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河南省西峽縣第一高中 楊文普
【時間】2013年7月13日
【嘉賓】河南省西峽縣第一高中楊文普
【主持人】記者
楊文普心中一直有一個夢,這個夢不僅關乎教育,更凝聚著一個國家的情結,那就是從課堂這一方小天地里求解錢學森老人的“世紀之問”。
錢學森的“世紀之問”,是楊文普常常反躬自省的動力。他說:“有這樣一種說法,經濟能夠解決今天的問題,科技能夠解決明天的問題,只有教育才能解決后天的問題。我認為,中國夢的核心應該是教育夢,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繁榮則國家復興。”
楊文普的言說總是給人傳遞出一種很強的正能量,從他的言說中讀出的是陶行知、晏陽初那一代人教育救國的勇氣。
這位伏牛山深處土生土長的校長,在擔任河南省西峽縣第一高中校長之前,曾任西峽縣教研室主任。他帶領的教研室團隊,成功探索出一套旨在破解課堂低效和城鄉教育不均衡問題的教學經驗——“三疑三探”。正是這個被譽為“河南教育名片”的課改經驗,讓楊文普一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4年前,他通過公開競聘擔任西峽一高校長的時候,便開始以高三畢業班為起點推行改革,這場改革在校內可謂高調啟動,但是對外則顯得格外低調。按楊文普的話說,就是要臥薪嘗膽3年,關起門來謀發展,躲進陋室做研究。
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的教育,但太多的人都在妥協、回避,強調實現美好教育理想的種種障礙。楊文普不愿向現實妥協,更不愿向自己妥協。于是,他選擇了一條沒有退路的旅程,開始主動打破自己的“圍墻”。
在新的崗位上,楊文普沉默了3年,謝絕了很多外出講學的邀請,帶領他的團隊四處“游學”,幾乎遍訪全國各地的高中名校。正是在這樣的學習、借鑒、反思、改進過程中,原先適用于初中和小學的“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西峽一高得到了成功移植,并得以升級改造。
讓楊文普欣慰的而是,這個幾乎是對原有課堂進行顛覆性改革的系統工程,并沒有引發老師們普遍擔心的成績下降現象。相反,西峽一高連續兩年一直保持95%的本科上線率,30%以上的重點大學錄取率。
但是,真正讓楊文普引以自豪的不是一路飆升的升學率,而是學生申報的創新成果屢屢獲獎。在過去的一年里,該校有271名學生拿到了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4年來,楊文普的一系列措施受到了師生的擁護——
上任伊始,他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解放學生的睡眠時間,保障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少于8小時。
每年新生入學,學校要抓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調查老師對學生的熟悉程度。學校要求開學第一周要對學生有“淺認識”,能叫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第二周要對學生有“深認識”,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性格特點。
西峽一高學生的最高榮譽是受到校長的邀請,與校長共同進餐。而與學生談心是楊文普多年的一個習慣。他給自己制訂了一個計劃,平均每天找兩名學生談話。
為了使創新思維與學習發生聯系,在保證體、音、美、計算機課時不減的前提下,學校每周又增設兩節創新課,為日常的“三疑三探”課堂提供創新思維的技術支持。
學校還把出題考試的權利還給學生,每次大小考試,有20%的試題都來自學生,平時學生的作業不是做試卷而是出試卷。
西峽一高的“三疑三探”課堂,就是把原來以解決問題為主的課堂轉型為以發現問題為主的課堂,打破了以“聽話”為核心的社會價值觀,鼓勵學生學會提問,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在“三疑三探”課堂上,學生們無限的好奇與追問成為一種現象。楊文普認為,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學生學“答”,最多只能做到“青出于藍而止于藍”,只有學會了提“問”才能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三疑三探”是一種課堂流程,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管理思想和教育思想。這一思想就是讓學生在“疑探”中呼吸自由空氣,在合作中培養現代公民。比如,“設疑自探”環節,目的就是在擴大學生對目標的選擇權,學習目標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其實,課改就是解放學生,讓他們能更自由地學習,而自由就是增加學生的選擇權。”楊文普說。
在2013年全市的十大英模人物座談會上,楊文普曾深情地說:“我心中一直有一個夢,那就是若干年后,人們再談到南陽時,不僅僅有南陽作家群現象,更重要的是南陽發明家、科學家群現象。如果有這么一天,那么我們今天教育所作的貢獻不僅僅屬于南陽,屬于中國,更屬于世界。”這也許正是楊文普心中那個久違的夢。
高中課改的雷區在課堂
【記者】:人們普遍有一個共識,高中是課改的“雷區”,很多校長都不敢輕易去觸動,即便邁出一步,也往往是淺嘗輒止,雷聲大雨點小,或遇到問題就退回原點。你認為,阻礙高中課改的因素有哪些?
【楊文普】:高中課改的“雷區”在課堂。我認為,阻礙高中課改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部分學校“不愿改”,二是愿意改的“不會改”,三是當前高校招生制度造成了“課改難”。
所謂“不愿改”,坦率地講,就是擔心課改會降低高考升學率。一方面是校長壓力大。試想,如果升學率下滑,校長必將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非議”,很可能會前功盡棄甚至身敗名裂,所以部分校長“寧愿繞道走路,不愿摸石頭過河”;另一方面是教師,說實話,課改初期最大的“攔路虎”是以前那些所謂的骨干教師,有的“講”了大半輩子,獲得了無數榮譽,現在要他們閉嘴,的確很難。他們最難忍受的是讓學生講,有時講不到“點子”上,老師們認為這是在白白浪費時間。當然,家長和學生都不愿意把自己當“實驗品”,于是就出現課改口是心非的怪現象:領導臺上一套,臺下一套;學校畢業班一套,非畢業班一套;教師平時上課一套,有人聽課又是一套。
所謂“不會改”也有三種情況:一是缺少對課改的深度思考,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者主要是領導,實踐者主要是教師,領導說教師“只管拉車不看方向”,教師說領導“站著說話腰不疼”,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相互抱怨,形不成合力。二是缺少典型引路。個別大肆宣傳高考奇跡的學校把應試做到了極致,教師是選題的機器,學生是做題的機器。而另一些所謂的課改典型卻高考成績平平,令人難以信服。我認為,教育質量不等于升學率,但課改不應回避升學率。三是學典型淺嘗輒止,沒有“入格”便想“出格”。不去深入研究名校之“名”的背景和內涵,邯鄲學步,徒有其形而無其神,貌似而神異。更有甚者,領導一聲令下,要創出我們自己的教學模式!于是一夜之間,把所謂的“典型”改頭換面,再起個新奇的名字,就這樣一個嶄新的教學模式便誕生了。結果是轟轟烈烈地啟動,閃電式地熄滅,從此“談模色變”。
【記者】:您分析得很深刻。實踐層面的確存在這樣的尷尬,升學率綁架了高考,高考則綁架了課改,人們對課改懷有太多的“習慣性不信任”,并且這種情緒直接蠶食著人們對課改的信心和動力。
【楊文普】:造成“課改難”的深層原因,是高校的招生制度。坦率講,很多高中校長都徘徊在課改的美夢和高考的惡夢之間,心有余悸。因為高校招生的主流方式仍是一張試卷定終身,高校選拔人才的方式不變,傳統的“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就很難改變。因此,以分數論英雄的枷鎖砸開之日,才是高中課改真正出發之時。
【記者】:那么,破解高中課改瓶頸的途徑有哪些?
【楊文普】:一是充分宣傳發動,讓校長、教師、家長和社會真正樹立起正確的人才觀,從內心減輕來自升學的壓力。二是樹好典型。所謂的專家們不要浮在空中喊話,應“著陸”入校,承包試點,深入課堂,讓理論指引實踐,讓實踐印證并豐富著理論。三是進一步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一方面,擴大自主招生的比例,進一步放寬高校自主招生的權限,但同時自主招生的知識命題應在高考的“考綱”范圍之內,因為自主招生重在考查學生高中階段的能力,而不是看一個學生在高中階段是否提前學了本應到大學才能學到的文化知識。否則,呼吁了多年終于取消了“加分”的“奧賽”制度,又會被“變味”的自主招生所替代,這將成為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另一“禍首”,讓高中課改舉步維艱。另一方面,要嘗試高校招生的“分配生”制度,建議把30%左右的高校升學指標直接分配到省轄市,既能保證高校生源的質量,又能在一個省(直轄市)內實現各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給普通高中“松綁”。
后模式化時代的課堂走向
【記者】:您主張對成功教學經驗的學習,要從改造走向創造,要敢于創出自己獨特的經驗,那么“三疑三探”從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身上學習了什么?繼承了什么?又發展了什么?
【楊文普】:“三疑三探”學習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最大的收獲是他們勇于改革、敢于顛覆和超越傳統的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
我認為,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在中國基礎教育課堂改革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洋思中學把傳統的“先教后學”變為“先學后教”,發動了一場課堂革命。而杜郎口模式的出現,通過放大學生的展示使“先學后教”有了重大的突破和發展,使這場革命更具顛覆性。導學案代替自學提綱,讓學生“先學”學得更加充分,展示評價讓學生“后教”(兵教兵)教得更加投入,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張揚,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發生了質的轉換。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是我們在認真學習洋思和杜郎口之后,緊緊圍繞新課程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目標提煉出來的,通過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這些教學環節,把“先學后教”變為“先疑后探”,把當堂訓練中的“教師出題測試”發展為“學生編題互測”。
以往的課堂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現在很多課堂則主要是教師問學生答,這就出現了教師講什么學生只能聽什么,教師問什么學生只能答什么,毋庸置疑,這兩種狀態下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是很難培養出創新人才的。
而無論是自探提綱還是導學案,其實質就是把教師的“口頭問”變成“書面問”!仍然是教師怎么問,學生必須怎么答,“換湯不換藥”。
基于這些思考,“三疑三探”主張自探問題應該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梳理和補充,最后形成自探提綱,再由學生自探解決,也就是學生設疑,學生自探。學生到底學得怎么樣?教師要出題檢測一下。而“三疑三探”的課堂則先由學生自己編題,教師有選擇地把學生編擬的習題展示出來讓大家共同練習,編題者還要講講編題的意圖、設計的陷阱等。如果學生編的題沒有達到目標要求,教師才把自己事先預設的題展示出來。
如果從發展的眼光看,我認為課堂教學將經歷以下三個階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學生答,而“三疑三探”正在實踐著第三個階段,可用八個字概括為:“先疑后探,編題自練”。如果你認為“三疑三探”是一種發展,那么我只能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
【記者】:沒有完美的經驗,只有不斷完善的經驗。你認為當前“三疑三探”推進過程中,還有哪些需要提升和發展的地方?
【楊文普】:“三疑三探”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三疑三探”教學模式解決了課改第一個階段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這一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得以開發,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課改在后模式化時代該向何處走,是我們正在研究的課題。由于學校、年級和學科特點不同,在“三疑三探”各環節中,需要總結細化更加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知識結構水平和具有學科特點的操作流程,包括同一學科不同課型的流程,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三疑三探”不只是一種教學思想,更是一種管理思想、教育思想。我們正在逐步把這一思想拓展到學校管理之中。如讓教師人人提出當前阻礙學校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再由評委評出一二三等獎,好的建議寫入新學期工作計劃,逐項落實。如何用“疑探”的思想和精神調動人人參加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也是我們今后重點提升和發展的地方。
“教”和“學”需要生命在場
【記者】:西峽一高的課改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贏,在您看來,西峽一高課改成功的核心密碼是什么?
【楊文普】:我們的改革只是初見成效,還談不上成功,但課改讓我看到了團隊的力量。人們常說,一個人行走可能走得快,一群人行走才能走得遠。小成功靠競爭,大成功靠合作,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必須在合作中競爭。什么時候校長感到自己率領的是個團隊而不是個“團伙”,那就是學校成功的開始。
【記者】:有人說,課改成在教師,敗在校長,您是怎樣看待這個觀點的?
【楊文普】:“成”和“敗”是對立統一的,成在教師,不成也在教師;敗在校長,不敗也在校長。我認為,這個觀點意在強調在推進課改中校長和教師是兩個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首先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校長的思想決定著學校發展的方向,校長對課改認識的高度決定著學校推進課改的力度。有句話叫“一般成功靠方法,巨大成功靠激情,偉大成功靠信念”,一個學校課改能否成功,關鍵是校長對推進課改是否有堅定的信念,核心是校長能否把自己堅定的信念轉化成教師堅定的信念。有了信念就能點燃激情,有了激情就能創生方法,有了方法就會有奇跡出現。
【記者】:您心中理想的課堂是什么樣的?
【楊文普】:課堂不是克隆知識的作坊,而是催生新知的超市。教學的過程就是用責任傳遞責任,用成長引領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過程。我認為,未來的課堂一定是由信息技術的引入所引發的一場學習的革命,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教”永遠是“學”發生的條件,“教”和“學”需要生命在場,需要情感和精神的潤澤。如果用一種詩意的表達來描述我心中理想的課堂,那就是:疑得精彩,探得明白,學得自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疑探,掌聲、笑聲、驚嘆聲聲聲入耳。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