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二十五中 鄧少軍
【時間】2011年09月14日
【嘉賓】北京二十五中鄧少軍
【主持人】記者
【記者】:首先歡迎北京二十五中鄧少軍校長與我們共話辦學與育人這個話題。我們知道,北京二十五中的前身是素以培育英才著名的育英學校,始建于1864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引進西方科學、開展素質教育的先行者之一。20世紀30到40年代就已經馳名全國了,144年來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遍布祖國和世界各地,我們所熟知的校友就有柳傳志、聶衛平和姜昆等。首先非常歡迎鄧校長做客人民網。我們知道二十五中是一所中國的歷史名校也是百年老校,從建校到現在已經有將近150年的歷史了,首先請鄧校長為我們介紹一下學校的情況。
【鄧少軍】: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原名為育英學校,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于1864年,是我國近代史上引進西方科學和現代教育最早的學校之一。這個校名是如何得來的呢?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學校以培育英才為己任,故取名育英。學校以"致知力行"為校訓,強調盡心求知,努力實踐,開展素質教育,培育出大批國家建設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孚凌、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錫銘、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副主席黃志賢、原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聯想總裁柳傳志、原中國籃球協會主席牟作云、原中國足球協會主席年維泗、棋圣聶衛平、教育家蔡公期、卓立、著名表演藝術家林連昆、王鐵成、著名歌唱家溫可錚、王潔實、相聲藝術家姜昆、趙炎、著名雕塑家劉煥章、著名古建筑專家馬旭初等。1952年私立育英學校改為公立學校,開始使用現名,即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1958年被評為北京市十所紅旗學校之一。1992年被國家教委列入中國名校。1996年,成為北京市第一所民辦公助整體改制中學。2009年,根據國家政策調整,25中回歸公辦。2009年,學校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進展與成績。
【記者】:2009年秦臻同學發明的碳零排放發電裝置--《海浪浪涌發電平臺》獲得了國家專利,引起社會轟動,秦臻當選為2010年首都十大教育新聞人物。學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作為校長您在想什么?
【鄧少軍】:心情很激動,很高興。2009年,我校高中學生秦臻參加了第三十屆安捷倫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決賽,在164項小發明參與角逐的青少年創新大賽決賽中脫穎而出,他發明的碳零排放發電裝置-《海浪浪涌發電平臺》一舉獲得創新大賽一等獎,這還是非常突出的。很多媒體非常關注這個事,在2010年首都十大教育新聞人物中,秦臻是唯一的一名學生當選。秦臻成績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二十五中在“藍天工程”引領下,落實“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的辦學理念,在學校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比如說還有學校的“節能減排創新工作室”的輔導老師劉士明老師指導下,秦臻同學自高一就開始研制發明這個事。當時他創意的主要想法是當前世界碳排放量太高,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的溫室效應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國家倡導節能減排,經長時間思考,秦臻同學考慮利用用之不竭的海水浪涌發電,這個創新的想法得到了輔導老師以及學校的肯定與幫助,包括也得到了家長的支持。他的基本思路是:在海平面上建立有一相對靜止的平臺,平臺下方有很多浮體,浮體自主隨海浪起伏,通過連桿帶動線圈,進行切割磁感線運動來發電。從當時的初級模型到原理模型,這里面付出了很多艱辛,也得到了學校的幫助。最終在2010年初完成了下海實驗,也就是利用海浪產生的動力推動碟型浮體帶動直線電機成功發電。秦臻的學習成績一般,如果學校單以考試分數來評價他,他不能算所謂的“好學生”,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發現了秦臻一直喜歡科技發明的長處,他從小就喜歡,后來我們發現了他肯于鉆研,就給他提供一個研究、發展的平臺、推力,他就一下脫穎而出,今后還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績。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學校教育除了要關注學生課業成績外,當然這是很重要的,還要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關注他們的個性、特長發展,也許這就是人才培養之道吧。
通過綜合素質教育的特色平臺 培養不同學生特長
【記者】:1986年首屆藝術節、科技節舉辦,1990年首屆讀書節、體育節揭幕。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四節”已成為二十五中展示、培養不同學生特長,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特色平臺。這些年來,學校通過特色教育培育出了很多名人,比如聶衛平、姜昆等,全國籃球協會主席牟作云也是出自二十五中,這些都與學校的特色培養分不開。作為校長您認為這些平臺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鄧少軍】:這些平臺對學生成長、今后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說起特色培養,可以追溯到育英時代。在育英學校的課外選修課中,早就有了建筑、美術、書法、戲劇、新聞、實踐等科目;在“育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方式中,采取了書本科技知識教學和動手操作或參與活動的相結合的方式,比如說有汽車研究會、木科研究會、健身團、威震華北的木乃伊籃球隊等課外小組遍布育英校園。25中的四個節實際上是對育英良好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就拿我們的讀書節來舉例吧。組織學生走訪冰心、夏衍等名人,邀請劉紹棠、韓少功、何建明、舒乙、侯仁之等文化大家開辦講座,組織參觀梅蘭芳故居、老舍故居、首都博物館、魯迅博物館、現代文學館、國家博物館。開展各種讀書知識搶答賽、開展有獎猜謎活動。舉辦校園書市,同學們自設書攤,進行書籍、復習資料的贈送、交換、有償轉讓活動。領導、名人的勉勵使追求真知的學子心靈得到啟迪,受到震撼。參觀走訪,聽講座使同學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學識,提高了文化修養,促進了課堂內的學習。各種競賽是對平日學習的特殊考試,而參與的過程又是進一步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書市為同學購買好書創造了條件,也鍛煉了書市小經理們的能力。舒夢喬、褚昭然等同學分別在2003年、2009年獲得東城區中學唯一的北京市讀書小狀元稱號。25中多次獲得北京市紅領巾讀書活動先進單位稱號。通過四個節,通過組建課外活動小組,通過一系列課內外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搭建的是一個使學生發現自我,展示才干,發展能力,增強信心,積累經驗的素質教育平臺。今天,我們培育了一顆顆各具特色的小種子、小樹苗,明天,他們可能會成長為各行各業的參天大樹、棟梁之才。
【記者】:請問鄧校長,當下學校是如何與時俱進,對學生進行特色培養的?
【鄧少軍】:首先,我們繼續做好四個節的組織和發展。科技節上,開展優秀的、先進理念的科技電影的展映、科學專家的報告、科技圖書的閱覽,豐富了同學們的科學文化知識,激發了學生的科學夢想。咱們學校也參與了區級科技教育示范校的評選。藝術節上,通過律動的舞步,歡快的樂曲等等,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施展自己藝術才華的平臺。近三年,在北京市藝術節上,我校初、高中合唱隊、舞蹈都獲得了一等獎好成績。學校是區級藝術特色校。還通過京劇、雜技入校園等活動,都進一步推動了二十五中作為北京市文化藝術傳統校的發展,營造出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 體育節上,作為北京籃球傳統項目校,每年班級籃球聯賽如火如荼;學生自編自導的 “啦啦操”表演配合著,迸射出青春的節奏和無窮的創造力。2008年世界兵壇名將李佳薇來到我校,與同學們共話自己的成長歷程和奧運體驗,掀起了“乒乓球熱”。初一年級學生的“旋風跑”作為一個特色項目,在學校運動會、東城區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等很多場 合多次表演,掀起了群眾特色體育運動的“旋風”。 讀書節上,緊張激烈的成語國際知識強答賽、聽北京胡同講座、舉辦我喜愛的書中人物講故事比賽,同學們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平臺 注重體驗與實踐
【鄧少軍】:校園內外,一項項學生自發組織、自主管理的社團活動、實踐活動,增加了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也鍛煉了他們的仁愛心、社會責任感、動手能力、協作意識等等。育英綠色行動社,將環保意識在學生中推廣;銘琴文學社出版的校刊《育英杏壇》獲得了全國中小學校刊評比一等獎;由中加英文高中同學發起全校學生響應的,為救助服刑人員無人照顧的未成年子女的慈善機構“太陽村”組織義賣捐款活動;為使我校在池塘中的小魚能順利過冬,學生會組織“愛心領養”活動;志愿者走入養老院等等為孤寡老人服務。
【鄧少軍】:為了更好地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學校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綜合社會實踐課程、藍天博覽課。如到神笛陶藝村親身體驗陶藝的制作過程,把研究性學習合理有效地滲透到陶藝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走訪老舍故居、孔廟、故宮,感受古都風韻。開設茶藝、舞蹈、飛行奧秘、旅游攝影等校本課程;中加英文高中的創業課、模擬聯合國活動成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搖籃。學校還給有寄宿需求的同學安排寄宿,評選溫馨小家,開展“斷奶”教育。二十五中不斷探索素質教育的新途徑、新模式,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平臺,注重體驗與實踐,在活動中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全面發展型人才,讓每個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就像校園中那棵古老的銀杏樹一樣,25中的素質教育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有人說,生活在二十五中是幸福的。不僅因為它的悠久歷史、深厚文化、花園式學校的美好環境、令人驕傲的學長,更在于今日素質教育對于每一名學子的恩澤。聽說二十五中被媒體評選為“學生成長最具幸福感學校”。校長怎么看待這個評選結果?是出乎意料還是意料之中?
【鄧少軍】:首先有這樣的評選結果我們學校感到非常高興。應該說是通過我們的自身努力獲得的。為了給北京市民搭建了解北京教育機構的平臺,全面展示北京素質教育的成果,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今年,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晨報和新浪教育頻道開展了在全市數千家公立和民辦教育機構中推介百所特色校的工作。今年8月份頒發了相應的牌匾,在“2011京城百所特色校”確定的名單中,25中被評為“學生成長最具幸福感的品牌校”,這是對我校堅持素質教育傳統,開展特色差異化培養的肯定。
【鄧少軍】:學生的幸福感取決于一些綜合因素。25中的孩子們沉浸在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中,陶醉在美好的環境里。25中歷史悠久,橫跨三個世紀,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培育了大批行業精英、各種人才,至今仍然欣欣向榮,令在校學生感到驕傲。學校的文化底蘊豐厚。早在上世紀初學校制定的校訓、校旗、校花等延續至今。“紅黃藍”三色雙Y字校旗寓意為在萬里晴空之下,把炎黃子孫培育成材。學校以菊花為校花,表示育英學子追求君子所具有的高潔品行。每天學校都會響起校歌令人振奮的旋律:銀杏樹下起春風,齊心高聲唱育英,那是母校諄諄教導我們,致知力行永不停。看燦爛校旗迎朝陽,展示著光輝歷程,那是祖國召喚我們,肩負起時代新使命!這些形式下蘊含的深厚含義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育著學生。
【鄧少軍】:25中的孩子們喜歡學校的環境,因為它古樸典雅,干凈漂亮:古色古香壯觀的校門,孔子銅像,百年銀杏,茂盛的竹林,小橋池塘,游魚戲水,鳥語花香,是北京市政府命名的“花園式學校”。25中的孩子們喜歡他們的老師,因為老師們真心地為每個學生的成長嘔心瀝血,具有良好的師德和業務水平,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創造力,創造和諧的教育環境。貫徹“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的辦學理念。25中的孩子們在學校尊重個性,提供個性、特長發展平臺的氛圍中思維活躍,能力較強,身心發展總體看和諧健康,學生的幸福指數相對較高。教育是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為孩子幸福人生奠定基礎的工作,能夠被評為“學生成長最具幸福感的品牌校”,我們感到非常高興。
堅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的辦學理念
【記者】:我們了解到,學校把“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作為辦學理念。用一句當下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不拋棄、不放棄”精神。現在基本都是一家一個孩子,家長們很關心的是,學校采取哪些措施來踐行這種理念?
【鄧少軍】:我們認為,學校的教育是為了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25中把“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作為我們的辦學理念,要求全校教職員工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不放棄、不拋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得、有所長,都有成就感,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除了剛才我介紹的各種特色教育,還開展了五四表彰、志愿者活動、組織青年黨校、少年團校、法制、心理教育、成人儀式、中高考百日倒計時教育等豐富而有效的教育。
【鄧少軍】:在德育工作中,我校制定幫扶轉變學困生的目標,建立學困生成長記錄袋,設立“一對一”、“一幫一”學困生導師,讓他們在班級、年級中擔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去指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促進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在教學工作中,為了提高教學實效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獲得有效的知識,學校逐步開始實行學案教學法,并聘請東城區語文特級教師吳繼烈老師擔任專家指導,這樣,預習案、學案、反饋案的補充教學方式適應了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展現自身能力的平臺,在加強自信的同時,在原有水平基礎上,得到提升。總之,25中的老師以無私的師愛為學生揚起希望的風帆,以無比的自信為學生撐起一片藍天。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堅持的信念讓我們看到學生在變,班級在變、學校也在改變。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的辦學理念。
【記者】:據我們了解,中考的英語成績多年來保持東城區的一流水平。請校長說一說成績背后的那些故事。
【鄧少軍】:我校英語教研組是一個非常有凝聚力的學科組。許多老師為了工作和學生都主動放棄了許多,在工作中勇挑重擔。初三實行分層次補習,剛剛得知這一消息,組里的徐培佳、李紅兩位老師就主動找到備課組長,主動承擔了成績靠后的幾個分層班的教學任務。后面的班在教學組織上會牽扯老師的很大精力,她們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她們一直在這個年級任教,對這個年級的學生非常熟悉,更有利于年級的整體教學。
【鄧少軍】:英語組老師在業務上精益求精,敢于探索。認真備課, 統一進度,統一教案。在備課時, 除了備教材、備教學上的重難點外, 還要備學生, 即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如何更好的進行授課,在課上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識。作業少而精: 初三學生的作業量大,有些學科的背記是必要的,但就英語這一科而言,如果只是依靠大量的作業或者機械性的抄寫,久而久之學生的厭學情緒就會顯現出來,并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英語組老師在作業的布置上下了許多功夫。既要檢查出學生的落實情況,還能調動不同程度的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每次布置的作業大多數學生能在30分鐘內完成,程度較好的學生能在15-20分鐘內完成。教學上敢于嘗試。這兩年在初三復習課上,我們嘗試了話題式復習。跟以往的復習方式相比,新的方法對老師整合教材和知識點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需要老師要吃透教材,對教材能夠融會貫通,而且還需要花許多的時間來整理復習資料。他們能夠迅速明確分工,在很短的時間內老師們就交上了各自的學案。
學生憑成績,可直接申請歐美大學
【記者】:作為校長,您期望學生們在學校里有怎樣的成長和收獲?
【鄧少軍】:簡單地說,期望這些學生們在學校“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的辦學理念的引導下,全面提高素質、發展自身特長,為學生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定扎實的基礎。
【記者】:我們了解到學校有個對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加項目。請鄧校長為我們介紹一下。
【鄧少軍】:2004年,我校與加拿大建立了合作辦學項目,也就是所說的中加英文高中。至今已有400多名學生參加了這個項目的學習。中加項目課程設置采用學分制,每個學生在10—12年級的學習期間完成80學分,即可獲得加拿大高中畢業證書。同時,學生憑借高中三年的學習成績,可直接申請到加拿大等歐美大學就讀。從已有的幾屆畢業生情況看,所有學生均順利畢業,70%的學生考入國外優質大學,四分之一的學生考入世界排名前40位的大學并獲得獎學金。在學籍管理上采取雙學籍管理。學生在學習加拿大課程的同時還要學習中方的語文、數學、藝術等課程。學生通過考試后同時獲得北京市高中畢業證和加拿大高中畢業證,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雙學籍、雙學歷。
【鄧少軍】:中加項目注重品質,不斷提升質量。為學生未來規劃藍圖,培養國際型復合型人才。從學生入學開始,學校便幫助學生制定“個人成長計劃”。中加英文高中選用加拿大課程設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開設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多元課堂,如交流課、商務課、創業課等,這些課程能彰顯學生個性又強調團隊合作精神,更看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學校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倡導成功體驗,積極推進學生社團建設,參加公益活動,傳遞愛心,這在前面的有些介紹中已做了介紹中加項目是25中國際化教育的先頭兵,我們今后除使該項目穩步發展外,還準備開展其他的國際辦學模式。同時,進一步推動在普通高中學生中開展模擬聯合國等校本課程。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國際化教育內容,開展中外交流修學活動,參加美國公立高中交換生項目,積極參加國際比賽,舉辦國家文化日、國際理解日、國際知識大賽、國際文化講座等活動。把25中辦成開展國際化教育的特色學校。
【記者】:二十五中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學校,學校獲得了“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稱號,我們是如何做到的?怎么想到要把茶文化引入中學?
【鄧少軍】:茶的世界流光溢彩,茶的內涵博大精深。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是茶文化的故鄉。茶伴隨著中華民族走過五千年的悠悠歷程,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2000年學校開辦了以《中國茶道》為主題的課外活動課。在2004年把茶藝課列為學校校本課程。當時在北京完全制中學里是第一所把茶文化作為校本課程的學校。同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 “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稱號;2007年又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稱號。開展茶文化活動以來,在學校領導大力支持下,茶藝課教學始終堅持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普及和傳播。以“茶言德,以德育人”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清茶一盞也能育人”的理念。培養了數以千計的熱愛中國茶文化的“小茶人”。 “平和淡泊聞香須內省,寧靜致遠品茗當自強”。“小茶人”感悟著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和、靜、怡、真。應用茶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功能,讓學生學會了“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傳統美德。李子豪同學在《茶思》寫到:我回到家中,把親手泡好的茶端到父母面前的時候,父母很高興地說:‘好兒子,茶藝課沒白上!’。通過努力,學校獲全國少兒茶藝“最佳表演獎”、“優秀組織獎”“優秀論文獎”;獲第二、三、四、五屆“吳裕泰”杯茶文化大賽“十佳少兒茶藝表演隊”、“優秀組織獎”、“優秀輔導教師獎”。
【記者】:感謝校長今天分享二十五中優秀的辦學理念,也希望能夠給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網民帶來一些啟示。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