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2/21
2111次查看
張翔剛發布
10年全區第一
“父母沒有給我什么獎勵,也沒有帶我去旅游。家里也不辦升學酒慶賀,因為爸爸是教師,按照縣里規定,干部職工不準給娃娃辦升學酒。”8月9日,羅巧用樸素真實的語言描述了自己的“狀元”生活。今年高考,她得到672分,位居銅仁地區理科第一、全省第5。
銅仁地區今年的“文科狀元”田姜蓮也是思南中學的學生,她考了621分。至此,思南中學已是第4次同時摘取全區高考文、理桂冠。
而讓全縣人民都自豪的事情則是,思南中學今年共有6人考上清華、1人考上北大,錄入上述兩校的人數僅次于貴陽一中。此外,該校730人參加高考,本科上線率達93.4%,其中一本上線率達到45.1%,600分以上有15人。
不只是一枝獨秀,今年思南縣其它4所參加高考的學校成績也較理想。縣民族中學有60人上一本、303人上二本。據統計,全縣4323名考生,有1321人考上一本、二本。
2000年以來,思中和思南縣的高考成績已連續10年位居全區第一。自恢復高考以來,每年都有人從這個偏僻的小城進入北大或清華。
8月9日,思南縣舉行“慶祝思南中學2009年高考再創輝煌典禮”,7名考上清華北大的優秀學子和他們的班主任披著綬帶、戴著紅花走在游行隊伍前列,所經之處,群眾駐足觀看、拍手喝彩。
該縣破天荒地獎勵了思南中學20萬元,獎勵7名優秀學子每人5000元。此外,一名電腦商和思林電站也各獎勵給他們每人一臺電腦和2000元獎金。小城以他們的方式表達對尊師重教的理解。
據悉,思南中學是貴州省唯一辦在縣城的首批省級示范性高中。從1984年以來,每年的高考錄取率都在95%以上。1978年至2008年,思南縣共向外輸出近4萬名大中院校畢業生,2106人被重點院校錄取,29名學子考入清華、北大。
遠離過度商業化
思南中學這個暑假在省內聲名鵲起。引來無數探尋的好奇眼光。
從貴陽開小車,5個半小時才能到思南縣城,從銅仁出發,也得走4個小時。
這顆“烏江明珠”,其實并沒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光彩奪目。得益于烏江航運便利,思南在明清以后就成了我省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文化中心之一。但是改革開放后,隨著陸路交通的興起,思南的比較優勢在迅速衰減。財政總收入近年甚至被玉屏、松桃、沿河等縣趕超。
除了烏江穿城而過外,這個縣城沒有太多特別的亮點。山城,狹窄的街道,密密麻麻的房子,全縣至今也還在為“創建省級衛生城市”而努力。
思南中學位于縣城的老城區,占地不過80畝。盡管該校是首批省級示范性高中,但硬件設施還比不過銅仁地區有的“地級示范性高中”。沒有高樓林立,只有圖書室沒有圖書館,更沒有塑膠跑道,甚至連一個標準的“土田徑場”都沒有。
附近的居民說,周末,校門口看不到接送孩子的“豪華轎車”,更多的是看到老實巴交的父母給孩子送錢、送“酸酸菜”。
思中副校長張翔剛說:“我們的生源70%來自農村。按照常規思維,生源的質量沒有全省一流學校好。但是,這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窮學生只要引導得當,他們會更加努力。”
因為很多都是窮學生,該校不得不尋求社會幫助。為此,該校設立了“寒窗工程”,資助那些人窮志堅、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記者在一份統計資料上看,2008年,130名學生獲得學校減免學費和資助共計10萬余元,514名學子獲得社會資助65.7萬元。
張翔剛說,孩子們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校園里有很多柚子樹,但是沒有人“偷摘”。每年我們都要組織學生收柚子,然后平均分配到班級。
思中的招生范圍涉及思南、沿河、德江和印江等4縣。近幾年來,銅仁地區外的名校也紛紛前來上述4縣招生,一些家長因為對思中不甚了解,很多“好苗子”舍近求遠到遵義、貴陽就讀,僅在今年,就有120名考生外流。據悉,銅仁地區給思中下達的招生硬指標為900人,因為生源外流,該校未招滿而不得不補錄。
思中還有一大“怪”,雖是地管學校,但是地區只管學校的正縣級和副縣級領導的任命,教職工工資和其它投入以及老師招聘等均屬于思南縣管。張翔剛說,因為縣級財力有限,投入一直不足,制約了學校的發展。
盡管”很差錢”,但思中沒有“以生生財”,而是嚴格控制“擇校生”,今年招錄的擇校生為180人。低于50分以內,每人只交1.2萬“擇校費”。而在省城某中學,差1分則要交9000元。
有人說,質樸的思中,沒有大興土木,沒有選擇教育產業化,所以讓它遠離了過度商業化和功利化。
楊超今年考了663分,全區理科“榜眼”。家住農村,父母都是老實憨厚的農民,他每月僅有300元生活費。每學期,他都能拿到900元的獎學金,學校共計減免資助他6000元。他說:“我生在大山中,唯有讀書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的父親楊名成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只要娃娃爭氣,我就是做牛做馬、砸鍋賣鐵也要供他。
思中是一面鏡子。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催生出教育的繁花。有人說,思南今年高考如果真有訣竅,那就是學生苦讀,老師苦教,父母苦伴。
山區教育模板
該縣教育局局長劉廷發說:“思南今年高考再創佳績,除了歷史基礎較好、民眾重教外,也與黨政科學發展山區教育和各個學校嚴把教學質量關密不可分。”他坦然,現在感受到的不是輕松,而是前所未有的壓力。
1999年,思南通過省政府“兩基”檢查驗收,2003年又順利通過復查。從2007年起,全縣又掀起“兩基”迎“國檢”攻堅戰。全省普遍存在的教育困境,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同樣存在:基礎設施需要改善,教育發展不均衡,邊遠山區缺師資……
去年,該縣提出,力爭到2020年建成銅仁地區西五縣文化教育中心和烏江中下游文化教育基地。
教育優先,政府逐年加大對教育投入。
兩年來,該縣在上級的幫助下共化解了“普九”債務7793萬元,投入1000萬元購置了實驗儀器和圖書,出資700萬元配套實施了學校危房改造和校園“亮麗工程建設”,消除了全縣學校的D級危房。去年來,啟動了9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32個薄弱學校改造項目和7個農村寄宿制小學項目。
為解決邊遠山區缺教師的難題,該縣在財力困難情況下,停招其它事業單位人員,優先招錄了727名教師到邊遠缺編學校任教,其中特崗教師427人。為解決城鎮學校超編、邊遠學校缺編的歷史遺留問題,2007年,縣教育局頂住巨大壓力對全縣超編學校、教辦借調人員進行徹底排查,按照“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原則清退了221名借調教師。此外,還規范化實施了“城區超編學校支教農村缺編學校”,兩年來共派出186名支教教師。
“教不嚴,師之惰。”思南縣認真抓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業務培訓。落實校長負責制,如學校教育質量下滑,教育局將對校長誡勉談話,如果教育質量連續兩年下滑,免去校長職務。
該縣率先在全地區舉行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材教法過關考試,并將考試結果與職稱掛鉤。因為考試嚴格,3224名參考老師,至今還有400人未過關。
同時,思南縣中小學廣泛開展了“決戰課堂,新教材大練兵”校本教學技能比賽,培訓了一批省地縣鄉四級骨干教師和教學能手;推行以“送優良管理經驗,送教師敬業精神,送優質課”為主要內容的“三下鄉”活動;啟動了全縣校本教研,校本培訓活動,強化教師教學常規和日常教研行為;組織了全縣中小學校的校長分批到發達地區學校學習“取經”。全縣廣大教師隊伍師德師風、教學業務水平和教師敬業精神得以鞏固和提高。
目前,思南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33所,教職工6148人,專任教師5796人。為了滿足群眾“上好學校”的需求,進一步夯實基礎教育,該縣決定從今年起科學配置教育資源,7年內完成學校整合,擬把337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撤并建成68所標準化小學,其中,建成寄宿制小學65所,非寄宿制小學3所。逐步撤銷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初級中學30所。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暫無文章
張翔剛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貴州省思南縣思唐鎮文化街197號
電話:08567225114
郵箱:info@gzssnzx.cn
和張翔剛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貴州省思南中學校長—張翔剛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