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 柳袁照
【時間】2014年6月15日
【嘉賓】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柳袁照
【主持人】記者
一邊是海,一邊是山
一邊是春天,一邊是秋天
我站在邊界上
這是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長柳袁照最近寫的一首詩《邊界上的人》的開頭。柳袁照認為,只有站在邊界上,視野才會更開闊。
柳袁照給人的印象,首先是詩人,其次是語文教師,最后才是校長。而他自己是這樣說的,“詩人”是誤打誤撞當上的,語文教師和校長是他傾注了全部心血的事業,而“詩性教育”,則是詩人和校長這兩個身份碰撞之后迸發的理想。
近年來,柳袁照致力于“詩性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提倡“本真、唯美、超然”,為的是培育適應未來社會的創造型人才,不抹殺個性、不淪為機器,保持理想和生命力。他希望在一個基層的學校、一個微觀的領域,實現我們民族的、國家的教育理想。盡管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但能與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保持一致。他甚至把自己比作堂吉訶德,因為他也很清楚地知道,一個人的作用有限,一所學校的作用有限,但他愿以畢生之力去努力。這就是一個擁有詩人情懷的校長。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柳袁照和他的詩性教育,最近本報記者對柳袁照進行了專訪。
讓每一個師生都成為有詩性情懷的人
【記者】:2009年,您提出“詩性教育”。2010年末,您當選《中國教育報》文化周刊“年度十大文化人物”,入選的理由是“以詩性矯正教育時代病”。2013年末,您又獲得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杰出校長獎”,因為“詩性教育”把素質教育、文化育人及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等教育理念,從口號層面落實到實踐操作層面。這是教育界對您的肯定,也是對“詩性教育”的認可。踐行詩性教育五年來,您認為,您的詩性教育有實質性的成果嗎?
【柳袁照】:應該說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詩性教育”簡而言之就是要培養有詩性的人。我們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詩人,而是要讓每一個師生都成為有詩性情懷的人,乃至以后可以影響他們身邊的人。我把詩性總結為“本真、唯美、超然”,這和素質教育的長期目標是一致的,我們把它落實了。“詩性教育”提出后,得到了全國基礎教育界,包括理論界的高度重視,認為這是解決當下基礎教育存在的很多弊端的一條值得探索的路。當下教育的積弊,人人都知道,我們學校的可貴之處在于,不是把教育理念停留在說說上,而是轉化為日常的行為。必須注意,是日常的行為,而不是一項特殊的活動。
【記者】:請您具體談談,“詩性教育”理念是如何貫徹落實在教育教學生活中的?
【柳袁照】:第一,把“本真、唯美、超然”的思想滲透在日常教學當中,主要是課堂,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平臺和載體。教師上課的時候,要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不做作,不雕琢。我們提出“詩性”的好課的標準:它是直抵人心,有思維品質的,是本真的又充滿理想的,是愉悅的又是深刻的。第二,在課程設置上,國家規定的課程占70%~80%,這是主導課程。在主導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也體現個性,創造性地實施。除此之外,還有校本課程,比如詩歌課程、吳文化課程、創造課程等等。第三,在校園文化方面,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在物質層面,“詩性教育”就是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體現教育和文化的意義,讓學生浸潤其中,當學生走出校門的時候,就會打上學校的文化烙印,成為一個獨特的人。在精神層面,要給學生完整的校園生活,日常的每一天、上的每一節課、參與的每一項活動、師生的每一次交流碰撞,都是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師生是平等的、共同發展的。
【記者】:詩性教育比較重視對“人”的培育,不僅僅看考試成績,那么詩性教育和目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會不會有矛盾,您是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
【柳袁照】:詩性教育與應試,尤其與高考的關系是不矛盾的。在辦學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充滿理想,又要面對現實,并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找到平衡點,這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能夠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的一個起點。在剛提出詩性教育的時候,因為有個探索的過程,我那時候可能更多的是抨擊當下的教育制度。但經過這五年以來的探索,我越來越感覺到,詩性教育與當下的教育現狀、與高考,是有一條融合之路的。同時,我也越來越感覺到,我國現在的高考,包括高考試卷,已經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不一樣了,試卷本身在變革,考查的內容、方式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著對素質教育的訴求。
這些年,我們開展詩性教育,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們學生的高考成績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蒸蒸日上。我認為,詩性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快樂、自由的狀態下,把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業成績是能提升的。
創造型人才需要人文素養支撐
【記者】:在校園文化上,蘇州十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你們是如何充分利用這方面的優勢的?
【柳袁照】:我們校園有一個獨特的歷史條件,明清時就是一個典型的蘇州園林,這是我們的本色和根基。校園里的織造署舊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該說,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既是物質財富也是精神財富。蘇州園林的美,蘇州園林的精致,體現在校園里,給人的啟發就是:注重細節。在校園里,無論從哪個點上望出去都是一幅畫,一步一景,移步換景,曲徑通幽,這種意境也是人生的境界。為此,我們提出校園生活的幾個關鍵詞:一是感恩。這個校園充滿感恩的氣息,師生之間時時充滿感恩情懷,包括對歷史、對傳統的感恩情懷。二是愛。一個冷漠的校園是培養不出有愛心的學生的。三是美。這個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夠觸動你的思考,甚至能促進形象的、直覺的思維,從而產生一種頓悟。當下,我們提倡培養創造型人才,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許多學校認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素質只要培養其科學素養、強化其思維品質即可。事實上,創造型人才是需要人文素養去支撐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創造型人才需要一對翅膀,即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這樣他才能飛得高、飛得遠。四是內化。詩性管理就是文化管理,就是在獨特的文化氣息和文化氛圍中,價值思想已經內化成一種追求。詩性管理是一種價值引領,靠價值取向來引導教師前行,師生共同成長。
【記者】: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首先要做有創造力的教師,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那么,作為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柳袁照】: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一個局限于技術操作層面的教師是培養不出有創造力的學生的,因此,要讓學生具有創造力,教師首先要有創造力。如果教師在應試教育的浪潮中已經庸俗化、功利化了,那么他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的創造力很多都是在教師不經意間的教育教學中被抹殺掉的。為此,我認為,我們國家已經到了需要超越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了,因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時候束縛了教師的發展,特別是在具體實施當中會窄化、異化教師本來豐富的、完整的內涵。因此,我在學校中提出,讓教師的生命成長。我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找到原創的支點。比如語文教師,可以寫小說、散文、詩歌、文藝評論;數學教師,我提倡他們做數學家,不要只解決所謂的教材教法;美術教師,可以畫畫;音樂教師,可以譜曲、唱歌……只有靈動的東西才能影響學生。
需要有人率先打破定式
【記者】:在人們眼里,寫詩的大多是文科生,那么,理科生是怎樣看待詩性教育的?
【柳袁照】:不少人對詩性教育有誤解,詩性教育當然不只是詩歌教育。詩性教育需要課程作為支撐,但是詩性教育絕不僅僅是寫寫詩、朗誦詩歌。還有個誤解,就是理科生不用學詩歌。在語文課本中,詩歌占有很大比重。我們學校,理科生占65%、文科生占35%,很多理科生寫詩寫得不比文科生差。讓理科生擁有情懷和情趣,對他未來的成長、對他的創造能力的發展是有好處的。我們學校數學教師、物理教師寫的詩,更多地呈現出哲理的思考,他們會把數學公式、物理原理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去年,江蘇省第八屆中學數學高級論壇在我們學校舉辦,全省數學特級教師聚集在這里研究詩化數學、詩意課堂。數學是最美的,它和詩歌一樣,都充滿著奇異的想象,充滿著創造,充滿著審美,閃耀著智慧和靈感。現在,人們更多地把數學局限于解題的層面,這是很大的誤解。數學課堂也應該有詩意,讓學生獲得認知體驗的同時,也獲得審美體驗和人文體驗,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記者】:今年,蘇州十中將要招收首屆長達創新實驗班,您希望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才?
【柳袁照】:長達創新實驗班人才的培養,對我們學校來說,要呈現詩性教育的成果。詩性是一個哲學的概念,我相信這個班的學生在我們的培養下將是理性和感性、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夠得到同步發展的。辦這樣的實驗班,正適應了國家對高考、中考改革的要求。近年來,高考越來越多地增加了學校的自主權,學校自主招生和提前錄取的比例越來越高,筆試面試結合的錄取方式,對當下的中學教育產生了沖擊,僅靠一張試卷來評判的方法已經不適應未來的高校招生方式了。這次,我們改變了以往一卷定終身的方式,參考高校提前錄取的辦法,筆試占70%,面試占30%。面試相當重要,未來的人才是需要表達的,需要機智的反應能力、在特定的環境中調動知識積累應對問題的能力。因此,從錄取開始,我們就和未來的高校接軌。在考試科目上,中考要考7門,而我們采用“3+1”,即語數外三門加一門綜合,和未來高考的科目銜接。我們的考試既立足于課本但不局限于課本,還要考查學生的知識面、思維能力、探求精神,面試主要考查學生的傾聽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在未來的教學上,我們參考了國外比較先進的教育經驗,首先必須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在這個基礎上,強化幾類課程,一是人文課程,二是創造課程(科學素養課程),三是本土文化課程,在創造課程中借鑒國際課程。我相信,對長達班的探索,小到對學校未來的發展,大到對蘇州乃至更大范圍都會產生可供借鑒的意義。我們會很重視對面試官的選擇,他們自身需要知識面廣、思想開放、有創造性素質。面試官主要來自學校,同時聘請專家擔任指導,全程錄音錄像,保證公正公平。所錄取的學生在這次考試中獲得的成績可能和中考的成績是不一致的,考試的要求、標準也不一樣,盡管這樣,我們愿意進行嘗試,多年以來形成的定式需要有人率先打破。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