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校長管理中心
用戶名: 密碼:

校長:曹保義

中國校長獨特展示平臺http://www.sport-novelty.com

躬耕于中國教改試驗田——北師大二附中校長曹保義

發布時間:2013/12/25

1533次查看

曹保義發布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北京師大二附中)是北京市首批重點建設的普通高中示范校,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也是一所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校。它寧靜致遠的純美,人本和諧的內涵,自主人文的特色,銳意改革的精神,以及傳遞希望延續夢想的執著,帶給學生們的是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更是一種不斷前行的力量和追求。

作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基地,北京師大二附中以“出經驗,出人才”為己任,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改革,逐步確立了“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學生的發展基礎”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尊重學生自主,倡導人文教育,重視環境熏陶,強調道德實踐”的教育觀,明確了“三兼優一發展”的辦學目標,在文化育人之路上彰顯出與眾不同的高貴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身為北京師大二附中的“思想引領者”,曹保義一直行走在“求真、崇善、愛美”的校園凈土,同時他又孜孜不倦地躬耕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倡導“師生共同發展”的價值觀,弘揚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理念。在他的內心深處,責任很重要,學習是必需,合作更有生命力,三者的和諧統一才能達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境界。通過審美化改造,曹保義校長積極踐行“欣賞型德育”,強調德育實踐,化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說教,剔除功利,讓德育返璞歸真。這一切,都顯得那樣的從容而淡定。

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追溯自己的成長歷程,曹保義坦言,“我趕上了一個比較好時代”,北京師大二附中有著“特別適合教師成長的土壤”。因此,曹保義得以從一名普通的教師迅速得成長起來,成為“西城區優秀園丁”,直至成為一名生物特級教師,一所知名學校的校長。

1978年,曹保義從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畢業,同年,任教于北京師大二附中。在那個以“和平發展”為主旋律、嘗試改革開放的年代,各個方面步入正軌,各種繼續教育開展得紅紅火火,每個禮拜都有教師的培訓,大家都愿意學習,而且老師們有一種心氣,有一股干勁,有著濃厚的追求積極向上的氛圍,曹保義“理所當然就投入了進去。”

剛剛二十歲出頭,曹保義當時的感覺是朦朦朧朧的,但他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既然當了老師,就應該把學生教好。”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引以自豪的強烈的責任感,他們有著這樣一個共性:讓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無論自己喜歡不喜歡都要把事情干好,干出成績來。也許,這就是那個曹保義心中的“好時代”賜予給他的獨天得厚的一份禮遇,從此一直影響著他。

“培養一個人的責任感是很重要的事情,沒有興趣可以慢慢培養,從而變得有興趣;沒有能力可以慢慢鍛煉,逐漸長能力;知識不夠還可以再學習。但是動力來自于哪里呢?來自責任!”

回憶起這段經歷,曹保義談的更多的是責任,他深情凝望,豐富、深邃的眼眸,似乎把他的記憶帶回到30年前那個時代。

北京師大二附中自建校之初就有這樣一個定位:教育改革的試驗基地,教育教學的實習基地。這樣的定位決定了北京師大二附中要成為一個出人才、出經驗的地方,作為北京師大二附中的老師也是按照這樣一個定位制定自己的追求,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同時,北京師大二附中有著北京師范大學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

曹保義給自己的頭上套上了一個“圈”,這個圈是他自己自覺主動帶上的,在無形中給自己以鞭策,直至以后做了校長,他的腦袋上依然有這一個“圈”。這個“圈”就是北京師大二附中的定位和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敬重。

學校的定位決定了北京師大二附中的老師們不僅僅要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培養出合格的中學生,而應該有著更高的標準。這就要求教師不但對所教課程有精深的認識,還應有廣博的知識。所謂“精”就是要“知得深”,對專業知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謂“博”就是要“知得廣”,能觸類旁通,具有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因此,曹保義當時幾乎聽完了自己所認識的所有名師的課,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的,無論是本學科的還是其他學科的。“知道了高標準是什么,才能夠找出自己哪些方面不足,從而把各家的長處學來,使自己對教育教學和本專業的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

顯然,曹保義有累的時候,也有倦怠的時刻,但他能夠很快就調整過來,還得使勁干。靠的是什么呢?有時想來想去,其實非常簡單,用曹保義的話說,“我在這個位置上就得這樣干。”

“二附中一直具有不等、不靠、不要的習慣,靠自己才能真正成為辦學的主人,老師們有了自主發展的空間就有了積極主動性,學校才能成為‘出經驗,出人才’的地方。”在曹保義的記憶中,北京師大二附中的改革就從來沒有中斷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實驗也為北京師大二附中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老校長曾說過的這樣一句話,“你可能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但不一定是合格的二附中的教師。”

當了校長以后,曹保義經常這樣提問自己,“北京不缺少名校,為什么北師大還要辦一所附中呢?”他常對老師們這樣說,“二附中要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當之無愧的名校,就要有自己的存在價值,就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就要研究教育的本質規律,并按照教育規律辦事。”

記得溫家寶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一個好老師,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個好校長,可以成就一所好學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我國教育事業要興旺發達,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讓真正懂教育的人來辦教育。因為他們尊重、敬畏教育的價值和規律,擁有系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教育充滿熱愛并深深扎根于教學第一線。”

無論是當老師,還是后來做校長,曹保義始終尊重并敬畏教育的價值和規律,那是他自己給自己頭上戴的“圈”,再加上年輕時代所樹立的根深蒂固的“責任”意識,使他一心一意、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不為功名利祿而動搖他的信念和理想。他自稱“雖然我上學的時候沒趕上一個好的時代,但我工作的時候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責任”意識和時代的烙印,使得曹保義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起就始終沒有中斷過學習,這種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

20世紀80年代,為了更新自己的知識,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曹保義又讀了一個本科,而且是在課余時間完成的。顯然本科學歷對于曹保義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他就是覺得自己在校學習的那些知識畢竟是70年代末學的,有很多新的東西需要學習。

90年代初,曹保義接著參加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習,還到日本富山大學教育學部進修學習了一年半的時間。隨后,在北師大研究生院進行學習了四年的時間。2001年5月,曹保義參加了東北師大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班。連續不斷的學習,成為曹保義自身素養和能力不斷提高的一個重要源泉。

作為一個終身學習的篤行者和倡導者,曹保義特別希望年輕的老師能夠不斷的學習。在他看來,當老師主要傳授過去的知識,是一個最容易保守落后的職業,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要不斷的學習,學習對于教師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了。一名理想教師的知識結構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即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扎實系統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全面準確的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科學知識。

時代的特殊性或許就在于此,它給予的積極意義,很多時候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你,指引著你,直至在你走了很遠回頭張望時,依然可以深刻感受到所經歷的那個時代的價值。

尊重自主發展,倡導人文教育

北京師大二附中始建于1953年,近60年發展和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人文素質教育”和“自主性發展”的育人特色,并滲透于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大多數教師的思想之中,表現為獨特的、優化的、穩定的并帶有整體性的個性風貌。

“尊重學生自主”是北京師大二附中人在教育觀上達成的共識,其更深層次的涵義在于辦學的自主權,在于尊重教師的自主。北京師大二附中就是在充分自主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在此基礎上曹保義校長研究了很多優秀教師、優秀學生的成長案例。他指出,“真正使一個學校發展,老師發展,最終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要給學校、教師和學生以自主性。自主性是優秀師生成長成才的基礎,如果沒有自主就談不上主動,也更談不上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了。”

“教育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對人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也有著限制作用,有些限制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限制違背了我們的意愿,可能抑制了學生的發展。”學生們的創造性是不是或多或少被我們壓抑了,是不是被我們限制了,是不是在教育中被淹沒了?曹保義時常要進行這些方面的反思。

葉圣陶先生提出:“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革命教育家陶行知也說:“教,是為了不教。”曹校長常常提醒老師們要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時時提醒自己尊重學生自主,要研究學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曹保義先后直接參與并主持了圍繞“自主”這一主題的三個五年課題,歷時15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列的研究成果。“八五”的研究課題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研究》,“九五”課題研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十五”的研究課題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研究》,三個課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了“自主發展”這一主題,一步步深入進去,拓展開來,最終成為教育經驗的沉淀,因而在師生中很容易達成共識,體現為“三兼優一發展”的育人目標,即人格和身心發展兼優,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兼優,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兼優,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倡導人文教育”源于培養完整健康的人,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其標準是高于現實的,其內容是先進的國內外文化。北京師大二附中通過開展一系列的以人文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形成了一套有關人文教育內容、渠道、方法和層次的理論實踐體系。

在人文教育的內容上,學校選擇優秀先進的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每一個學生有自己的理想世界,不完全由現實世界所左右。在某種意義上講,理想就是對現實的不滿意。曹校長有這樣一種觀點,即“存在的不一定是先進的。”他認為,存在即合理,但是存在的卻不一定是最先進的,而先進的文化和理想往往是高于現實的。學校的人文教育要高于現實世界,不能讓存在作為學生的追求和標準。如果以現實作為標準的話,那么培養出來的是一個充滿遺憾和不滿意的人,就不會成為一個民族的引領者,一個先進文化的創造者。

讓每個北京師大二附中的畢業生都具備高尚的人文情操,這談何容易?每個學生每時每刻都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什么樣的學校教育才是有效的呢?“大環境我們固然不可控制,可是小環境我們確實可以把握,況且世界上優秀的文化不勝枚舉,我們可以用之來一步一步熏陶我們的學生,所謂蘭擇地而香。”曹保義校長這樣說。

通過學生的自主發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用人文教育來直面現實和理想的沖突,從而實現學生自我人格的完善,北京師大二附中無疑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

合作更有生命力

在北京師大二附中,很少以制度的形式強化競爭,反而是弱化競爭,學校獎勵的重點是集體,獎勵的最小單位是備課組,很少把獎勵單獨頒發給個人的。合作成為了北京師大二附中的核心價值觀。

在曹保義校長看來,當今時代競爭激烈,非常殘酷,有的甚至已經不擇手段了。在培養人的地方尤其應該多談合作,少談競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提高師生的素養和能力方面,競爭可以提高,合作也可以提高,這看似矛盾的兩條途徑源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更講競爭,中國更講合作,但合作更有生命力,更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合作與雙贏是更先進的文化。

對于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有學者曾用“天圓地方,天人合一”這八個字來概括;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老子曾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曹保義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獨到的感悟,對教育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著深刻的理解,因而把合作作為學校的主流價值觀引領著北京師大二附中的師生前行。他重視環境熏陶,通過校園的物化環境,構建了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通過和諧的人際關系、協作的工作和學習關系的營造,讓人們體驗著看不到的人文環境,給師生的自主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無論是北京師大二附中的老師還是學生,他們主要講合作,講互助,講團隊精神。

北京師大二附中為何要這樣強調呢?曹校長以備課組作為最小的獎勵單位為例,給我們談起了他的想法和做法。高二年級學生的數學是由全體高二年級數學備課組的老師負責的,老師們做得好不好要看高二年級全體學生的數學成績是不是提高了。這就要看老師們的加工能力,這個加工能力以備課組作為一個工作單位。這是因為數學組的全體老師是一個集體,對象是這個年級的所有學生,這就需要合作,要協作,不能讓任何一個老師掉隊,也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這是為師的職責。學校老師取長補短,形成一個團隊工作,這樣才有戰斗力。


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一個老師教一個班,別的老師不能插手,別的老師也不去插手,那么補課是你,提高也是你,甚至搞一個競賽也是你,你就要四面出擊,這是不可能做的過來的。每個老師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也許你提高“學困生”有辦法,你培養尖子生就不一定有那么多的優勢了,時間上你也分配不過來。那怎么辦呢?可以讓你這個組的老師們來做,由這個組的老師們分工負責。你可以非常有策略地把“學困生”的轉化交給某個老師,讓他扎扎實實地去做,這可能是他的長項。基礎教育包羅萬象,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分支,一個數學老師可能對幾何擅長,但對代數你就不一定擅長;對概率你擅長,但是對微積分你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這樣問題就來了,如何給學生呈現最好的課堂呢?可以專業化分工合作,你來教導解析幾何,他來教導微積分,在有限時間內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當合作是主流時,是否會無形中掩蓋了那些特別優秀的教師呢?對于我們這樣的疑問,曹保義校長解釋道:“我們在強調集體同時,并不妨礙個人拔尖和發光。當你的教學工作得到你周圍人的認可時,你是否會覺得你的價值觀也同時得到了滿足?你是否會更加有信心和力量去提高自己,以幫助更多人提高?而且,你會喜歡這種競爭少合作多的境遇,讓你全身心釋放你的靈性和個性。這不是對個人發展的最高最好詮釋嗎?而且,二附中還有個好的風氣,優秀的教師首先是從“墻內”香起來,墻外香的墻內必定也香氣迷人。”

“對于那些確實不是態度問題,因為能力問題不適應當教師的,學校找這些老師談話,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長項,在校內安排更合適的崗位,也鼓勵你到社會上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學校為你提供方便和支持。”

踐行“欣賞型德育”

德育過程從實質上說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呢?迄今為止,德育界實際上主要信奉的是一種品德“轉化”理論,即認為德育過程就是一種學生價值觀念的轉化過程,即教師由外而內向學生灌輸價值觀念,培養成人社會所需要的品德的過程。

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認為,“轉化理論”作為一種強調“灌輸”的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德育對象的主體性。長期以來,我國德育在思想上的某種強制特征之所以“揮之不去”,其教育思想上的根源即在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承認兒童具有先天的道德稟賦,德育過程實質上不是由外而內的轉化過程,而是由內而外掌握或生成的過程。“自主建構”和“價值引導”必須同時提出,以形成德育是“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的統一”這樣一個完整的命題。德育過程的本質是道德學習主體在教育工作者創設的特定價值情境中不斷主動和自主地改造自己的品德心理圖式,不斷實現道德人格的提升。

由此,基于“德育過程是對學習主體道德自主建構的幫助過程”這一理論依據,檀教授提出了欣賞型德育模式建構。

自2007年以來,曹保義校長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引入檀傳寶教授的《欣賞型德育模式》,同時和學校“強調德育實踐”的教育觀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實踐“欣賞型德育”,通過德育內容和方式的審美化改造,使得學校的德育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曹校長進一步為我們解釋道,《欣賞型德育模式》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即德育內容與形式可以美化。因此,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如果可以經過審美化改造,成為“一幅美麗的畫”或者“一曲動聽的歌”,那么與這幅畫、這首歌相遇的人就會在“欣賞”中自由地接納這幅畫、這首歌所表達的價值內涵。道德教育的“價值引導”與道德主體的“自主建構”這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賞”過程中得以統一和完成……

在曹保義看來,現在的德育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功利性,一個是說教。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的德育工作,都充滿了功利性和說教的色彩,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學生好好學習,好好表現,能夠評上“三好學生”在將來的高考中加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這種過分看重“好處”和“回報”的功利誘導,一旦達不到預期的結果,那就無法支撐你的說教了,以至于有的學生一夜之間就變了,不信了,我們的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們的德育始終擺脫不了這兩個方面,這不只是中國才有這樣的問題,在世界范圍內也普遍存在。

那么,我們如何改變這樣一種現狀,把德育內容傳遞給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解決德育的低效問題呢?

“運用美學理論于學校的德育工作,把理論的說服性和情感感染性結合起來,把嚴肅性與生動性結合起來,既訴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培養和引導教師和學生形成健康高雅的審美心理,激發巨大的實踐力量。使之審美常態化,通過真使審美對象產生愉悅感,并且使之長久化。”

曹校長進一步分析道,“對于美的向往和喜歡是人們的天性,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色彩,它就那么自然而然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為你言談舉止一個細微改變的源泉。一幅漂亮淡雅的山水畫,一首美麗動聽的流行歌,就在不見經意間,它悄悄的進駐你心中,從此再也不會消失。沒有任何的功利色彩和說教成分,就在你欣賞的一剎那,接受了,而且是情不自禁接受了。”

四年來,北京師大二附中一直在做三件事,即德育內容的審美化改造、德育方式的審美化改造、實施德育的人的審美化改造,學校發動老師對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進行審美化改造,從學校的大型活動改造起,到年級的活動,直至班級活動。

人對美的追求是沒有功利性的,有時候為了美可以忘掉自我,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北京師大二附中通過審美化改造,讓學校所傳遞的價值觀通過作品形式的美,讓學生去欣賞,在欣賞和模仿中自覺地接受了你所傳遞的價值觀。這種接受是一種主動的構建過程,而不是被動的輸入的過程,因而符合教育規律,能夠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在積極探索“欣賞型德育”的同時,曹校長還有一個教育主張,即強調德育實踐,這已經成為北京師大二附中德育工作的鮮明特色。

為什么北京師大二附中強調道德實踐呢?這是因為中學生對最基本的道德知識知道的很多,學校之所以還需要加強教育更多的是因為這些道德知識沒有深入學生的內心,沒有被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另外一個方面,是因為沒有養成踐行的習慣。無論是內化還是養成習慣都要去行動,去做。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你幫助別人的時候體會到自身的價值,你可以從別人的肯定和贊賞中得到一種心靈的滿足。實踐是內化道德知識最佳的途徑,幫助別人也就是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多做,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那些基本的道德內容就會變成學生們的習慣,并內化到自己心里了,覺得這樣做是對的。

愛因斯坦曾說,“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北師大二附中對“欣賞型德育”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德育實踐,無疑為破解目前學校德育工作的諸多難題指明了方向。

采訪結束時,當我們問起做校長這么多年,為何仍有時間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時,曹保義校長坦言,“我當校長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我們‘尊重學生自主,倡導人文教育,重視環境熏陶,強調道德實踐’的教育觀落實到老師們的教育教學行為上,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

樸實無華的語言,折射出了一位名校校長的坦率坦蕩和坦誠,細細品味,我們從中可以感悟到厚積薄發的從容與放達、不容淺釋的理想與情操,還有走近本質后的深厚與凝重。他虔誠地開掘著智慧礦藏,精心地琢磨著思想璞玉,以空靈的筆觸去彈撥師生心底那根玄妙的音弦,成就著一所名校的大氣、深刻和精致。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分享到:
十八大學習  感悟報告  學習心得  領導發言

曹保義

省份:北京 地區:西城區
學校: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外大街12號

電話:01062042244

郵箱:512312@qq.com

曹保義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曹保義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无吗大片在线观看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一国产 | 夜夜爽一区二区 | 五月天网站在线观看 | 午夜性色福利免费版 | 五月天中文字幕色逼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