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11/13
0次查看
田運隆發布
“教育是長久的事業,必須持之以恒;教育是艱苦的事業,必須樹立堅定的信心;教育是陽光的事業,最大的幸福就是‘永遠伴隨年輕’,在自己的學生身上寄托著所有的人生價值、追求和夢想。”當田運隆回望自己從教師、教育科研工作者直至中學校長的25年的經歷時,他用了這樣頗富詩意的語言,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教育事業的一片丹心。
新時期的中學教育,面臨著新的任務和課題,特別是素質教育戰略的實施,對學校的德育、教學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素質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徑和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培養大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這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學校發展的方向。針對這些話題,石家莊市第一中學校長田運隆向記者講述了他和學校領導班子是怎樣帶領全校教師,在深化素質教育的道路上進行有益而又有效的探索及總結出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設計、教育模式和教育行為,其宗旨必須有利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這些現象:
加班補課成為“學校抓得緊”的標志,堅持不補課的校長反而受到責難和攻擊;大量購買教輔資料,書山題海屢禁不止,成為教學主要方式;招生大戰越演越烈,對高分學生給錢給物,為提高中考錄取分數而不擇手段;一切為了高考,凡是高考不考的科目能減就減,能砍就砍……“受教育=上大學=熱門專業=高薪工作”,這似乎成為學生和家長的固定軌跡,也成為裹挾學校教育的潮流。
基礎教育出現的許多問題都和“淡漠生命”的短視行為和“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有很大的關系。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學科知識堆積”的產物,缺失了文化底蘊,缺失了人文素養,而且這樣的教育行為,也會使教師們疲憊不堪,同級重復,難以應對新時期的教育事業發展要求。石家莊市一中校長田運隆這樣分析。
2002年,田運隆在廣州參加“全國首屆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論壇”上提出這樣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他認為,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設計、教育模式和教育行為,其宗旨必須有利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也只有這樣的學校教育,才符合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共同經歷的教育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對學生而言),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一個業務過程(對教師而言)。必須把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到關系教師和學生的生命發展的高度,才能對課堂教學的價值有深邃的思考和透徹的認識。
“‘修德向善,知禮樂行,忠孝兩全,珍惜人生’,這樣的人生境界應當成為教書育人的要義。”
百教德為先。“修德向善,知禮樂行,忠孝兩全,珍惜人生”。對于一中這樣的德育理念及諸多探索,田校長如數家珍:
中學生黨校:成立至今已經有十幾年,培訓入黨積極分子6000多人,發展中學生黨員140余人;
軍訓精神:一中是河北省最早開展新生軍訓的學校,已經堅持了20年,多次獲得河北省軍訓先進學校,通過軍訓,不單純是提高學生的國防意識和組織紀律性,而成為學校心理教育、意志品質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學習預備教育整合一體的教育方式;
班旗文化: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是學校的一道景觀: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升旗班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高舉著三面旗幟進入操場,最高的是五星紅旗,兩側是一中校旗和升旗班的班旗。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班旗,集中了全班學生的智慧,代表著班級榮譽;
文明禮儀:一中是省文明禮儀教育示范校,全體班主任都進行過禮儀常識和禮儀規范培訓,對學生的要求規范而細致,通過細節教育和情景演練,培養學生內在的氣質風度;
社會公益:一中學生堅持了幾十年的“學雷鋒、做好事”活動,是學校的德育實踐傳統,拾金不昧、見義勇為、敬老助殘、公益勞動,各種形式的德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和熏陶;
弘揚孝道:每學期放假的第一天,就是“孝敬父母日”,學生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和父母談心,以此讓學生理解父母的艱辛和對孩子的期望、培養學生的孝順之心;
慈善捐助:學校扶持貧困山區學校活動,也有十幾年的歷史了,教師和學生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捐助海嘯災難、捐助地震災難、捐助貧困職工……一中的師生每次都盡自己微薄的力量貢獻著。
“學校教育應該給學生創造幸福的生活,使孩子們能夠感受到‘校園之樂’。教育工作者不僅教會學生升學深造,更要負責讓學生形成高級能力,獲得終身的幸福。”
“教育應該給學生帶來幸福,至少應該避免其痛苦;如果學校教育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痛苦,那么這種暫時的痛苦必須是有助于學生將來的幸福生活的。”這種教育理念田運隆十分推崇。
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給學生創造幸福生活,通過校園的文化建設,在緊張的學習之余,使孩子們能夠感受到“校園之樂”,使學生的精神能夠放松,情感得到熏陶,提高后續學習的動力和能源。只有學生對校園產生留戀之情,才能熱愛自己的學校,而這樣的學校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不言而喻,中學生的學習是非常緊張的,也許有人認為,重點中學的學生都是“書呆子”。然而,在一中的校園里,學生們既有緊張的學習任務,又有自己豐富的個性世界。學校有著36個學生社團和俱樂部,全部是在學生會協調下,由學生自己組織起來的,涉及文學、戲劇、舞蹈、歌曲、天文、地理、航海航空、國防軍事、網絡技術、園藝花卉、照相攝影等許多領域;學校還有學生管樂團、腰鼓隊、民樂隊,舞蹈隊還曾赴臺灣表演,健美操隊和排球隊多次奪得河北省中學生比賽冠軍……
“石家莊一中的‘學生文化’概括為:‘國學底蘊,六藝多能,追求卓越,肩負使命’。古代的‘六藝’是禮、樂、書、數、御、射,而我們的是‘現代六藝’,是指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熟練掌握一項計算機技能、學會一項體育活動技能、學會一項藝術才能、掌握一項勞動技術、形成一項業余愛好。”一說到學生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田運隆校長禁不住侃侃而談。“我們在繼承著石家莊一中優良的教育傳統,不僅要負責讓學生進入大學,我們更要負責讓學生形成高級能力,使學生的生命質量得到提高,獲得終身的幸福。”
正是由于石家莊一中這種“全面與個性和諧的教育”,使得這所學校培養的優秀人才呈現出多樣化和高層次,不但有為軍隊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國家院士李釗,有獲得“美國十大杰出青年”的國際科技精英史建軍,也有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竇文濤和央視《足球之夜》主持人劉建宏等文化界名人,還有轟動一時的央視“挑戰主持人”節目9期擂主尉遲琳嘉等新銳精英。
“要想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和質量,必須使教師們樹立科研意識,形成教學反思研究的能力。”
市一中是河北省首批教育科研示范性學校,學校有詳細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有教育科研獎勵制度,有一批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師,形成水平較高的德育和教學研究力量。上世紀90年代初期,學校就承擔了兩個國家級課題,“十五”期間,承擔的五個省級科研課題全部順利通過專家鑒定,通過這些科研課題,使一批教師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培訓,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水平得到較快的提高。田校長說,這些給學校領導一個啟示:培養青年教師必須走教育科研之路。
正是秉承這樣的理念,一直以來,田校長十分樂意做一些對教師進行培訓的工作。
針對新課改的需要,如何讓小學、初中校長和骨干教師能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并盡快地在教學中應用,對于這一問題田運隆思索了許久。2000年夏天,作為當時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的田運隆,首先發起了全市中小學教育科研骨干教師培訓活動。原計劃在機場路小學進行500多人的培訓,結果一下子卻來了1200多名校長和骨干教師,這讓組織者始料不及。作為主講人,田運隆校長愣是在悶熱的教室里一講就是幾個小時,連身上的T恤衫都被汗水浸透了。機場路小學的校長還專門為他買了一件新T恤衫,并一再催他換下來。田校長主講的“教學藝術和風格”內容,讓老師們感受到許多新的教學理念。
2001年至今,田運隆一直為省教育廳校長培訓中心客座教授。張家口赤城縣是石家莊市教育局對口扶貧幫教縣。2003年,他帶領市級教研員和骨干教師一行8人來到這里,利用一周的時間,為當地近800名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進行多學科培訓,為貧困縣教育工作送去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2005年,他還多次被邀請到保定、衡水地區,為校長和骨干教師進行業務培訓。
田校長說,學校的教育科研主力應該是一線教師,他們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有大量的個案體會,如果能夠使教師們樹立科研意識,形成教學反思研究的能力,針對學生實際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就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和質量。教育科研的真正動力應是教學的實際需求。石家莊一中教育科研的特點,就是“課題來源于教學實踐”。除了承擔上級的規劃課題外,學校還有自己申報立項的科研課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課題一個是“教學微觀環節研究”課題,全校有170多名教師參加;再一個就是“初中——高中學段銜接教育指導研究”課題,填補了研究領域的空白。
針對大學階段出現的學無動力、玩世不恭等一些問題,田運隆校長認為,許多大學生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問題,應該發端于中學階段,如果在中學階段能夠較早地發現,是有可能校正的。一中已經和高校達成意向,準備開展“高中——大學學段銜接教育指導”,使高中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大學更為獨立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強化學生“自強,自學,自律,自理”能力,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人才。
“一切為了學生明天的生涯和幸福,這不單是我們一中的教育宗旨,是我們學校成為全省名校的法寶,更是我畢生堅守的教育原則和追求。”田運隆校長如是說。
田運隆
專家經典之作
聯系專家
學校:
電話:
郵箱:
和田運隆專家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專家—田運隆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校長網 免費服務專線:400-606-3393
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