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3/13
1757次查看
鄧宏發布
近日,“中國夢·教育夢·學校夢”全國高峰論壇高中教育改革與創新分論壇在重慶七中舉行。主辦方稱,選擇七中,源于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鮮明的辦學特色、優質的教育質量、獨特的育人思路等諸多優勢。
尤其是今年,學校高考成績再創新高,重點本科、一般本科、專科上線人數與上線率三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其中重本線359人,上線率達42.59%。龔梓坤、李世超分別獲得沙坪壩區文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績。
優質的教育質量,幫助學子插上追逐人生夢想的翅膀。
正如校長鄧宏所說,“孩子的夢就是學校的夢,在新課改的牽引下,實現共同的‘教育夢’,實現每一個學生的成人成才,我們已經在路上,我們還將遠航。”
追夢
模式創新 找到開啟卓越課堂之門的金鑰匙
“課改就是改課,卓越課堂必須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建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鄧宏于新課改之初就早有斷定。
2010年,在沙坪壩區“先學后導、互助展評”這一基本模式下,重慶七中以著眼未來的教育眼光,以革故鼎新的改革魄力,以構建有效課堂學習模式為突破口,確立了“168問題導學學習模式”。
“‘1’即為學校的‘未來教育’辦學理念。‘6’指探索出6種課型,即問題發現課、問題生成課等。‘8’指該模式8大要素,包括結構預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這一模式,“教學方式由‘先教后學’走向‘先學后導’,老師則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看到小組里其他成員都那么認真,我也要加把勁,不給集體拖后腿!”“新課改后,課堂氣氛更融洽了,一點都不擔心說錯!”大家驚喜地發現,原本懶惰的學生變得積極主動,曾經說話都臉紅的學生也變得自信、大膽……學生樂于自學、善于合作、主動探究的氛圍日益濃厚,課堂散發出生命與活力。
“168問題導學學習模式”的創新運用,不僅帶來了課堂教學的新氣象、新活力,而且使重慶七中的教學質量一直位于沙坪壩區前列。
“有力度才有效度。”鄧宏表示。“步入改革深水區,在深水區作業就需要以‘168問題導學學習模式’為課堂基本模式,實現分層教學,讓課堂教學從有效走到卓越。”
從上學期開始,學校按照一本教材,三種進度的方式,采取“一統五分”的組織原則,率先在高2014級實施走班制分層教學,科目涵蓋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和地理。本學期又在高2015級推廣,“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個別輔導“成為七中教學上的一大新特色。
“分層教學,就是實現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方法選擇、任課老師搭配等最優化,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學校負責人表示,課改是一項需要耐心、靜心、精心的長期性工作,他們還將擔起重責,不斷推進高效課堂縱深發展。
筑夢
課程構建 呈現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的新世界
“金字塔到底是怎么建成?秦始皇留下的懸案有什么蛛絲馬跡?瑪雅文明又有著什么樣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激發學生興趣的話題,其實都可以從金老師的選修課“探尋歷史奧秘”中去尋找答案。
在重慶七中,不僅僅是歷史課,旅游攝影、武術、足球、象棋和音樂欣賞選修課,很受學生青睞,有些選修報名剛開始,名額就被學生們“秒殺”了。
在多數人印象里,選修課是大學生的專屬課堂,然而,在重慶七中,足足開設有60余門選修課,給學生呈現了一個個五彩斑斕的新世界。
“學校發揮育人功能的最主要載體是課程。”鄧宏說,在新課程背景下,學校的課程體系要由單純指向升學向關注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轉變。
經過反復探究,學校基于國家課程、學校特色、學生發展的三項基本原則,高標準地建構起了基礎型課程校本化、拓展型課程多元化(興趣型、提高型、實踐型)、研究型課程自主化的課程體系。
于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選修課、活動課等課程被開發出來并日益完善。尤其是綜合課程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內延伸到校外成為一大亮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選修課程編寫上,學校整合了校內外資源,除了本校的老師外,還聘請了部分外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并編制了學生選課指導手冊,開發出電子選課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自主選擇。
在教師的安排上,學校也是充分結合教師特色,巧妙安排,例如通用技術課程的兩名專職教師都是市區賽課或技能大賽的一等獎獲得者。
重慶七中始終把眼光放遠,永遠把學生的現在與他們的未來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未來發展的可能,在學校看來,“或許正是在今天多種可能中誕生出的一個,而最適合這個學生的,就將是他最美好的未來。”
繪夢
名師培養 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我寧愿身體上累一些,也不愿讓高三的孩子們有一絲閃失。”樊雋老師語氣堅定地說,“一定要陪著他們度過高三這段重要時期。”
說這句話的時候,樊老師5歲的女兒剛因為遭遇車禍住進了西南醫院重癥監護室。然而,既是支部書記,又是班主任,還要帶兩個班英語課的她,想到任務緊迫,只請了兩天假,就忍住傷痛回到教學第一線,每天學校醫院兩邊跑。
讓全體師生感動和欽佩的,不止樊老師,還有坐在輪椅上上課的孫錦老師。今年5月份,因為意外,她右腳腳骨斷裂了,根本無法走路。但當時正處在高三最關鍵時刻,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保守治療,因為她知道班里的孩子離不了她。最后幾十天里,孫老師就是在輪椅上上完了課。
人人能吃苦、講奉獻;勇于開拓創新,不斷追求教育的本真,這是重慶七中老師的真實寫照。然而,在學校看來,教師只有愛心還是不夠的,教師的專業成長是課改走向成功的保障。
學校繼承并發揚“三層四定”校本教研的優良傳統,建立和完善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努力讓教研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
此外,經常開辦有“東川大講壇”,邀請名家名師開壇講學,還分期分批派教師到課改先進地區如山東、江蘇、上海等地考察學習。聘請馮恩洪、韓立福等專家到校進行理論引領,其中,馮恩洪教授正式被聘為學校名譽校長,指導課改深入發展。
具有未來眼光的教師是研究型的教師,是不斷求發展、勇于創新的教師。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學校的教學管理采取了“三級督導管理機制”,在督導的過程中,注重對教師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考察。
而對青年教師培養,學校則著重以“現在之名師”助力“未來之名師”,如由全國優秀語文教師、重慶市名師劉少鸞,重慶市特級教師金世會等為成員組成的“名師工作室”,以“青藍工程”為青年教師搭建平臺。其中,張蕾老師代表沙區獲得了市高中地理教師優質課大賽一等獎。董彬彥老師兩次在市級生物教學研討會上獻課。
經過3年來的課改,學校驚喜地發現,教師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培養周期縮短了;教師得到了發展,做新時期智慧教師的呼聲越來越高。
圓夢
奠基未來 拓展學生多元發展空間
今年七中足球班有5個學生一下子被重點大學錄取,這讓鄧宏很感觸,他認為學校的夢想和學生的夢想是一致的。
“足球班的學生們來學校,為學校拿榮譽拿獎牌固然令人欣喜。但學校最希望看到的還是他們每個人都能考入理想的大學,今后有好的工作,能夠實現自己幸福的人生。”鄧宏深情地說。
不僅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更關注學生未來的生存質量。重慶七中在250多年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勤奮的學習傳統和蓬勃的體育傳統”三大傳統,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未來教育”辦學理念,打造面向未來、多元成才的人。
為此,學校找準傳統育德,把250多年的歷史看做最好的德育校本教材。校園里,周恩來、鄒容、楊滄白、張培爵等人的雕塑都讓學生及老師可時時瞻顧崇仰。并將德育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家庭、走向社會,將“整體育人”育德范圍擴展至更廣層面,培養出一個個具有“健全人格、崇高理想”的“德行人”。
開放智育育未來“現代人”,為學生提供“未來”之課程。學校不僅做好校園網、實現數字化管理等六個方面的數字化環境建設,還加強教師網絡運用能力,培養有未來眼光的教師,進而培養具有“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的“現代人”。
令人稱贊的是,七中獨辟蹊徑地將傳統足球特色作為燃點,積極開展運動會,組建田徑運動隊、籃球隊等,不僅強健了學生體魄,提高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更讓學生在過程中磨礪意志,成為具有“強健體魄、拼搏意志”的“健康人”。
“獨立自信、品行高雅,重慶七中的學生就是不一樣!”七中的學生以其特有的氣質、能力、素養,不僅贏得社會和家長的普遍贊譽,也給自己奠定了一個值得期許的未來。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鄧宏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北街94號
電話:02365305990
郵箱:598878455@qq.com
和鄧宏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重慶市第七中學校長—鄧宏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