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附屬中學創建于 1989 年,是吉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吉林大學“民主治校、科學治校、從嚴治校”傳統精神的影響,學校發展日益壯大。 吉大附中目前初中部有在校學生約8000人,高中部于2010年首次招生。
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師生雙向成才,創造民主、活躍的校園文化和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在辦學機制和管理機制、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以及教育技術現代化等方面大膽改革實驗,形成了吉大附屬中學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培養健康的個性,活躍的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辦學經驗,為上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一流的師資 學校所有教職工全部從省內外優秀教師中選拔聘任,形成了以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高水平、高學歷、高層次的一流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17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0人,本科以上學歷 165 人,特級教師 5 人,國家級學科骨干教師 5人,省級首批科研名校長 1 人,省市級首批科研名師 6 人,省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骨干教師 32 人。教師隊伍年輕化,平均年齡 30.2 歲。學校實行激勵機制,多年來堅持學生評價教師,教師競爭上崗,實踐證明每位教師都已經成為學生滿意的適應現代教育的高素質教師。
一流的生源 吉大附中以其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成果吸引著長春市的優秀學生,生源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方面來源于吉林大學的教師子女。隨著新吉林大學的誕生,每年有 500 —— 600 名左右的吉大教工子女入學,其中絕大部分是高素質的學生,他們在我校得天獨厚的教學環境中迅速成長,成為我校學生的骨干力量。第二方面來源于市內各小學選拔的數學奧賽、華賽,英語、微機等各項知識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加上各小學畢業生中的大隊長、中隊長及各小學校長推薦的品學兼優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的加入,為學校增添了光彩。第三方面來源于經過我校考核后錄取的面試生和各種考察中選拔上來的尖子生,他們成為優質學生隊伍的領頭羊。第四方面來源于關系生,這部分學生絕大部分是各行各業的干部子女,這些學生對自己要求很高,競爭意識強,各方面能力也很強,他們基本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人才濟濟的優質生源是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的基礎。在我校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學相長。眾多的優秀學生期待著優質的教育模式,教師們不斷地改變自己,提高自己,以滿足學生的需要。我校的生源堪稱為全市一流,優質生源給學校帶來了豐碩的成果。我校幾年來以“優質學生多,全面素質好,教育質量高”而盛譽全省。學校享有中考成績、學科競賽“金牌學校”之美名。2002 年招生又為生活貧困(下崗職工子女)的優秀生給予減免收費的入學待遇。
一流的設施 學校地處長春市中心,交通便利,校園環境及周邊環境優雅。2002年8月學校遷至文化廣場東側,解放大路小學對過的原吉林大學外語樓、計算機樓。基礎建筑面積約7900平方米,占地面積7200余平方米學校的新教學樓達到現代化教學水準,新老三室裝備一新。先進的設施,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桌椅,溫馨而優雅。僅2001、2002年兩年吉林大學就拿出800多萬,給每班教室裝備了大屏幕投影機、視頻展臺、DVD、 計算機,堪稱國內一流的教學裝備為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奠定了基礎。
獨特的模式 校長崔貞姬倡導學習之風,鼓勵創新之舉,帶領教師創造著具有創新性、超前性、科學性、群眾性的,理論聯系實際、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教科研新局面,形成了濃厚的群眾科研氛圍。學校有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課題,“跨世紀園丁工程”專題課題“關于社會教育對提高中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實證研究” 等29個科研課題。學校在吉林省教育教學中發揮著示范和輻射作用,并在全國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課程是素質教育的載體,是培養創造力的主要基地。在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的多模式化的改革中,學校設置了不同傾向型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開拓了新境。在綜合型基礎課程的語文、英語、數學、物理、生物學科中設有必修、選修、綜合實驗、活動等四大板塊課程體系。電化教學、雙語教學、信息技術、科技制作、世界博覽…….....早已進入課堂。創新型課程的開發和建設為學生開辟了一條發揮創作潛能的新途徑,多元化、開放式、不拘一格的課程體系,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學校率先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互動和諧的教育網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青年軍官學校”歷練了意志,強健力體魄,培養了團隊精神;農村生活體驗,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培養了同情心;游歷名勝,到北京,登長城、參加升國旗儀式、游頤和園、圓明園,參觀清華、北大校園,開拓了視野,堅定了信念,樹立遠大的理想;感悟家務,參加每個假期每天1小時的家務勞動,懂得了孝敬父母…….....學生擁抱大自然,走進社會,“讀”人生,“讀”萬物之靈,培養了良好的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