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校長管理中心
用戶名: 密碼:

領導專家:楊春茂

中國校長獨特展示平臺http://www.sport-novelty.com

專家簡介

楊春茂— —

出生年月:1950/1/1

出生地:未知

學習經歷:
未知
主要職務: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語言記錄:
未知
分享到:

詳細介紹

楊春茂: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大學教師、教育部人事司普教處處長、教師處處長。現任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正司級)教授。結合工作性質進行的理論研究成果對教育決策特別是教師隊伍建設有重大影響。

一、教育改革發展與中國夢、教育夢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大的夢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閉幕時又系統闡述了“中國夢”。

2013年初,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全國政協教育界聯組會上,面對政協委員提出的什么是“教育中國夢”,他用十六個字進行了總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

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與教育夢

2010年7月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我國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國教育還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教育體制機制不活,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實。”全面貫徹落實《綱要》,實現教育夢的重點工作:

(一)按《綱要》規定的工作方針改革發展教育:

“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提高質量,促進公平。”

1、義務教育重在減輕學生負擔、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2、職業教育重點是擴大規模,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就業創業能力。

3、高等教育重在內涵發展,控制規模,辦出特色提高質量。

(二)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首先要落實1994年就提出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4%”的目標。面對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短缺的雙重壓力,中國唯一的出路是: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通過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把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把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

(三)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沒有一名中國國籍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魯斯卡獎、伽德納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日本國際獎、京都獎這八項國際科技大獎。中國人才數量多但拔尖創新人才少。原因主要是觀念、體制。

(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教育價值:教育的終極價值是促進人全面發展,使人幸福。

教育目的: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教會學生思維;教給學生必要的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以及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評判學生好壞,不是篩選“好學生”與“壞學生”。教育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資源,使學生能夠以健康方式自主地發展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功能、知識水平、創造能力。

呂型偉教授提出的“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應當成為教育的價值追求。

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

教育、學校、教師、社會都應當培養學生這四個方面的素質:真、善、美、愛。

要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煉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4字的價值理念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照應,缺一不可的,它兼顧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導向和理想追求,做到了國家理想、社會導向和個人行為規范水乳交融的統一。

(五)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綱要》中只有職業教育提“大力發展”,其他層次教育都沒提“大力發展”,既有規模,又有質量,還有結構等問題。

教育是公益事業,主要是政府管理而非完全靠市場調節,教育必須考慮就業。大批大學生不能找到專業基本對口,能夠發揮個人作用的工作,消耗的不僅是個人成本,更消耗了高昂的國家成本或國力。

(六)堅持三個為本。

1、以人為本。

人的價值高于一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方面,主要通過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教育均衡發展實現。

2、學生為本。

第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第二,讓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第三,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第四,讓學生主動發展;第五,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第六,讓學生的能力持續發展。

3、育人為本。

育人為本是教育的核心:第一,培養先進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第二,提高動手能力;第三,增強創新能力;第四,培養探索精神。

(七)開展教育質量標準研究。

中國教育大不強,要由大變強,首先是質量,抓實抓細。現還沒有符合中國特色的教育質量標準。現只有升學率。就象經濟發展只看GDP標準,不符合科學發展觀。

(八)辦學體制多元化

《綱要》第十四章辦學體制改革中提出:“(四十二)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教育活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九)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保證教師數量。

增加編制;縮小班額;減少課時;全國現有教師僅l420萬人。編制偏緊,特別是高教、高中、職教教師太少,只有小班化,才能實現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目標。

2、加強師德建設:

長期以來,廣大高校教師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教師和先進模范人物,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體現了教師職業的崇高和偉大,贏得了全社會廣泛贊譽和普遍尊重。

但也應該看到,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的條件下,高校師德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有的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缺乏愛心;有的學風浮躁,治學不夠嚴謹,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嚴,言行不夠規范,不能為人師表;個別教師甚至師德失范、學術不端,嚴重損害人民教師的職業聲譽。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 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頒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具體內容是: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依法履行教師職責,維護社會穩定和校園和諧。不得有損害國家利益和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行。

二、敬業愛生。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樹立崇高職業理想,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為己任。恪盡職守,甘于奉獻。終身學習,刻苦鉆研。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不得損害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

三、教書育人。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嚴慈相濟,教學相長,誨人不倦。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拒絕學生的合理要求。不得從事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兼職。

四、嚴謹治學。弘揚科學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發揚民主,團結合作,協同創新。秉持學術良知,恪守學術規范。尊重他人勞動和學術成果,維護學術自由和學術尊嚴。誠實守信,力戒浮躁。堅決抵制學術失范和學術不端行為。

五、服務社會。勇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服務。傳播優秀文化,普及科學知識。熱心公益,服務大眾。主動參與社會實踐,自覺承擔社會義務,積極提供專業服務。堅決反對濫用學術資源和學術影響。

六、為人師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樹立優良學風教風,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模范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引領社會風尚。言行雅正,舉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從教,以身作則。自覺抵制有損教師職業聲譽的行為。

制定并實施《規范》,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引導廣大教師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自身修養,弘揚高尚師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對于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也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一要認真抓好《規范》學習宣傳。各地各校要組織宣講會、討論會、座談會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落實《規范》的熱潮。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平臺,大力宣傳《規范》精神,努力營造重德養德的濃厚氛圍。通過學習宣傳活動,幫助廣大教師全面理解《規范》的基本內容,準確把握《規范》倡導性要求和禁行性規定,使師德規范成為廣大教師普遍認同和自覺踐行的行為準則。

二要全面落實師德規范要求。各地各校要根據《規范》要求抓緊制訂或修訂本地本校的師德規范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規范、學術研究規范、校外兼職兼薪規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將師德規范要求落實到教師日常管理之中。要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環境,將教師權益保障與責任義務要求相結合,科學引導和規范教師言行。

三要切實加強師德教育。各地各校要將學習師德規范納入教師培訓計劃,作為新教師崗前培訓和教師在職培訓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典型宣傳和警示教育相結合的有效形式,全面加強和改進師德教育。通過定期開展評選教書育人楷模和師德標兵等活動,大力宣傳和表彰獎勵優秀教師,激勵廣大教師自覺遵守師德規范,樹立高校教師良好職業形象。

四要改進和完善師德考核。各地各校要將師德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并作為教師績效評價、聘任(聘用)和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完善師德考核辦法,將《規范》作為師德考核的基本要求,結合教學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師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評價師德表現。建立健全師德考核檔案。對師德表現突出的,要予以重點培養、表彰獎勵;對師德表現不佳的,要及時勸誡、督促整改;對師德表現失范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十)教育改革應當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首先應當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所謂繼承,要繼承孔子、孟子、老子等思想家、教育家在2500年前就提出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人師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道、授業、解惑等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高教育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夢,需要重塑道德精神,需要回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源頭,汲取古圣先賢的智慧與熱情!

中國人的人格源頭在哪里?在中國千百年積淀下來的國學經典中.經典不僅是形成文字的典籍,更是從外在和內里都給人以心靈撞擊和升華的精神力量中。

第一,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建立和諧社會,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隨著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人的享樂之心、占有之心、貪婪之心、狂悖之心涌動不息。老子希望人們能保持靜虛,但現在滿世界為了全球化進程,為了人類的窮奢極欲,拼命用科技手段瘋狂發展.

讀老子,在于認識“道”,認識事物的本質.讀了老子,能保持一份清醒,一種省察,一種對自然的敬畏。

第二,正確處理爭與“不爭”的關系

在《道德經》中,充滿了“不爭”的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等等。老子的這些論述,對當今中國尤為重要:

----中國在今后若干年仍然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中央國務院關于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人口控制目標:2013年14億、2020年14.5億,世紀中葉l5億(專家測算是16億).

----由于人多,中國人均占有自然資源太少,相當世界人均占有量:能源五分之一;煤炭和鐵礦石三分之一;銅礦石、耕地面積、淡水四分之一。教育不應再向學生強調中國地大物博。而要講中國發展面臨的困境。使學生樹立個人與國家生存發展的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要有迎接挑戰與競爭心理準備。

第三,正確認識“強”與“弱”的關系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要“大邦者下流”,不逞強好勝,處于“下流”,才能真正成為兼容并蓄的大國,強國。

當今世界貧富懸殊巨大,強者與弱者界限分明。無論國家、民族,還是團隊、個體,都在進一步加大這種分界。強者欲望的無限擴大化,必然擠對更多人的生存空間,導致人際之間、族群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仇恨、紛爭。強者應當改變窮奢極欲、炫耀攀比、拼命享樂的驕奢淫逸生活.轉向憐憫、同情、提攜弱者,以“以德報怨”和“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的襟懷來擔當責任。

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必須把過度膨脹的各種欲望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尤其是要限制在公平正義的競爭范圍內。

第四,加強人文精神培養

人文精神是培養一流人才的內在要求。什么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是在掌握了知識的基礎上,有修養、有境界、有能力、有視野。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就是教化每個人的潛質,激發和彰顯人的本善,培養每個人全面發展的能力。

教育的目標,不僅為學生提供職業訓練,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文化品格和全面發展的能力,是要教會他們“成人”。在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人文教育必不可少。

人文教育更是人類歷史進步、實現傳承創新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創新不僅需要執著探索、求真求實、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還需要豐富的想象、突破的勇氣、審美的情趣等藝術素養,審美帶來的情感、沖動、直覺常常能使科學家瞬間進入創造性的化境。

結束語 :教師應當珍惜自己的職業

教師是全社會最可信賴的職業。

教師是靠教書育人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選擇教師職業注定你必須愛人生,愛生活、有激情。任何時候都不要看破紅塵,不要隨大流。應當笑看人生,嚴肅對待人生。應當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感悟點點滴滴地滲入教育教學過程,滲入學生的心靈。讓你的學生與你一同去體味人生、去思索人生。這樣快樂、高尚、成就感便與教師同在了。作為教師應當珍惜自己的職業。

推薦文章

Copyright ? 2013 專家—楊春茂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校長網    免費服務專線:400-606-3393

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碰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 |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精品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中文字幕酒后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