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18
1527次查看
崔其升發布
山東省茌平縣杜郎口中學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初中,現有學生1200名,教師70名,20個教學班,教育教學成績連續三年居全縣前列。2004年11月28日聊城市初中教學工作會,2005年11月12日全省農村中學教育教學現場會,2006年2月23日全省教研室主任工作會先后在杜郎口中學召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新華社《內參選編》、《當代教育科研》、《山東教育》、《現代教育導報》等報刊都報導了有關教改內容。到目前,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甘肅、河北、河南、江西、湖南、江蘇11省市以及省內參觀學習人次達5萬人。
1998年前的杜郎口中學,滿目瘡痍,不堪回首,連續十年教育教學綜合評價在全縣初中教育史上倒數,每年升入高中學生不足10人,甚至本校教師子女也紛紛轉入外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難以維持,常規上課就成了問題,教師無心教,學生厭學、逃學乃至輟學,學校成為每年人大代表評議的黃牌單位。1997年4月28日任杜郎口聯合校業務校長的崔其升調任杜郎口中學校長,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學校有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提供了教學改革的環境。
一、更新教學理念
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成為教學道具,被灌輸的知識容器,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聽眾,教師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一味地去填去喂,學生則迎接考試,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無從談起。
面對如此的教學現狀,處在困境中的杜郎口中學,單靠師講生記沒有任何優勢,通過領導班子多次論證,統一思想認識,開設教師業務論壇,走教學改革之路,探索教學規律。
(一)辦學宗旨
快樂學習,幸福成長。變厭學為樂學,變死學為活學,首先是要有正確的學生觀,相信學生、發動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真正讓學生“學著樂、樂著學”,寓學于生活,寓德于學,學習之愉快,成長之幸福,生命之意義,這便是我們辦學的最高追求。
(二)學校任務
1.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2.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
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傳統的教育教學,過多追求應試,忽視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成長,才是學校首要大事,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這個定位是關系到方向性的大事,也是驗證學校成功教育的試金石。
(三)培養目標
把學生培養成為:1.自主自信,自強不息的性格; 2.勇敢有為,探索創新的精神;3.團結合作,服務奉獻的品質。
(四)教學原則
1.民主性
歸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教師創設人人參與情景、場景。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喚起學生的主動性、自尊性、創造性。學生能夠“敢”字當頭,敢想、敢問、敢講、敢疑、敢評、敢寫、敢畫、敢下桌、敢討論。增強自信心,形成獨立的人格。
2.趣味性
“活動是兒童的本能,游戲是孩子的天使”。教師布設舞臺,學生精彩表演,小品、相聲、歌曲、舞蹈、詩歌、快書、繪畫、魔術……直觀教學,實物標本、小制作、小發明、小創作交相輝映,情趣連連。
3.鼓勵性
鼓勵、激勵、喚醒、點評、鼓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探究、嘗試、激發學習欲、表現欲。
⒋實踐性
知識來源于實踐,理論來自于生活。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抽象的知識寓于事例中去領會,課本內容是知識海洋中的一個例子,只有知識與生活接軌,才可能學以致用,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內涵,把握其實質,弄通弄透,將知識化為自己的技能。
⒌探究性
任何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更有挖掘不盡的潛力,要把學習任務放給學生,也就是相信學生,發動學生,利用學生,尊重學生,那么學生探究知識欲望是高漲的,教師制定出一些方法、要求,科學指導,落實學習成果,學生有所求,有所得,有所收,教學適時鼓勵,喚起學習興趣,重視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學生的預習,要在“畫蛋”中體會出只有自己去嘗試,去反復的做,深入的思考,才會有提高,有成功。學生自我的收獲,才是真正的收獲,才是幸福的,快樂的。所以一名教師切不可去給、去灌,要讓學生滾爬跌打,去學、去做、去體會、去感悟、去總結、去收獲。
⒍創造性
學習不是復制,不是記背,不是模仿,而是多觸角,不同的側面去挖掘,去探索。學生是有差異的,性格、程度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學切忌千人一面,課堂是一個挖之不盡的礦藏,創新是一個課改的永恒主題,知識的創新,表達形式的創新,育人的創新,學習成果的創新。創造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的過程,教師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生要深入研究,善于總結,形成特色;學科要結合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要圍繞“課堂要活、內容要密、檢查要實、糾正要準”做好創新。
⒎全員性
每個學生都應受到良好的教育,學有所得,學業品格雙豐收,絕對不能搞精英教育,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一定把每個學生培養成才,使每個心靈都得到安慰,尤其是對學困生,要更加去關愛、幫助,多吃偏飯,做好保底工作。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有知識,有品格,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的教育,才配稱為合格的教育。
⒏合作性
古語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學習中,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是有限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人有各自的優勢與長處,所以求知的過程,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切實做好合作,優勢共享,少走彎路,合作共贏,繼續發揚結對子工程,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教學相長,互相促進。
⒐終身性
教育教學為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奠基。教學不應是階段性的,獨立性的,切塊性的,而是如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良好習慣的養成,人格素質的形成,才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任務,為此,在教學當中,以培養能力,重視學生的學、做、體驗,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合作交流,自主、自覺、自信、自強,真正實現通過我們的教育教學所培養的學生能力,在學生終身發展中而享用不盡的生命動力。
(五)促成課堂轉軌
傳授式變為組織式。
一言堂變為百家鳴。
單一知識型變為知能、知情型。
唯一解答變為多種思路。
整齊劃一變為靈活多變。
精英式變為大眾化。
背記式變為體驗式。
聽、說、談、寫深化為演、唱、畫、作。
接受式變為探究式。
⑩安分守己變為超市自選。
二、教學改革的開展
1、出臺新的課堂評價標準
1999年秋,為解決“學生不愛學、學不懂”的問題,我校對教師上課、備課、業務學習等方面有了新的規定:
上課要求:(1)、課堂氣氛:A、微笑授課;B、學生積極主動、情緒高漲、勇于自我表現。(2)、活動形式:形式多樣、情趣濃厚、寓教于樂;能體現學生動腦、動手、動耳、動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3)、學生活動量:學生活動35分鐘以上(優),30分鐘以上(良),29分鐘以下(一般);(4)、教師基本功:A、板書條理,能把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歸納在黑板上,版面設計美觀科學;B、講普通話。
備課要求:杜絕抄襲教學參考及現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課的措施顯現出來,體現學生為主體,活動的形式多樣,反映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
業務理論學習要求:筆記每周一篇,不準抄襲,要寫上課的心得體會、經驗總結,寫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
為了改變傳統課堂的面貌,為了使教師們掌握教改的內涵,校領導提出了學生課堂表現:“生龍活虎,歡呼雀躍,爭問搶答,喜笑顏開”的課堂評價標準。
2000年8月在各班中懸掛大幅字板對學生要求:舉手積極,聲音宏量。討論熱烈,辨論激烈。爭問搶答,歡呼雀躍。多種角度,創新實踐,笑逐顏開,熱鬧非凡。
2002年9月對課堂的要求:(1)、師生必須使用普通話;(2)、課堂氣氛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說,敢爬黑板,敢下桌討論,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后,緊張活潑,讀、說、議、評、寫貫穿始終;(3)、不集體、集中背答案,做練習題;(4)、拓展、挖掘、拔高,重視能力培養;(5)、學生活動人次多,密度大,人人有份;(6)、課堂效率高,效果好,達標率高。
2004年8月對課堂結構要求是:①、預習交流,確定目標(5分鐘);②、分配任務、立體教學(2分鐘);③、完成任務,合作探究(6分鐘);④、展現拔高,師生互動(18分鐘);⑤、串插鞏固,全面掌握(8分鐘)。⑥、達標測評,檢查驗收(6分鐘)。
2005年3月對教改的提升意見: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心靈撞擊、智慧火花迸濺、學生靈感的生發,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憧憬、盼望、最美好的、最有詩情畫意的東西。
課堂評價標準,是關系到什么樣的課堂是最佳課堂,什么樣的課堂是最差課堂,具有導向作用。也可以說,這是教師教學的風向標,指南針,我們出臺新的評價標準,是在論壇形成共識的前提下,逐漸形成的,得到老師們的認可,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多層面開展課堂推動
①領導班子上觀摩課。
②骨干教師上示范課。
③普通教師上達標課。
④較弱教師上過關課。
⑤整改教師上提高課。
3. “10+35”的時間形式
老師在一節課45分鐘內,盡量減少知識性語言,或者說完全不涉及對教材內容的陳述,活動時間不允許超過10分鐘,其余時間讓學生參與活動。形式上看只是把一節課的時間重新分配了一下,可教學理念有一個質的變化,課堂中學生在明確了自己的學習任務后,在教學活動中必備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熱情,學習動機,學習毅力等學習動力全由學生個人主宰,教師所承擔的任務是對教學的設計、組織,對學生的啟發、引導解疑、監控、調節、配合評價。
4. 多層次對課堂把關
① 校委調度課。對各學科進行不定時抽聽課,以便了解各學科的進展情況。②學科的促進課。每天學科或單聽或集體聽課,促進每個教師的發展。③年級的督促課。對本年級稍弱教師,年級主任請骨干教師一起聽課、加強指導,確保每個教師提升。④班主任的坐班保底課。我校班主任不僅管理本班學生,還對本班的教師進行教學管理,并記入考核中,所以班主任對促進教師的上課技能起一定作用。⑤考評組的考核課。學校考評組負責對教師的考核,每學期至少兩次對每個教師聽課打分記入考核。
5、結對子工程
教師教學思想,業務水平,專業知識,課堂技能是有差異的,轉化的快慢也不可能同步,對一種新生事物的接受是有過程的,甚至是一種痛苦,為盡快使教改全面開花,我們實施了領導與學科;骨干教師與薄弱教師結為幫扶對子,提出了:工作的價值在于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求變,只有變化,才能提高,進步是最大的成績。
6、取消講臺,搬走講桌
教室不設講臺、講桌,從形式上看沒有老師專門說教的場所,可是從內容上,這是質的飛躍,教師是學生中的首席,和學生平等對話,心靈相約,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心理的安全感,創設和諧情境,增進學生和諧學習。教師再也不是真理的壟斷者,是非的仲裁者,更不是一錘定音的“最高指示”。教師樂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同志式的平等對話、討論、爭論,有的還要向學生虛心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讓感情融會感情,讓思想碰撞思想,讓學生體驗到和諧的課堂是一種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和關愛;同時也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7、取消作業,設置預習筆記,雙色糾錯本
作業看似是一種鞏固性訓練,但更多的作用是教師教后的一種補償,是教的一種延續,除有加重學生負擔之嫌外,更多地是知識的矯正,梳理,課上不會,課下補,說白了是一種教師傳授后的消化,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因為作業是統一要求,也沒有針對性。增設預習筆記,讓學生自主探究,把有體會、有價值的內容記錄下來,催發同學的主動性、自覺性,養成主動出擊,獨立思考的習慣,為學會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通過搜集信息,整理重組,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為展示課自我表現做準備。雙色糾錯本,根據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有疑難的,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整理,一般在課堂上完成。疑難的解答,有時是自己進一步探索中發現的,有時是同學在講解辨析中,有時是由對子幫扶完成的,也有時是請教師幫助達成的。
8、主題班會,專題校會
每周例行的班會,一個最主要的內容是同學們交流學習體會,說學習的方法,針對不同學科特點有各自的絕招。談成功的快樂,由被動到主動,由接受到嘗試,由試一試到爭相搶答,由包辦到主體,由自主到自由。談學習體驗的興趣,小品、相聲、唱歌、舞蹈、辯論、課本劇、測量、實驗、實地社會調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課堂無對錯,參與便是最好。
專題校會,校會的重要內容是師生圍繞課堂改革這一主題展開,教師代表,學生典型各抒已見,沒有名次,只有掌聲。人人是主角,個個是專家,課堂是個大熔爐,每個教師,學生都要通過鍛造,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教改洗禮中,喚起自主、自信、自立、自強的主人翁意識,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成功中成熟。
9、建立互訪互學機制
初一新招的學生,開始的兩周,不是盡快進入初一上課狀態,而是要到初二、初三各班中去體驗和感受,看他們是怎樣進行學習的,怎樣參與表達的,怎樣爭先恐后地抓機會的。平時,各班經常性地派代表到其他班級“訪問”學一技之長,優勢共享,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共同成長。教師之間時時交流,互相聽評課,互相糾正,互相提高。
三、 自主創新,形成“三、三、六”模式
“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堂自主學習的三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三模塊:預習、展示、反饋;課堂展示六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一)三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立體式:目標任務三維立體式,任務落實到人、組,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參與體驗;快節奏:單位時間內,緊扣目標任務,周密安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預期效果。
(二)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這三者的關系:預習是知識構建、儲備、搜集信息及情感體驗,初步形成三維目標,是展示課的基礎,沒有預習或預習不充分絕不進行展示,預習具有基礎性。展示是對學生預習的延伸與檢測,處理信息,全員合作學習,提升學習質量,讓同學們得到成功的體驗,具有激勵性。反饋,是對展示過程中的死角進一步解決。保障人人達標,具有保障性。預習: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難點并初步達成目標;展示:展示、交流預習模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反饋:反思和總結,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突出“弱勢群體”,讓他們說、談、演、寫。“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
1、預習:教師備大綱、教材及相關知識延伸、拓展遷移的內容,背景、場景、情感、過程與方法、學生差異、弱勢群體、人本、社會等。學生的預習,教師作必要的指導:明確目標任務、掌握學習的方式方法、所達到的目標要求。學生用雙色筆做預習筆記。既有自主學習,自悟、自結,又有合作交流,學生相互啟發、共同探究、學會學習,真正做學習的主人。通過對文本的挖掘,思想內涵的體驗,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題多解,不同角度、側面觀察分析問題;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觀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寫作、散文、詩詞、細節描寫……;歌曲、相聲、舞蹈、快書、小品、圖畫等,同學們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全員參與,并從不同的角度、側面來觀察、思維。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性格特點、社會經驗、知識水平去體會、感悟,并形成一定的解答方法和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是獨立的個體,甚至對同一個問題有幾種解釋和推測,比如學生由語文課文中的一朵小花,引發出了幾十種觀點及情緒,有喜有憂、有愛有恨、有憐有憎,由一朵花引發出詩歌、舞蹈、散文、小說、歌曲等,開拓了視野,陶冶了情操。打破了統一答案、唯一答案,信息量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增長,學生的奇思妙想應該用無盡無休來表達,杜絕了千人一面。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演、敢答,張揚了個性,解放了學生的潛在能力。因為收集信息是多方位的,師生、生生、組生交流合作,共同分享學習成果,避免了單走獨木橋,少走了一些彎路,節約了時間。
2、展示:此環節是生生、師生、組生、組組互動的過程,主角是學生,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討論、闡述自己的觀念和見解,教師是平等的一員。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把握優、中、差展現的機會,尊重每個學生,鼓勵每個學生,課堂富有彈性,因為開放性的課堂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要根據課堂的表現與互動,靈活地做調整。本過程既是預習成果的展現,又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由預習交流,接著確定目標,然后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一般是以小組為單位,這里的分配任務就是立體式教學的體現,原來一節課是在教師主持下,從頭至尾,我們稱之為一條鞭子教法,全體學生同時考慮相同的問題,就像學生打菜的窗口一樣,一個窗口,一排好長的隊伍,如果多開幾個窗口,不就是提高效率了嗎?小組領到任務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組展現提升,其他組的同學分享了成果,或者在某小組展現時受到啟發,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由一條線變為立體式的網絡。通過各組對不同任務的完成及展現提升,課堂容量加大,原來一節課完成三個問題,現在能完成十幾個,原來一題只有幾種解法的,現在多達十幾種、幾十種。由于立體式教學,不僅課堂容量加大,而且教學進度加快。學生們的理解、掌握、體會,更深、更透、更快。
3、反饋:由學生的認知、體驗、感受予以反思總結,本環節尤其突出“弱勢群體”,讓他們說、談、演、寫,進一步檢查落實情況,能否達到三維目標,不讓一名弱者掉隊,利用好“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戰略,全面、全體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等。較弱學生在某一問題上存在的差異,主動向優等生拜師學藝,可以是同組的,也可以是異組的,結成若干對,優生的輔導,既讓弱生吸取了營養,點燃了他們求知向上之火,或者說讓弱生絕處縫生,迷惘的十字路口辨明了方向,同時優生在原基礎上又得到提高,不自覺的把知識進行梳理、系統并形成能力。課堂是多邊課堂,幾對、十幾對、幾十對全方位,學習是主動的,參與是積極的,獲得也是豐富的。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無論是被幫的,還是幫助的,思維都是非常活躍的,腦、眼、耳、口、手并用,因為主動,所以才能有高效率。
(三)課堂展示六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預習交流、明確目標的環節:通過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分組合作:教師口述將任務平均分配到小組,一般每組完成一項即可;展現提升:各小組根據組內討論情況,對本組的學習任務進行講解、分析;穿插鞏固:各小組結合組別展示情況,對本組未能展現的學習任務進行鞏固練習;達標測評:教師以試卷、紙條的形式檢查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教育創新是我們永不止步的追求
下一篇:深化課堂改革 提高教學質量
崔其升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杜郎口鎮
電話:
郵箱:895623569@qq.com
和崔其升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山東杜郎口中學校長—崔其升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