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校訓:
學校新聞
“近三年來,你是變得越來越輕松了,還是變得越來越忙了?”
“近三年來,你覺得學生是越來越輕松了,還是越來越辛苦了?”
“近三年來,你覺得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在提高,還是在降低?”
這是吳剛平教授向老師們提出的三個問題,看似普通簡單、不難回答的問題,卻讓老師們心情沉重,陷入深思……
3月14日上午8點30分至11點30分,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著名的課程研究專家吳剛平教授受李后兵校長的盛情邀請,蒞臨我校,在階梯教室為我校全體教師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精彩講座。李后兵校長主持了這次題為“知識觀與教學方式變革”的講座。
講座伊始,吳教授直指當前教育之怪現狀: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是越來越忙,越來越累,負擔越來越重,效率越來越低。究其根源,是教學方式落后、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造成的。一所高中,尤其是像襄陽一中這樣的百年老校,想要突破瓶頸,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轉變學習方式、優化知識結構。
吳教授深入分析改革的基礎:與教學方式相匹配的知識觀的轉變。先進科學的知識觀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知識觀的核心是知識的分類。知識分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三種類型。其中,事實性知識在“記中學”,方法性知識在“做中學”,而價值性知識在“悟中學”。當前的問題是所有的知識都被老師“講解”“灌輸”給學生,變成了事實性知識。于是,學生很累,因為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教師很苦,因為一直講解的問題學生一直不會,考試總考不好。所以,改變從樹立正確的知識觀開始。
吳剛平教授深入淺出的闡述讓老師們豁然開朗,認清了問題的實質。不僅如此,吳教授還為老師們指明了行動的措施:把學生作為實現目標的主題,把“怎么學”作為所有教學環節的靈魂;改變講授在教學中的位置,先學后講,盡量少講,將學生學不會的做不到悟不到的;改變“講”“練”“考”的傳統模式,實行“預習”“檢測”“交流”“精講”的新型課堂模式;尋找最能承載方法的內容、最能承載價值取向的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悟中學”。最后,吳教授把教學方式變革總結為五個關鍵詞:目標,資源,方法,興趣,分類。
講座內容結束之后,黃漢橋、章曦、冷曉栓三位老師跟吳教授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吳教授機智詼諧幽默的回答引來了大家的陣陣掌聲和笑聲。
最后,李后兵校長做了總結講話。李校長說,學校要發展,必須改革;教師要進步,必須學習,而改革的難點在教師觀念的改變;希望老師們在聽了吳教授的講座之后,明白了問題所在就去探索嘗試,把理論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在“用中悟”,在用中堅持、進步,因為一中的問題要靠自己解決,一中的未來由我們自己決定!李校長指出,目前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的誤區在備課環節,備課沒有抓住“學”即學生怎么學、學到什么這個核心,而課堂教學效果如何、質量如何取決于集體備課的質量,因此下一步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集體備課。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木匠在干活的時候把手腕上的表給掉了。他到處找,徒弟們也來幫著找,但是直到天黑也沒找到。小兒子晚上回去說:“爸爸,我把你的表找回來了。”木匠大吃一驚:“天都黑了,你怎么找到的呢?”孩子說:“你們大家都走了,我一個人坐在那兒,就聽見那個秒針嘀嗒嘀嗒的聲音。我順著聲音過去,翻開刨花木屑,我就把表拿著了。”我們生處紛擾喧囂的世間,忙忙亂亂地追求,常常一無所得。莊子認為,保持內心的恬淡清凈,以自然平和的態度去面對紛爭,你就可以保持一顆健康的恒久的心。當我們以一種靜觀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去尊重學生,尊重教學,得到的便不會是忙、累和心力交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