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11/15
2974次查看
張昕發布
“先結婚后戀愛”“入錯山門”愛上教育
晚報會客廳:張校長,說到蘇州中學,蘇州市民自然都不陌生,跨進這所著名的千年學府依然是這個城市里優秀學子們的夢想和驕傲。不過對于這所名校的校長,讀者們會覺得有幾分“神秘”。晚報曾刊登過您寫的《綠軍裝紅少年》,我們看到中學時代的您喜歡寫詩、畫畫、練體操,感覺您是很感性的人。
張昕:年少夢多, 確實望著窗外的屋脊做過體操王子的白日夢。到現在我依然喜歡藝術,常常會為真、善、美而感動。我們學校的網站就是我設計的,我還夢想著老了以后可以做一個建筑設計師。
然而,做任何事,僅憑感覺和沖動是不行的,學校教育就更不能隨心所欲。所以我更強調理性,正如我熱愛哲學。因為夢想和熱情之外,我們需要冷靜的思考,全面的分析,看清事物深層的本質,以縝密的邏輯性構建操作模式和規則。我常說教育是一項工程,必須條理分明,分工明確,唯如此才能有科學踏實的實踐,否則你永遠"飄在空中"。
晚報會客廳:那么,當年的文藝青年怎么會和教育結緣的呢?
張昕:1977年高考時,我把志愿從美術、文學平移到了文理兼容的建筑學。然而,先天的辨色力缺陷把我分配到了數學系,畢業后又被分配到常州武進縣雪堰中學。這個講臺上方逢雨必漏、夜晚常常燭光照明的古老而破舊的鄉村中學成為了我教育旅程的起始站。
我還記得1982年1月一個積雪的寒冬,像如今的農民工一樣扛著行囊,我住進了堆滿農具的宿舍。作為一個文革后首屆的城市籍大學生,我想自己淪落此地,也許將要如此度過一生,不禁淚流。
然而開學了,上課了,一雙雙求知的大眼望著你,一只只凍僵的小手握著筆,你沒有理由不愛他們,你沒有借口不去努力。我的學生教我懂得了責任。就這樣,我會把所有孩子的家庭走個遍,我會把正在咳嗽的嗓子講到啞, 我會把請調回城的事情全忘掉……4年半過去了,當有人通知我去辦調回蘇州的手續時,我竟然非常舍不得,那種感覺就如當初失去城市的痛……
就這樣,好比先上車后買票、先結婚后戀愛。28年來,我這個內向寡言、毫無準備、錯入山門的人成了教師、成了校長,愛上了學校、愛上了教育。
晚報會客廳:2007年,您成為蘇州中學校長,這是一所已經達到了相當高度的名校,但她同樣要面對發展和突破的命題,而且因為起點高,想必難度也更大。作為新一任校長,您是怎么定位自己的責任?
張昕:校長的工作內容很多,各人的風格也不相同。在我看來,最重要是三方面:至上的精神引領、創新的教育設計和科學的管理決策。
精神引領是第一位的。與其要求教師和學生這樣那樣,倒不如先對師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這方面,我不想做一個發號施令的校長,不要將意志強加于別人。
創新的教育設計方面,我認為一所學校不僅僅是優美的環境、建筑,她要有出色的理念、特色和教育活動,而教育設計和工程設計一樣,分兩步,先是創新的概念設計,然后是科學的深化設計。我們的濕地文化課題研究、地球學習村計劃、學生創業社團、國家漢推基地等項目都是特色設計的案例。
學校是要繼續還是改革傳統行為?是要引進還是放棄新的項目?做不做,如何做,都是校長的決策,同時都是校長的責任。學校要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所以勢必要尋找機遇。但機遇面前,校長又要對價值、利弊、時機、條件、和未來狀況進行評估,總結起來就是尋找機遇需要創新精神,做出決策需要科學態度。
以崇高引領師生,以創新設計學校,以科學決策行為,是我的使命,我相信唯如此才能有讓人民滿意的學校。
就教育談教育治標不治本應試教育的癥結在于社會價值觀
晚報會客廳:我們都知道,蘇州中學是國內為數不多、實實在在踐行素質教育的高中校之一。作為一個局內人,對于中國素質教育的前景,您怎么看?
張昕:坦率地說,我不是很樂觀。直到今天"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依然是普通教育現狀的真實寫照。教育界內,一部分人樂于此道,以假亂真;一部分人迫于無奈,被動跟風;更有人在艱難地追求理想,尋找出路。中國教育的這種尷尬局面,事實證明,僅靠理論研究、政策干預或者行政命令是無法真正擺脫的,僅靠少數立場堅定者的勇敢前行也是不成氣候、甚至不可持久的。
我認為中國應試教育的成因非常復雜。不是哪個人造成的,也不是哪個人能改變的。最根源的成因是歷史性的、文化性的、社會性的,最根本的癥結是社會價值觀問題。僅就教育談教育,僅停留于制度完善、課程創新、高考改革,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也必定會解決了一個問題又產生出若干個更嚴峻的新問題。
晚報會客廳:那為什么最根本的是社會價值觀問題?
張昕:去年年底,蘇中舉行了"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面試遴選。其中一道題是:"如果可以自由選擇,你會選擇生活在什么時空區間? ",一個名叫賈若楠的女同學回答道:"我會選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
這個意志和我是共鳴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雖然兵荒馬亂,但是一個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時代。我說兩個和蘇中有關的故事吧。剛剛辭世的蘇中校友錢偉長,18歲時考取了清華大學歷史系,他的中文、歷史均獲滿分,而物理僅5分。然而"九一八事變",日寇侵占了我國東三省。 "造飛機大炮,保家衛國"的激情驅使他毅然提出轉學物理的請求,一年試讀后他奇跡般地成為了物理系的高才生,后來又成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
還有省立蘇州中學首任校長汪懋祖,13歲即中清末最后一期秀才。矢志于教育救國,1916年他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留學成為杜威的弟子,1919年受聘于哈佛大學研究員。 1920年回國,歷任南京東南大學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代理校長及江蘇省督學等職。為實現親自辦學、普及教育的理想,1927年他毅然辭去所有職位,回故鄉組建蘇州中學。這種舍高取低的抉擇在當今絕對是不可思議的。
錢偉長的揚短避長、汪懋祖的舍高取低,為的是什么?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人民大眾,這就是那個時代所有仁人志士們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追求,任何名利、地位、乃至生命都可置之度外。
與上述的那個時代相比,現在中國的許多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生活小康,但相反的是,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發生了一些偏離,人們的精神境界也趨于低俗化。
晚報會客廳:近年學術造假、高考舞弊到唐駿的"學歷門",教育丑聞背后其實是我們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發生了偏離?
張昕:可以這樣說,關于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的偏離,我概括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功利至上。中國數千年的"望子成龍觀"以及"讀書做官論",隨著上千年的科舉制度不斷被強化。為了生活需要就業,為了就業需要學歷,平民家庭的"書包翻身理念"可以理解。但是人才市場的學歷標準不斷攀升,促使學生不斷追求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碩士博士,造成獨木橋越走越長、越走越窄,這是不正常功利升級現象。
且不說"假學歷"這種極端現象。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普遍的是,學生時代,一切為了升學和擇業,無關的事不做,學生如此、家長如此、老師亦如此,看上去是減負增效、實質上是在培養功利主義;步入社會后,榮譽、地位、財富成了一生唯一的興趣、唯一的追求。
二是攀比成風。政府攀比GDP,校長攀比升學率。從攀比本一本二率,到攀比清華北大數,攀比金牌銀牌數,甚至把素質教育都異化成體育比賽獎牌數的攀比、國際文藝演出檔次的攀比等等,一切可以數字化的東西都會成為攀比的對象,都會成為工作業績的證明物。其實這是應試教育的泛化,是功利主義的強化。這種無處不在、不斷升級的競爭,使學生、老師、校長都很累。
還有就是誠信喪失。北大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會一石千浪,原因之一是社會缺乏誠信。公眾認為,如果僅憑校長個人就可以推薦上北大,誰能保證校長的這種權力不和利益掛鉤,進行暗箱操作,成為另一扇后門。社會的不誠信問題由來已久,伴隨著利益社會的步伐,難以止步。 "學校即社會",圣潔之地也難以潔身自好,不誠信的事件,有的是別有用心,更多的是出于無奈。一些過于理想化而脫離實際的上級決策,無法操作時的變通技巧往往是真假兩面主義,有時還會把學生卷入造假行列,這是教育的最大犯罪,根源在政府決策的科學性上。
再有是創新缺乏。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大家擠在同一條路上,最后擠死。好的競爭應該是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錯位發展,創新取勝。
校長寄語:“入學容易入門不易”“出山容易出道不易”
晚報會客廳:所以我們又回原點,也更理解您為什么特別重視精神引領,強調"勵志"和價值觀教育。但學校教育要怎樣才能拉近與90后中學生們之間"心的距離"?
張昕:我分析當代的青少年學生,不缺愛心和愛國之心;他們最缺的是理想和奮斗精神。 "見困難,就放棄,或繞道;成績差,有父母,開后門;怕高考,花大錢,出國去;對未來,沒想法,不奮斗。"這是我給如今一些孩子們的畫像。所以對于蘇州中學的學生,"人生奮斗"是價值觀教育的主題。
我們通過一些不可多得的素材,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比如海倫·凱勒,比如我們眾多優秀的校友。在這里,我還想提一下我們一位已經逝去的學生徐錚,這個非常優秀的女生被血癌奪去了生命,但一直沒有失去信念和精神。我曾經為她寫過一篇《人生畢業證》的文章,我還打算整理她的遺作(她生前的日記和散文,非常感人)出版成書,發給每位蘇中師生,作為勵志讀物。
我努力營造的是一個和諧、充滿大愛的校園,校長為教師,教師為學生。不輕易表揚,不輕易批評,經常講師生中的動人故事,比對師生提各種要求更有用,這是互相感動,創造感動。
晚報會客廳:聽說今年2010屆高三學生畢業前,您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特別為2010屆的同學們寫了一首四言詩《出道山記》,這也見證了您對師生的用心和愛。
張昕:蘇州中學里有座道山,我稱之為博大精深的知性之山、理性之山、人性之山。同學們畢業了,將要走出蘇中、走出道山。新生入學典禮上我說過:"入學容易入門不易",畢業典禮上我告訴他們:"出山容易出道不易"。
作為道山這個"山寨"的"首領",在同學們即將離開的時候,我寫了一首《出道山記》,之所以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是因為我把高三年級十七個班的班主任的名字嵌到了每一句詩里,這并不容易,我最后在畢業典禮上讀出來時,看到同學們驚喜,老師們感動,我覺得很幸福。
晚報會客廳:"出道"二字,意味深長。身為蘇州最優秀高中校的"掌門人",您最想對您優秀的學生們說什么?
張昕:我想送給每一位同學一件護身符,一件無價的精神禮物,那就是"理想"與"奮斗"。 "理想"好比是鉆石掛件,"奮斗"好比是鉑金項鏈,沒有理想的人是頹廢的人,不求奮斗的人是無能的人。而那些充滿理想勇于奮斗的人,他們身心健康生活充實,他們頭腦清醒斗志昂揚,他們百折不撓終究成功,他們是從精神到物質都富有的人。
張昕小傳
1982年蘇州大學數學系畢業。1986年調至蘇州中學。 1989年經選拔受國家教委派遣,赴日本留學,專攻“學校經營學”;1991年回國擔任教務處副主任;1995年擔任副校長,分管教學與國際交流;2003年兼任園區校校長;2006年考入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課程;2007年擔任蘇州中學校長,并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目前還擔任省政協委員,市人大常委,民進蘇州市委員會常委等職務。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張昕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蘇州市人民路699號
電話:051265194261
郵箱:123123@163.com
和張昕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蘇州中學校長—張昕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