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11/15
2664次查看
王麗萍發布
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在有效實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以滿足學生需求和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為目的,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它在新課程改革中占有比較突出的地位。
為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貫徹教育部《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和《校本課程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做好迎接新課程改革的準備工作,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學校教學資源,教研處根據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和要求,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本校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導思想和原則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堅持以學生的持續發展為本,深入推進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優化課程結構,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應遵循以下原則:
發展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應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特點、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多樣性的課程,從而使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要選擇適合自身個性和學習能力發展的課程;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學校和教師的自主性,提高學校和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為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創造機會,提高學校及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形成學校的特色。
適當性原則。校本課程應從學生的需求和學校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開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
多樣性原則。研究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合理開發出適合不同學生需要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合作性原則。學校要充分調動教師、學生、家長、課程專家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開發校本課程的積極性,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共享。
二、組織領導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種具有較高要求的課程意義上的系統工程。因此,學校必須建立一種鼓勵探索、支持創新的組織機制并逐漸形成具有支持性特征的學校文化。有鑒于此,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和校本課程專業評審小組。
校本課程領導小組
組 長: 王 勤 王麗萍
副組長: 戴 鳴 陳紅生 徐正秀
成 員: 鄧 華 張國瑜 張崇翔 王曉祥
校本課程領導小組辦公室
主 任: 王麗萍
副主任: 鄧 華 張國瑜
成 員: 張崇翔 王曉祥 教研組長
職責:主要負責制定校本課程開發規劃方案,組織協調工作落實,加強課程資源的挖掘與整合,承擔起營造氣氛、協調溝通和提供服務與監督的責任,采取相關措施,為課程開發提供政策支持和組織保證。
校本課程評審小組
組 長:王 勤 王麗萍
副組長:戴 鳴 陳紅生 徐正秀
成 員:鄧 華 張國瑜 張崇翔 王曉祥 教研組長 外聘專家
職責: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并做出可行性論證,指導課程開發,監控開發的進度與質量。
三、校本課程目標
1、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努力將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科學化、開設制度化、實施規范化,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系列,具體為: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藝術素養類、體育健康類。
2、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新的平臺
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主動發展需要本身就是學校課程的目標之一。通過開設豐富而多樣化的校本課程,為每個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不斷改善,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培養。
3、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新的載體
基于學校的區域優勢與自身實際,突出文化特色,突出學校歷史傳統,充分挖掘教師自身的專業潛能,選擇優秀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實現全校教師在高中新課程實施下新的成長。選擇優秀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給教師以更大的主動權,在課程開發中,實現教師專業的進一步成長。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類型與方式
1、開發類型
(1)直接選用
從國家或地方提供的課程項目清單中直接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項目。
從其他圖書資料中選用。
(2)校外引入
將外地或其他學校、其他單位開發的課程項目引入自己的學校,作為自己的校本課程。
(3)改編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改造。
外地、外校引入項目的改造。
學校自己開發的項目的改進。
(3)創編
2、開發方式
(1)教師自主開發:自下而上的開發。又包括教師個人開發、教師小組合作開發兩種。基本模式為:課程初次設置——學生意見反饋——教師自我反饋——課程二次設置——課程實施與評價——課程完善提高。
(2)學校組織開發:自上而下的開發。一般由學校領導牽頭,組織骨干教師參加。最初可以是教師首先提出開發設想,領導吸納后形成開發意見,然后組織骨干教師集體開發;也可以是學校領導首先提出開發意見,骨干教師具體制定開發方案。
(3)校際聯合開發
聯合前提:辦學思想接近,區域跨度小,資源可互補。
聯合原則:權責分明,分工合作,雙向交流。
聯合方式:互補整合式,先各自單獨開發,然后相互交流、互補整合。
流線作業式,彼此分共開發課程計劃中的某些部分,然后整合,共享成果。
合并交叉式,聯合單位人員合并在一起組成不同的開發小組,分擔不同的開發任務。
五、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1、內容范圍
(1)基礎性課程:與國家課程范圍大致一致,由學科基礎知識、學科學習策略課程構成。
前者可以是國家課程內容的更新(改編、新編和拓編),實質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后者又包括通用學習策略和學科學習策略。
(2)豐富性課程:目的是豐富學生生活,促進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包括健身、博識、怡情、勵志、廣行五類。
健身:培養健身意識和健身習慣,教給健身知識,提高健身能力。如武術、足球、體操等。要重視活動方式多樣化,活動參與大眾化。
博識:目的是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如詩詞鑒賞、名作欣賞、網頁信息瀏覽、名勝古跡瀏覽等。
怡情:目的是愉悅性情,豐富情感體驗。包括藝術怡情(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休閑怡情(攝影、垂釣、插花、集郵、茶道等)。
勵志:激發熱情,培養意志。包括成功案例分析、挫折調適、意志訓練等。
廣行:指廣泛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強的實踐課程。如社區服務(電子報刊制作、網頁制作、無線電維修)、新聞采訪、環保調查、實驗操作等實踐操作性強的課程。
(3)發展性課程: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開發創造潛能。包括兩類:
一是加深學科知識深度,重視學科知識前沿性,如數學、信息技術技能競賽、物理奧賽訓練,材料科學、國防航空、空間技術、納米技術等專題研修;
二是重在培養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課程,如科技發明、學書小論文、創造技能培養。
2、內容組織形式
比較復雜的校本課程一般是選定一個知識領域,根據該領域的知識板塊劃分成不同的內容專題,形成一個個的活動模塊,若干個活動模塊組合起來構成課程內容體系。如茶道,圍棋,集郵等等。
六、實施流程
1、學校規劃:學校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確定的培養目標為基礎,研究、分析學校和社會的發展需求,評估可提供的教育資源,調查、分析學生的需求。在校情分析的基礎上,對學校課程做出整體安排,確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總體方案。
2、教師培訓:由教科處做好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校本課程開發準備的工作程序,如何確定校本課程目標,如何編寫校本課程的綱要、教材,以及如何進行校本課程的教學評價。
3、教師申報:各學科教師根據校本課程的開發及實施原則,針對我校學生實際,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與思考,申報個人或教師團隊的課程計劃,計劃包括課程類型、名稱、目標、涉及學科、課時數、考核方式、課時講稿等,填寫《貴州師大附中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表》。
4、學校立項:課程由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小組負責審定,依據是具有教育性,能激發學生情感、態度、觀念的有效提升;具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探索能力的提高與創新;具有實效性,實現人格、認知的發展和完善。凡符合以上要求的可安排開設,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見,不符合的則予以撤并。經指導小組審定的校本課程,學校予以編號建檔,頒發立項證書。
5、課程開發:個人開發外,教師可自由組合,組建校本課程開發團隊,團隊由課程立項人領導,并主持日常事務。在確保每位教師都能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下,團隊成員根據自身的特長和優勢,明確分工,緊密協作。在課程方案的基礎上,開發團隊進一步統一思想,編寫教學大綱,編纂教學材料,擬定教學計劃等。
6、學生遴選:學生根據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各類課程,填寫《貴州師大附中校本課程學生選課報名表》。為避免選擇過于集中,超出具體課程人數要求等問題,學生在同一時段中需選擇第一、第二兩個志愿,以便調整。凡選擇人數不足20人的課程停開,所選學生安排到第二志愿。課程和學生全部確定后由教務處編排授課時間或活動地點。
7、課程實施:經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小組審定通過的校本課程,由教科室和教務處組織實施。教學組織的要求與國家、地方課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臨時班級,認真組織教學或活動,安排學生的課外練習或活動。
8、課程評價:對校本課程的評價由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小組從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課程成果、學情調查四個方面進行。課程內容的評價以“教育性、啟發性、實效性”為依據。教學過程的評價由開發指導小組進行課堂調研,分析其設計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當,目標達成率等因素。課程成果的評價,通過學生小課題研究、成長記錄和教師教育敘事、課堂案例等形式呈現。
七、考核評價
1、課程評價
⑴、滲透新課程理念,體現育人目標,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
⑵、積極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
⑶、課程內容具有拓展性,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有互補性,無科學性錯誤,并凸顯校本特色。
⑷、課程結構清晰,并成相對完整的體系,總計18學時1學分(或36學時2學分)。
(二)學生評價
⑴、權重分配:學生出勤占總學分的20%,學生無故缺課4學時不能取得該課程學分;平時課業占總學分的40%,包括聽講、學習態度、作業(書面或實踐作業)完成情況;結業成績占總學分的40%,采用多元評價方式,突出學生的自我評價,防止單純以命題考試成績進行評價。
⑵、綜合性評價:綜合性評價成績由學生出勤、平時課業和結業成績相加而成,評價成績在60分以上,獲得相應學分。綜合性評價成績在60分以下者,不能取得該課程學分。
⑶、綜合性評價成績記入學生檔案。在考核過程中,若學生弄虛作假,學校則不予認定該課程學分。
(三)教師評價
⑴、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課時與教學目標。
⑵、教師執教必須有課程計劃、教學設計、考勤記錄和成績評定記錄。
⑶、教師要加強課堂組織教學規范化的管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始終把育人作為中心環節。
⑷、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八、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校本課程指導小組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和方案規劃;教科處具體制定綱要、指南、細則等制度;教務部門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實施、檢查與評估,協調各學科組與年級組的工作;各教研組以“骨干帶頭、全員參與”為要求,落實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并及時反映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及教師的教學需求,為完善課程建設提供依據。
2、資源保障:學校切實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活動基地等設施的建設,合理配置各種教學設備,科學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為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物質保障。積極爭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門的指導和支持。
3、經費保障:學校投入一定的專項經費,保證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充分考慮具體實施校本課程的教師的工作量,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提供相應保障。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資源
下一篇:貴州師大附中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
王麗萍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寶山北路199號
電話:08515601360
郵箱:33358201@qq.com
和王麗萍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貴州師大附中校長—王麗萍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