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是廣東省梅州市轄縣。大埔縣歷史悠久,秦漢時屬揭陽縣地,東晉義熙九年立義招縣,屬義安郡。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萬川縣。明嘉靖五年(1526年)改名大埔縣,屬潮州府。1949年解放后,先后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梅縣地區。1988年始屬梅州市,實際使用語言是客家話。
大埔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民風淳樸,山清水秀,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是廣東省著名的“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旅游資源豐富,旅游設施日趨完善。這里的山水田園,土特名產,風味小吃以濃郁的客家民俗風情,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游客。
2009年12月大埔在北京“中國最美的小城科學發展高峰論壇”、“中國最美的小城推介結果發布暨頒獎大會”上喜獲“中國最美的小城”榮譽。
以西河張弼士故居為中心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融合了客家民俗文化和張裕酒文化,是省級重點開發景區。三河壩是市級重點建設旅游區,它地處水陸交通樞紐,兩岸山峰聳翠,如詩如畫;東岸,國家級革命遺址保護單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雄踞筆枝山頭;西岸,有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中山紀念堂等景點;三河電站庫區的水上樂園為人們假日休閑增添了好去處。埔梅交界的陰那山雄奇險峻,云霧飄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剎”萬福寺依山而建,是韓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風光秀麗的豐溪林場是著名的省級自然資源保護區,區內古木參天,珍稀動植物眾多,構成了天然生態公園。雙髻山峰高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是省級森林度假區。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圍樓和方石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堪稱世界民居建筑奇觀。另外,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進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觀。
大埔縣虎山中學創辦于1906年,當時校名為湖山官學。1936年,時任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羅卓英、吳奇偉及愛國僑領藍晉卿先生(均為埔籍)等在原校址基礎上集資籌建新校,因其背靠湖寮鎮五虎山,氣勢雄偉,命名為“虎山公學,1941年更名為“虎山中學”。
2003年以來,為加快發展教育,落實“人文興縣”戰略措施,縣委、縣政府把與學校毗鄰的縣農機廠和電機廠規劃為擴大學校基建用地,經多方努力,完成了新校區(含教學區、生活區)建設,改善了辦學條件。目前,學校校園占地面積80435平方米,建筑面積,58503平方米,綠化面積36800平方米。學校基礎設備、教學設施齊全。現有高中三個級共60個教學班,初中部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200多人,教職工,310人。
2007年學校在創建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過程中,深刻認識到現代社會人的基本特征就是主體性和發展要求,提出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把教師和學生看成是學校兩個方面的主體,學校管理工作的中心是尊重、依靠廣大教師,讓教師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能動性,在為學校發展、學生發展和本身發展方面綻放異彩;對學生群體,我們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意識,對學生的成才,不把高考成績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我們不要求每棵苗都長成參天大樹,而對只能長成一叢灌木或一株小草的幼苗也同樣呵護,因為他們也一樣能裝點大自然。“和諧發展”的內涵則包括德育、智育與身心健康發展和諧,全面發展與個性特長發展和諧,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成長的和諧。學校重視落實和踐行辦學理念,并以此為指導逐步實現學校“校風正、理念新、質量高、有特色”的辦學目標。
近年來,學校形成了“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強的特色。特色的形成靠培養。學校根據打造“書香校園”的規劃,在高一新生入學后要求他們在三年內閱讀課外文章、作品1000萬字以上,寫作各種體裁文章15萬字以上,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問題探究。通過有效的形成教育,學生養成了良好習慣,提高了能力,形成了特色。在這種基礎上,又進入新一輪的提高。目前學校有學生自己主辦的刊物《綠苑》、《虎嘯》和定期的各種黑板報,以及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結集等。
學校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關注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成立了教師專業發展指導委員會,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導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思想認識上,尊重教師,把教師作為發展的主體,讓教師在工作中自主地、積極地體現自我價值,滿足自我發展的高層次需要;在具體措施上,采用同行幫扶,鼓勵教師開展行動研究,支持教師參加有關培訓、進修、拜師、閱讀,堅持常規性的校本培訓、課例研究、教學反思、論文寫作,開展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技能比賽等,并專門開辟了教師讀書閱覽室、教學研究室。通過扎實堅持,學校教師隊伍得到了長足的專業成長。
虎山中學創建之始,創辦人之一的羅卓英先生為學校立下了“正、靜、信、進”的四字校訓,并撰寫了校歌歌詞(聘請著名作曲家馬思聰譜曲)。這四字校訓,核心是對人的品德、境界、智慧、知識等方面的要求。我們今天對這四字校訓的解讀和遵行,既包含校訓文字表述的原本內涵,又賦予時代發展的要求。“正”指師生品德、行為端方正直,遵紀守法,遵守校規校紀及學生守則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靜”指人的心境要遠離喧囂,專心致志投身于教與學;要靜下心來多讀書,尤其多讀經典名著,不斷進行知識和智慧的積累;唯有心境寧靜才能更細致更理智地思考,才能達成自我提高和自我發展。“信”指做人要誠實守信,以誠信立身于社會,以誠信謀求發展;而誠信品德的培養,要從小開始,既要靠學校教育,也要靠互相監督。“進”則是指持之以恒地不斷進取,不斷發展,不斷提高學業水平,不斷提高認知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努力把校訓的歷史內涵和現實要求結合起來,把其作為師生品德、言行方面的指南。
多年來,學校努力踐行科學的辦學理念,貫徹落實具有人文核心內涵和發展要求的校訓精神,致力于形成學生“自主”教育、管理、學習、探究的特色,堅持有效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建設并形成了“團結和諧、校園文明、書香濃郁、思想活躍”的良好校風,教育教學成績突出,成為當地辦學效果好、社會聲譽高的“人文校園”、“書香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