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帳號>>會員登錄
高二語文:賞析《晉靈公不君》
劉偉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識記文中的名句。
2.理解趙盾、晉靈公、董狐以及武士們等形象。
3.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史學的實錄精神,探究“春秋筆法”的文化內涵。
【教學內容】
1.內容梗概
2.晉靈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幾件事上?
(1)“厚斂以雕墻”,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賦稅來裝飾宮墻。
(2)“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即從高臺上射彈,看大臣們如何躲避彈丸,以此取樂。
(3)“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即廚師蒸熊掌沒蒸熟,晉靈公就把他給殺了。殺了以后,還讓女人拿著畚箕走過朝堂。
(4)“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麑賊之。”“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嗾夫獒焉”。即不聽趙盾等大臣的勸諫,反而屢次想殺掉趙盾,甚至不惜動用猛犬。以上這些事,說明晉靈公貪婪、荒唐、殘暴,完全不行君道。
3.趙盾作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體現?
(1)“盛服將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晉靈公隨意殺人,非常憂心。多次勸諫晉靈公,希望晉靈公有所悔改,成為一個好的君主。
(3)體貼下情。看到靈輒餓病了,就給他吃的;聽說他要省下食物給家人,就給他家人也準備了一份豐盛的食品。
(4)雖然“為法受惡”,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記載。
4.如何理解趙盾的“為法受惡”?
二、文章主旨
本文從多個角度,以鮮活生動的材料集中突現了晉靈公的殘暴和應得的下場,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三個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說明。
三、講解“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成語釋義指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四、總結春秋筆法在本文的藝術體現
1.情節曲折,跌宕多姿。
2.材料豐富,主旨表現力極強。
3.敘事"詳而博",增強了文章內容的豐富性,是非的可判斷性。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