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校訓:
學校簡介
平陰縣第一中學,位于濟南市平陰縣城翠屏街73號。始建于1954年,是平陰縣歷史上第一所普通中學,為省級規范化學校。
平陰之名始見于《左傳》,因地處古東原之陰而得名。其文明史可上溯至六、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是“中國平陰玫瑰之鄉”。解放后,平陰縣廣大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獲得解放,經濟上翻身的同時,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教育水平。黨和政府狠抓教育,小學從恢復到發展,速度很快,小學畢業生離縣赴外地(長清、濟南、聊城、泰安等)上中學,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亦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投資興建“山東省平陰中學”。
建校時,學校西北面隔溝與郵電局、公安局相接,其余部分均為農田。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區擴大,四周居民、機關、商店、工廠相繼建起。目前學校已從城區的僻隅,變為鬧市中心。當時計劃占地74704平方米,實際占地54902平方米。現在學校東臨五嶺路、南接翠屏街、西與商業系統宿舍區毗連,北與商業街相連。學校前為教學區、后為教工宿舍區。
1954年初春破土動工,9月一期工程基本竣工,當年招收第一屆初中4個班224人。1956年省、地確定在東阿鎮興建“平陰二中”,本校定名為“山東省平陰第一中學”。1958年省人民政府決定,增設高中班,每級招收2個班。規模定為18個班的完全中學。同時附設師范班2個。區劃調整,泰安地區撤消,平陰劃歸聊城地區,學校改為“山東省東平平陰中學”。1959年10月平陰劃歸濟南市,12月東平王臺中學的4個師范班并入本校,學校恢復“山東省平陰第一中學”。1960年春平陰劃歸菏澤地區,下半年師范班移交平陰師范。1961年下半年泰安地區恢復,平陰劃歸泰安地區,1962年平陰師范撤消,省教育廳行文,將師范校產劃歸平陰一中。1963年普通中學規定規模,泰安地區確定平陰一中為18個教學班(初中12個班,高中6個班)的完全中學。并定為地屬重點中學。
1966年6月17日,“文革”之火,在一中點燃,十年動亂給一中帶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嚴重的損失。1968年在“侯王建議”(以某市兩位同志建議下發文件的簡稱)的鞭及下,工宣隊“動員”教師回原籍,由于教師的強烈反對未成。1969年醞釀分校,主任以上干部先后被調離,少數回了原籍。一批小學教師調進一中,學校改為“平陰縣城關中學”。
“文革”初期,軸瓦廠從外地遷入平陰,占縣農具廠廠址。1969年平陰縣革委確定縣農具廠占用一中東院(原師范校址)。
1969年附設師訓班,1972年師訓班移交新建立的平陰師范。1974年恢復“山東省平陰縣第一中學”名稱。
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動亂局面,教育戰線撥亂反正、推翻兩個“估計”,學校獲得了新生,通過整頓調整,逐步恢復了正常的秩序。1978年重新被確定為地屬重點中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學校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以教學為主的軌道上來,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學校面貌不斷發生新變化。黨的十二大以來,學校各項工作走向開創新局面的征途。
1984年機構改革,領導班子實現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
1985年平陰劃歸濟南市。到1989年35年校慶時發展為24個班的完全中學(其中:6個初中班、18個高中班)。
1991年進行大規模的校舍改造。
1994年初中部劃歸新建立的平陰四中。1998年建設萬余平方米綜合教學樓,招生規模達到36個班。
50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全縣人民大力支持下,經過歷屆學校領導班子、全校教職工的努力奮斗,為社會培養了6856名初中畢業生,15505名高中畢業生,579名師范畢業生(含110名師訓學員)。有5779名高中學生被大專院校錄取,辦學水平、教學質量逐年提高。近十幾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省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省花園式單位、省衛生先進單位、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校園占地88畝,面積近6萬余平方米,分區合理,規劃科學,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雕塑、碑刻,文化長廊,構成典雅清新的自然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校舍總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綜合教學樓、辦公樓、圖書科教樓兼有民族和歐美建筑風格,設計新穎,功能齊全。
教育教學技術手段逐步標準化、現代化,開通與因特網連接的校園網,教師每人配備一臺微機,上計算機課學生每人一機。有閉路電視控制中心、電子閱覽室、課件制作中心、演播室、多媒體室,液晶投影儀、視頻展示臺進課堂。
平陰一中半個世紀的積淀和錘煉,文化底蘊深厚,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在現有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或參加研究生進修學習的27人,17人參加省級以上骨干教師培訓,11人參加市“雙百工程”培訓(其中:4名英語教師先后赴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培訓)。分別有3項、4項、5項被列為全國、省、市教育科研課題,每年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和評比中獲獎在百篇以上,制作課件和計算機輔助教學課多次在省、市獲獎。
以人為本、依法治校、以德執教、科學管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現代育人模式。在教學領域確立以“學”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通過廣播、電視、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互聯網、投影儀等手段輔助教學。教學組織形式實行班內分層次、走班教學、優生優培等多種形式分層次教學。實行特長生導師制、學困生補償教學等多形式個別教學。在教育管理領域,實施“素質拓展、自我錘煉”工程,為學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鍛煉自己的舞臺。教育質量逐年提高,發揮了地市級重點高中、省級規范化學校的示范、帶動、輻射作用,向縣內外人民提供了優質教育。《人民日報》、《大眾日報》、山東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學校工作給予報道。
50年的平陰一中發展是不平凡的、曲折的、輝煌的。2003年縣委、縣政府整合教育資源,這對于普及高中教育,發展平陰教育事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相信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全縣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校教職工勤奮工作,必將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譜寫出新的篇章,平陰一中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