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12/13
1524次查看
王建宗發布
[摘要]本文以一節具有典型意義的語文教學示范課為例,分析了教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課標”提出的“教師要理解學科性質,樹立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理解教學內容,參考教學建議”等方面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分析了教師注重學生表層行為訓練,與“課標”要求不符的教學問題。通過此節課反映出的問題,再進一步對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闡述問題存在的深層原因——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不足。據此,提出了促進教師專業進步,不能僅僅依靠經驗的積累、方法的“討巧”,以“十年的媳婦熬成婆”的做法來提高,而要堅定地走通過實踐理性的升華促進專業成長的理想之路。同時,提出了在教師培訓、繼續教育、教研科研方面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語文教學問題分析改進對策
小學語文課《最珍貴的東西》,是一節很有分析價值的公開課。一是授課者是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積累了如此豐富經驗,卻存在明顯問題,就很典型地說明了加強教師專業化建設的迫切性。二是授課教師多次在全國各地做示范課,有不少教師直接聽了此教師的課,也有一定的反響。正因為如此,分析此示范課的問題,并據此指明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培訓、教研、繼續教育的重心與方向,就有了更為現實的意義。
一、示范課教學基本情況概述
教師對小學六年級學生講授的課文《最珍貴的東西》,表達的是作者在生活中的一個突然的發現——世界上許多的東西都是免費的,并藉此來闡述“每個人不要對生活唉聲嘆氣,而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與人生”的思想觀點。
本課文教學的中心與重點,是課文最后結尾處的議論“因此,我們不要對著蒼天白云唉聲嘆氣了!它是公正的,更是慷慨的;蒼天早已把最珍貴的一切,免費地給予了我們每一個人!”但做此課的教師,其教學中心與重心,顯然不是圍繞課文的內涵實質進行的。教師所做的,更多的是對詞句的一般理解,對閱讀、朗讀、背誦的反復訓練,對課文模仿性的習作練習等。
教師圍繞課文的教學活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是進行師生間對話性的交流活動。包括師生間的問候活動。如教師向學生問候“同學們好!”學生回答:“老師好!”。教師接著說:“同學們真精神!”同學們回答時出現了語句不搭配的問題,教師就借此訓練同學們應該用適當的詞句來與老師的表達句式保持一致。此外,教師還訓練學生準確聽教學要求。如教師問同學:“各自放開聲音讀一遍”,此句話包含了幾方面的要求。
二是開展閱讀課文的活動。首先是通讀課文,然后是分段讀。如先讀第一段,問學生本段的作用,學生答“總起全文”。然后讀最后一段,問其作用,學生答“是總結全文”。教師說,全文的結構是“總分總”。接著是組織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一些詞的意思。如“蕓蕓萬物、販夫走卒、明星政要、相濡以沫、錦衣玉食、衣不遮體”;如“免費”“珍貴”等。再接著是對文本進行分類。讓學生分出最珍貴的東西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類。在閱讀中,讓學生找出修辭語句,如讓學生讀排比、反問、比喻的句子。對課文的4、5兩段,教師要求學生當堂背誦。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視的是音調。如按照教師的手勢(像音樂指揮那樣揮動節拍)讀;按照教師要求的話語讀,如“讀得要有節奏”“深情一些”不能“讀得不真切”。等等。
三是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仿寫練習活動。如讓學生按照課文句式,以課文第八小節中的“信念”“希望”“意志”“夢想”;“春風”“細雨”“月華”“星輝”為題,進行仿寫。模仿寫作時,要求學生句子要精彩,要用上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學生寫出的作文,模仿得與課文語句幾無差距。
二、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分析教師的教學問題。
義務教育的語文課程標準,包括三個部分,分別從九個方面闡述了語文課程的性質、理念、思路;總目標及內容、學段目標及內容;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資源開發及利用的建議,等等。以課程標準的要求來審視《最珍貴的東西》的教學,不難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與“課標”不符的明顯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體現語文學科性質方面,教師的教學存在明顯差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即聽說讀寫的行為性訓練,但卻忽略了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深層引導。教師對課文的內涵實質,特別是課文最后一段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基本沒有涉及,更沒有深入的理解與分析。課文最后一段,既是重點,也是中心,教師卻一帶而過,采用教學無涉的態度,輕易就放棄了。正是對課文中心、重心的這種輕視,教師在教學中對“陽光、空氣、親情、友情、愛情、目標”這些免費的東西,只作詞句的一般解讀,朗誦、背誦、模仿習作的訓練,而不與中心思想進行聯系,將每段的觀點不與總的觀點進行整體認識,使教學的認識性、思想感召性嚴重不足。
二是在貫徹“課標”教學基本理念方面,教師的教學存在明顯差距。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總的教學目標。要通過“激發情感、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來體現對目標的追求。要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要體現“人文內涵”“感受和理解”“實踐體驗”等重心。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現出“跨學科學習”“科技手段的運用”的教學要求。以此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可明顯看出,教師在激發情感,培養語感,特別是發展學生思維上功力欠缺。如在課文分類方面,教師只以“物質的”“精神的”兩方面讓學生分類,這種分類只是知識性的分類,而不是促進理解力的分類。如果教師將課文分為“自然界的(陽光、空氣)”“人際間的(親情、友情、愛情)”“自我人生的(目標)”三類,對提高學生認識世界、社會、人生將是十分有益的。
三是在明確語文課程目標方面,教師的教學存在明顯差距。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要以語文素養的提高為總目標,在落實目標過程中,建議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對話”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要“陶冶學生情感、端正學生態度、引導學生人生方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做課的教師顯然對此方面的追求不強烈,意識不突出。僅以平等對話為例:師生間怎樣對話才能平等呢?有學者對此進行了實證性的研究,提出了要控制“IRE”式的對話。所謂“IRE”式的對話,即教師(I)提問,學生(R)回答,教師(E)評價。例如,平等的對話形式是:問:幾點了?答:兩點半了。問者:謝謝!不平等的對話是:教師問,幾點了?學生答,兩點半。教師評,答對了。學者們的觀點是,這樣的對話如果過多,學生的主體性將會受到影響。教師權威語言過多,顯然不符合平等對話的“課標”要求。而做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有許多這樣的對話。如否定性的評價語有:“不行”“不夠真切”“不對”“錯了”等。
四是在采納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建議方面,教師的教學存在明顯差距。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的閱讀,要“建立在感受、理解基礎上,要防止矯揉造作。”在寫作方面“要防止套話、不說心里話。要減少對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而此教師的教學,基本脫離學生的理解力來進行朗讀訓練,甚至拿出了指揮樂隊的本領,來指揮學生按照手臂的高低來讀出音調。學生在這樣的指揮下,拿腔拿調,裝腔作勢,以取得教師的好評。如此負面作用的教學,實在無任何可取之處。維果斯基就曾批評說:“脫離了思想的語音喪失了一切使它成為人類語言語音的、使之不同于大自然中存在的萬千個聲音的一切專有特性。”教師當堂要求學生所做的習作,是模仿性的。這完全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模仿性寫作,在語文教學來說,應該是徹底摒棄的。試想,學生寫出“XX是免費的,你可曾為XX支付過一分錢?”的句式,有什么提高作文創意的意義?教師不但看好這一點,還讓學生來讀,來寫到黑板上交流,這實在是對鼓勵學生真心寫作的誤導。例如,課文的句式為“陽光,是免費的。蕓蕓眾生,沒有誰能夠離開陽光就能活下去的;然而,從小到大,可曾有誰為自己享受過的陽光支付過一分錢?”學生仿寫的句子是:“細雨是免費的。剛破土而出的嫩苗不可離開細雨而活下去。然而可誰為滋潤萬物的細雨支付過一分錢呢?”。
此外,在語文課程中的口語交際(傾聽、表達、應對)的要求方面,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如信息技術資源)方面,教師的教學也表現出了或者不體現,或者不使用“一支粉筆講到底”“一人講授做到底”的問題。
與“課標”對照,此教師的語文教學存在明顯的需要改進的問題。一位積累了一生教學經驗的教師,把課上到這樣的水平,雖然敬業精神可佳,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反映出了教師專業功底水平的有限,這也驗證了一個這樣的事實:促進教師專業進步,不能僅僅依靠經驗的積累,方法的“討巧”,以“十年的媳婦熬成婆”的做法來提高,而要堅定地走上通過實踐理性的升華,促進專業成長的理想之路。停留在經驗水平的教學,其示范作用并不明顯,也不宜通過大范圍展示進行推廣。但現實情況卻是,似這樣的教學交流,這樣的教學示范,卻充斥在各種教學觀摩活動中,運用在教研、師訓、科研中。似這樣帶有一定普遍性的教學問題,這樣誤導課改方向的現狀,實在令人堪憂。正因為如此,對其成因進行分析,對糾正其錯誤提出對策,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三、語文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1、如此進行語文教學的原因分析
出現教學只停留在行為訓練,不以切入內涵實質教學的這一現象,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學的內涵實質缺乏正確的把握,因為把握得不到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認識,造成了教師的教學在實踐中徘徊不前,進而制約了以學科性質、內涵實質為重心的教學信念的生成和實踐的改進。概而言之,是教師在實踐中努力提升專業理性修養的內涵不足,才造成了行為上的浮淺。
語文課程的根本性質是語言的運用,即在運用中形成語言的意識品質(語文素質),語言的意識品質內在地包含了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在運用語言中,發現語言的意義(本質),從而使語言的運用更具深刻性與能動性。須知,“一個字詞的意義是在語言中所使用的意義。”如果對語文教學的這一本質內涵認識不清,或者不到位,勢必會在外延上著力,來認識和理解語文教學的作用,如用外延性的聽說讀寫等教學活動替代對語文教學本質的認識。要知道,以外延性的教學,是可以接近內涵的,但永遠是代替不了內涵的。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理念是要深刻理解教學的本質內涵——語言的運用,要重視語言運用中“意義”的內在生成,并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使語言的運用更為準確、深刻。在語言運用中發現語言的意義,可通過語感的培養,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通過與各學科知識的廣泛融合,來實現提高語言素養的目的,這里,最重要的是“意義”,而不是表層的行為。
2、在分析基礎上提出的改進對策
根據以上的理解,就不難概括出改進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首先是以學科性質作為認識的“域”,來認識每篇課文的內涵實質。其次,要牢牢把握住課文的內涵實質,進行知識的引發,用知識的內容,引起學生的意識。在引發過程中,以可感的、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本質的形象(本質直觀),來養成學生的語文素質,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各種能力,進而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工具價值和人文價值。
以《最珍貴的東西》為例,此課文的內涵實質是:通過發現世界中、人際中、自我人生中珍貴的東西及其意義,來表達積極面對生活的思想觀點。教師的教學要以此為重心、中心展開。首先,可通過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閱讀,初步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第二,對文章的結構作分析時,同樣要指向文章的思想中心。如開頭一段珍貴東西的發現,中間幾段對珍貴東西的具體表述,至結尾一段闡述本文的總的觀點,課文通篇都是在圍繞文章的內涵、作者的核心思想來表達,教師要據此進行教學,不離不棄。第三,對文章的各段進行精細的教學引導,如對陽光、空氣、親情、友情、愛情、目標等詞語進行深刻的理解,讓學生進行內心的體驗。第四,分析課文中的修辭形式,體會對文章內涵實質的強化作用。第五,以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來做朗讀,以朗讀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最后,以學生對文中的“春風、細雨、月華、希望、意愿”為標題,讓學生自由表達內心的認識與情感。以突出思想內涵為重心來安排教學流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形成學生語文學習的意識品質。顯然,這樣的教學,與側重表層行為的訓練是完全不同的。唯有指向文本內涵實質的教學,才能體現出語文學科教學本真的味道,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努力踐行的。
3、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
應該看到,在中小學,不能進行突出內涵實質的教學,不能教“本質”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教師不能在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教學本質的情況下開展教學活動,不能樹立“以課程性質、內涵實質的把握來體現教師專業品質”的信念,并圍繞此信念一以貫之地進行教學實踐,這一問題,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一種較為普遍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造成了教師專業地位不高,教學效益不高,學生素質養成質量不高的現狀。
改變這一現狀,應該通過教師教育、教師繼續教育、教師教研、校本科研等幾方面的途徑,進行教師專業品質的強化。通過專業促進,使教師提高認識知識“是什么”(內涵實質)的能力,提高教師教學的“何以為是”(內涵實質引發)的能力。要提高這兩方面的能力,無疑是需要教師提高實踐理性(在實踐中蘊含本質)的修養水平的。提高實踐理性的修養水平,就要在理性修養方面著力,如,通過研讀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理論,來提高教師對課程論、教學論的認識水平,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等等。由此,提出本文的主要建議:各級各類的教師教育、教師培訓、教師繼續教育、教師教研,都要以注重實踐理性為重,以培養教師理解課程、教學、教材的本質為重。而將經驗的積累,經驗的交流,常規教學行為的訓練,放到作為理論素質提高的基礎條件的位置上。這就是說,教師專業品質的培養,更多地是追求教師內在的意識品質的養成,而不是外在的常規行為訓練的強化。
[注釋]
①[日]佐藤學.課程與教師.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6:109
②[蘇]維果斯基教育論著選.余震球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③傅佩榮.一本書讀懂西方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10.237
④其它參考資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教師能力標準研究》(BFA090020)寧虹教授立項(實驗手冊)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王建宗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大街305號
電話:01011132132
郵箱:12312313@qq.com
和王建宗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北京十四中校長—王建宗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