施更加普遍的心理教育。
【記者】:以前有的校長也談過,心理問題、心理教育是不是學校教育的一個薄弱的環節?
【丁大偉】: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我認為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是那么的嚴重。有很多的孩子,應該說還是跟家長和老師慪氣,這種現象比較多。再一個是學習壓力和厭 學,我感覺到這不是心理問題,而是思想問題。心理真正有問題的孩子,他的行為會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來。我們還是要對這些孩子投入一些愛心,多給一些幫助。但 有一些孩子表現出來的根本不是心理問題,而是逆反心理,對家長和學校管理的厭煩情緒,和對學習、困難產生的厭煩情緒,這應該和心理問題區分開來。
【網友】:一些在體育、樂器方面拿到一些獎會不會有一些驕傲,心理扭曲了。家長對有一技之長的孩子慣的也比較多,比如鋼琴多少級,對他心理是不是也有影響?
【丁大偉】:我覺得這方面比較小,學生接觸更多的是學校的生活,學校更多的是以課堂教學和一些活動為主,像這種體育活動和藝術活動比較的少。鋼琴十級的孩子真正 能在其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相對的還是比較少。更多的機會還是跟同學一起學習和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這個時候他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據我了解,我接觸十 三中的學生,這方面的孩子沒有自傲的情緒。
【網友】:我控制不了孩子的思想,控制不了他們的想法特別的苦惱,是不是采用無微不至的方法比較好?
【丁大偉】:無微不能至,人的思想也不可能控制,家長不可能控制孩子的思想,但是我感覺到,家長應該通過孩子的行為,理解和感悟孩子的想法。我希望這位家長還要 增強信心,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多與孩子的老師接觸,再一個可以適當的接觸一下孩子的同伴,搞清楚孩子是怎么想的,千萬不要放手不管,任其發展。我們家長是 有責任和義務把孩子培養成才的。
【網友】:有些事情另我很擔心,也比較難理解,比如我昨天接孩子的時候,在校門口看到比我孩子大的男孩子,出門就打車,還帶著女同學,手里還拿著煙,這就是所謂的重點學校,您怎么看?
【丁大偉】:我們提出全社會都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全員德育,全員德育有一個基礎就是全員管理,現在社會上營造這樣一個氣氛,對于穿著學校統一制服的孩子,你認定 他是學生,他違反中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的事情,所有的大人都應該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給子孫留下什么樣的世界,取決于我們給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子孫。 這不但是學校的事,也不但是家長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兒。我覺得這個問題比環境保護重要的多。另外青春期的教育非常的重要,我覺得這些孩子的本質是好的, 他們有劣習,我們應該更早的教育,在與異性交往過密之前,就想辦法教育他正確的言行。
【網友】:我想看孩子的日記,又怕觸犯他的隱私,我應該怎么辦?我是不是一個不講理的家長?
【丁大偉】:如果從當校長的角度來說,你不要看孩子的日記,的確是孩子的隱私。但是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我也想看他的日記,但是還是不要看。現在的孩子寫日記,雖然 他的日記沒有鎖在抽屜里,或者沒有任何的標識,你看了他不知道,但是通過你和他日常談話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來,所以你千萬不要看。你可以在周末的時候和同事 帶著孩子一起出去活動,交流一下。如果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做作業,這個孩子不會全面的成長。所以帶孩子參加一些社會的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多接觸人是非常必要 的。我還是說前面的話,千萬不要看他的日記,你一旦看了,他一定會知道。
【記者】:那孩子寫日記不是一個好現象,或者是一個信號,溝通不暢。(笑)
【丁大偉】:那不一定,很多的學校的老師都要求學生寫周記,孩子寫日記就是為了寫周記,你可以這樣想。可是家長可以和孩子溝通一下,是老師要求的還是自己寫的,你可以給我看一下嗎?你可以問他一下。
【網友】:學校是否有把孩子送出國的機會,這能否鍛煉孩子的自食其力和適應能力,但很多的家長擔心國外的生活比較的開放,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丁大偉】:我只能陳述我個人的觀點,我對我女兒的的設計是大學讀完,有機會再出國讀研。這是我對我女兒的設計。
【記者】:您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呢?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出國。
【丁大偉】:因為我們對海外的教育不是特別的了解,如果家長決心要送孩子出國留學,要實際去看看這個學校。
【記者】:您覺得年齡多大比較合適?
【丁大偉】:這應該跟年齡沒什么必然的聯系。什么叫好學校?適合孩子學習的學校就是好學校,家長必須要鑒定孩子要讀書的學校是不是適合你孩子學習的學校。我們現 在中國要把孩子送到國外學習的家長很多,但是經費很高,所以家長都舍不得買飛機票到孩子就讀的學校看看再決定。所以我希望這位家長還是要征求孩子學校老師 的意見,再一個可以征求一下有孩子在國外學習的同事的看法。
【網友】: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你們學校對這個問題有沒有好的教育措施?
【丁大偉】:應該說,學習是一個艱苦的事情,對學習有興趣的孩子并不多,努力學習的孩子都是非常尊重知識的孩子,他們都是克服了外界很多的誘惑,克服了很多的困 難,戰勝了自己才去學習的。但是通過學習的確會找到很多的樂趣,學習的主動性,多數的學生都不具有。關鍵的問題是我們還要培養他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家長, 應該想辦法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的老師去學生家家訪的時候,通常要看學生有沒有一個書桌。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沒有給學生準備書桌,更不用說房間 了。學生家庭條件并不是都很好,所以說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還 有一點,家長應該盡量幫孩子設計時間的使用,因為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外界的幫助,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特別是小學、初中的孩子自制能力比較差,你 不能要求他每天晚上放學回家學三個小時,這樣學習效果是非常差的。應該分幾個小段,不同的時間學不同的內容,這種學習效果是非常好的,避免了他學習不主 動,得過且過現象的出現,同時有利于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學習習慣養成了,最終學習也會逐漸步入正規,學習習慣要養成了,要經過反復的強化,所以家 長要堅持不懈。
【記者】:習慣養成要從什么時候開始?
【丁大偉】:小學二、三年級作業不是特別的多,小學三年級以后就要注意這方面了。
【網友】:十三中是不是城中學區的學校,從發展來看,很容易受到地域的限制,如果要發展成老校,在其他的地方多開分校,是不是解決合理的途徑呢?
【丁大偉】:我個人認為,一所學校有多處校址辦學,應該說對資源是一種浪費,十三中現在初、高中是兩址辦學,我們的機構設置重疊性非常的強,重復設置機構,這應 該說是浪費資源。辦一些分校,借鑒一些名校的管理理念和規章制度,再一個借鑒名校的優秀師資,我感覺到應該是可行的。同一個校長擔任很多分部的校長,我覺 得是不現實的。
還 有一個問題,我認為學校的規模不宜過大,現在有很多的省市辦了很多的學校,一個年級有二三十個班,我覺得這種學校的質量不會高。作為一所高中,它的規模每 個年級有十個班左右是比較好的。一個初中,每個年級有八個班左右,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規模比較好。如果一個年級只有兩、三個班,這也是資源的浪費。學校的資 源浪費,學校的教學質量不會得到保證。
【網友】:我正在為孩子上學要做選擇,您覺得現在越來越多的貴族學校和私立名校,是不是比公立學校要好一些,想聽一下您的意見。
【丁大偉】:我們的初、高中的錄取都是有分數限制的,這個學校是不是好要看學生是不是很多,看一下去年的錄取分數就可以了。錄取分數高的學校是學生比較向往的學校,就是我們所謂的好學校了。
我對私立學校和所謂的貴族學校了解的不多,我還是覺得科學的決策就是基于數據的決策,一年的不行,可以多看幾年的,一個是錄取的時候學生的分數和其他同類學校比一下。第二是看畢業學生的成績,對比一下就可以了。這個問題不難。
【網友】:孩子在考試之前,每個科目準備的都比較好,遇到思想道德的科目,或者是政治科的時候,認為考前背一背就可以了,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觀念,把德育當成課程,背背書就可以了。
【丁大偉】:我們認為,德育是一門科學,政治課特別是是哲學,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就現在的高考來說,文科是要考政治的,我們感覺到現在政治考試的題目是非常難 的,我認為現在的考試題出的不好,現在無論是思想品德課還是政治課,應該說,我們需要達到的境界是知行統一,只有知道這個知識了,并且他還能付出這種行 動,才能把這個題理解和答出來。講空的現象,現在作為政治考題不存在。我非常贊賞現在高考的試題的命題,包括政治,文科綜合有一門是政治的題,出的非常 好,你背下來了你也答不上。但是現在有一些初中的孩子認為中考也不考政治,包括地理、歷史,我要參加期中考試就不背了,我還有個理由,我政治沒考好,我不 背了,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政治和歷史肯定會提高你的能力,當人家能把中、高考的試卷答得很好,同時又能把非中、高考的科目答的非常好的時候,那 你要放棄非中、高考的試題你中、高考才能考好,你的能力水平肯定比人家差的多。
【記者】:是不是還有德育能不能量化的問題?
【丁大偉】:我覺得德育僅能量化到行為,并且我們升學選拔德育是隱性的,如果這個辯論關系對的話,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學生德育是好不到哪兒去的,行為規范可以量化。另外一個問題,德育在中考和高考的選拔中是隱性的,更談不到去量化。
【記者】:您覺得怎樣能體現的更直接一點?
【丁大偉】:我覺得現在有一些辦的比較好的學校,對德育的重視程度非常的高。主要的體現就是思想品德差的學生在學校沒有地位,在學生當中沒有地位。如果是這樣的風氣樹立下去的話,考試不用評卷了,不用測試德育。
【網友】:我女兒是十三中初三的學生,我的孩子考試的時候壓力特別的大,總是過度的緊張,怎么解決?
【丁大偉】:我個人認為,要想改善存在的問題,有三個辦法:第一,要提高學生的學識水平,注重平時的學習,注重平時的積累。第二,應該學習一些應試的策略和應試 的辦法。第三,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緩解考試對學生的壓力,我們考試的目的是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他盡快的解決這些問題。
【記者】:再次感謝丁校長來到我們德育訪談現場,就網友的問題做了精彩的解答。請網友繼續關注我們的訪談系列節目。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