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介紹
河北秦皇島一中歷史教師呂曉霞試播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又對歐洲的社會發展提出了哪些要求?之后教師指出,14、15世紀歐洲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根本原因,這種萌芽出現以后,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是對貨幣的需求增加了,一是促使歐洲人狂熱地追求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由此導入新課。
【新課開始】
問題一:假如你是那時的航海家,要求有怎樣的條件,才會出海遠航?(見前)
問題一這樣問,用的假設法。這是一種將歷史人物進行角色變換,對其可能出現的結果,作出判斷或評價的方法。它是模擬“歷史情境”的方法之一,有助于體現歷史的生動,也有助于理解生動的歷史。先由學生自由回答,然后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內容,補充回答。
教師:羅盤針的使用,使得遠洋航行不至于迷失方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四大發明在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中起了促進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對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曾經的輝煌已經過去,現在的歷史需要我們來書寫,所以我們一定要奮發圖強,立志成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遠航的條件具備了,但新航路的開辟更有它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
問題二: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歷史原因和條件屬于“歷史背景”,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分析歷史背景的一般方法,原因可分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或外因、內因,或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原因等。條件有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或體現于社會各領域的各方面條件。然后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歸納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內容。
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應回答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對貨幣的需求增加;對黃金的狂熱追求;商業危機的出現,使西歐國家被追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傳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對于商業危機的出現,教師應進一步說明,傳統的東西方商路是東方商品運到地中海東岸,再由此轉運到歐洲各地,所以歐洲商路主要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成為主要貿易中心,為后面的內容作鋪墊。
對于第二問,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歸納:經濟根源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對貨幣需求增加,其他三條是社會根源,而導致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根源。另外指出對黃金的狂熱追求,成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動力,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材料,以加深理解。
在分析完原因后進行學法指導,如經濟原因與上一節內容聯系起來更易于記憶;對黃金需求同樣是聯系記憶,
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利用圖表結合方法或由學生上黑板就空白圖完成,著重掌握開辟的幾條新航線。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記憶時利用諧音、形象記憶等方法記憶。然后教師指出,在開辟新航路時走在前列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問題三: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險的最前頭?
教師提示學生結合已學過的知識和相關地理知識來思考,要點歸納如下:
1.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有利。同時西班牙、葡萄牙在地中海的邊緣地帶,要購買東方商品就要向威尼斯、熱那亞等地的中間商付出很高的價格。所以西、葡兩國特別關心尋找新航路,以便能夠直接對東方貿易。
2.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
3.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有能力支持和供應遠航必需的裝備和費用。
4.均熱衷于傳播天主教,以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衣天主教。
問題四:新航路開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在閱讀教材后基本上能回答出:引起“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分析“商業革命”的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間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如原產美洲的玉米、煙草、花生、西紅柿等作物開始傳入歐亞,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需強調這一市場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二是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商路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的國家成為貿易中心?!皟r格革命”強調其作用:壯大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在此基礎上教師提示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經過和下一目的內容,繼續歸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最后教師補充、總結。
影響:
1.引起“商業革命”,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轉移。
2.引起“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3.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4.打破了世界各國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日益成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
5.歐洲國家開始殖民擴張。
教師進一步指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日益成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但這種聯系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與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密不可分,導入下一目。
另外,為方便學生學習,“商業革命”表現可從四個方面濃縮歸納掌握:貿易范圍擴大,地區聯系加強,世界市場出現,貿易中心轉移。“價格革命”用“3·3”法掌握:影響3種人(資、封、農),壯大3個國家(英、荷、法)。
【課堂練習、討論】
相關視頻
-
-
秦皇島一中名師呂曉霞講高二歷史:新航路開辟后的早期殖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