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畢業已經五年了,回顧已經過去的青蔥歲月,忽然感懷滿心。走出故鄉的第一步,我來到了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漢,進入了華中科技大學學習。喻家山下的朗朗書聲伴我渡過了人生中寶貴的四年,還記得畢業典禮上李培根校長的講話:“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那個你可以一天罵她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這是一種家的感覺,綿長而又醇厚;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一事上大多抓的比較緊,這與學校氛圍有關,在我尚未進校之前就聽過了華科的傳統是“學在華工”,多年來學校一直秉承這種培養模式,作為華科的一員,我體會并且實踐著這種彌漫在校園內的人文積淀。
四年后,我再次踏上了新的旅途,一路北上來到了首都北京。清華大學是一座很多人向往的象牙塔,亦是我兒時的夢想,現在我就在這里,感受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實踐著“行勝于言”的清華精神。我覺得這里并非高不可攀的懸崖峭壁,而是用以超越自我的嶄新平臺。每年清華大學招收的學生大多來自全國各地,客觀的說,名校可能在各方面的起點上要稍高一點,但是其他人并非可望而不可及。這一點,我可以舉兩個例子,就湖南情況而言,長沙四大名校可能是省內向清華輸送人才最多的地方,可是事實上很多地方高中每年亦或多或少有考上清華的學生,老師的教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年九月,作為直博生,我保送來清華大學材料系讀研,而我們班的同學大頭來自幾個專業強校,如土著、中南、北科等,但是也有很多我以前極少聽說的學校的人考入清華的例子,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并不能代表以后的成就,關鍵在于你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古語有云“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每個人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適宜的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態度和心態。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于高中生而言,沉重的課業壓力有時候會讓人不知所措,所以就需要一個正確的態度,學習是為了什么?作為我們大部分普通學生而言,在知識經濟社會所能依靠的就是不斷更新換代的知識。或許你們現在所學的知識并不是最新的,但卻是最基礎的,就像拼音一樣,看似無用的東西,是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的基石,更是學習其他知識的保障。心態則是從一個更貼近生活的角度來談的,也許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時候覺得失落,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覺得沒自己好的同學比自己強的時候等,這個時候尤其需要我們擺正心態,每天給自己規定一定的任務,并按時完成。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讓自己能在任何情況下進入學習狀態,這樣才能保持知識的連續性。或許有人覺得一時的停留是可以的,但是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課程越落越多,反之這又會讓你更不想學習,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我們并非不提倡勞逸結合,但是要注意度,太過放松就會偏離初衷,最后反而會影響學習的積極性。畢竟能在家里享福,誰會想去工作,這是一樣的道理。
回首五年時光,還是有幾點感觸頗深,可以用來與君共勉。
進入大學之后最重要的一點是自覺。無論是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主要依靠自覺沒有人會關心你什么時候做完,什么事情去做,一般就只有一個最后期限,你也可以不交,平時成績較低,僅此而已。因為大學里面的老師都很忙,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如果是研究生的話,還稍好一點,可以跟定期跟老師之間有溝通和交流,但是如果是本科生的話,除了上課的時候能見到老師之外,其他時間基本上處于放羊狀態,而想要畢業是需要修夠一定學分的,我聽說過也親眼見過很多同學因為平時不學習將大量的時間用在上網、游戲等事情上而多門掛科,最后被勸退。在我看來,大學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給了你足夠多的機會,需要你為自己定位,選擇一條合適的道路。其一,社會工作型。每個大學里面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學生組織,如學生會,團委,社團等,你可以選擇向這方面發展,主要鍛煉的是你的社交能力,而且如果做的時間比較長,可能在臨近畢業的時候,包括選調生、村官等一些與學校選擇有關的崗位都會優先考慮,但是要確保一點是不能將成績落下太多,因為做社工的話耽誤的時間很多,因此至少要保證不掛科,而且成績越高越好。我個人而言的話,本科基本上沒有參與社會工作,來到清華讀研之后,開始接觸這個領域。社工確實對個人能力有很好的鍛煉,無論是在接人待物,下發通知還是包括宣傳,策劃,組織在內,都需要你去思考去實踐,這種實際能力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其次一點就是擴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圍,從實際來講,大學同學,研究生同學可能是你今后的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同于中學同學,可能因為后期的發展軌跡不同,而且相互之間的聯系因為天南海北漸漸變少,顯得不那么重要。而從事社會工作能將你的交友范圍從班級,院系向全校拓展,雖然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是好友,但是多一個朋友總是好的。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社會工作固然好處多多,但是也存在不足。當你有一個作業限時完成,但是又需要急趕活動策劃的時候,先做哪一個?這時就需要我們能妥善安排時間。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主要的任務仍然是學習,尤其是研究生,還有科研任務在身,如何將工作與學習的關系處理好一直是一門學問。這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以及你對兩者的權衡來分配。
大學四年看似很長,其實轉瞬即逝,所以需要我們好好把握時間。學習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在課外時間除了社工之外,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一般學校都有很多社團或者培訓班之類的,可以從中選擇一兩個,一來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素質,二來使得自己有一技之長。當年我們班有同學就是加入的武術協會學習雙截棍,這既可以作為一種愛好,必要時也是拿得出手的本事,當時我們院畢業晚會的時候,他就和幾個同學一起在臺上表演雙截棍,贏得了陣陣掌聲。人們時常會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個人素質亦然,在一個比較正式的場合或是一個活動游戲中,大家各自秀出自己的特色,這時我們不能每次都縮在最后面,以免被人看到吧。青春應該是激情飛揚的,要敢于展現自己的實力,很多學校每年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有些是校級平臺,有些則是全國性的,選擇一些這樣的活動參加不但可以開闊眼界、拓展視野,還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有些組隊項目還能充分鍛煉我們的團隊合作意識。這些都是我們今后能夠用到的。所以在確保好好學習的同時,多多走出去也是很好的。
關于出國、讀研與就業。美好的大學時光總是有限的,臨近大四就開始變得多愁善感。我們該何去何從。現在的形式是出身很重要,無論是出國、推研、還是找工作,本科所在的學校都很起到一個較大的作用。相對而言,只有考研給了廣大的學生一個再次平等的機會。進入研究生之后,很少會提到本科的學校,所以這是一條改變命運的途徑之一。
首先來看工作,不同的學校可能在單位來看給的起薪就分階層,當然在單位做久了之后就不在關注學歷的了,但是開始階段用人單位在難以判斷人才素質的時候會直觀的從你的學歷出發,高起點往往更容易成就事業。要選擇合適的就業單位,比如我們本科時有同學簽約三一重工,但是不到幾個月就辭職南下去了深圳,三一重工這個企業不好嗎?不,很好,近期還可以看到日本地震的時候緊急調運的62米長的吊車。但是企業的文化氛圍,工作環境等可能不適合,這樣就必然會導致工作不順,乃至辭職。在看我在清華實驗室的一個碩士,在找工作的一年里,他只投了不到5份簡歷,應該來說,在清華找人的單位很多,進入門檻相對也是較低的,但是他通過多了解情況,有選擇性的投簡歷,就能去到一個自己滿意的地方。這樣工作起來就比較舒服,比較開心。跳槽是正常的流動,但是并非要我們漫無目的的跳槽。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一步一步實現這個計劃,你就是成功的!
出國也是本科畢業的一個途徑,到國外去親身體驗一下外國文化的內涵。本科出國一個是看成績,三年綜合成績GPA,一個是托福和GRE的考試,當然最好能與你想去的那個老師有聯系,讓他認可你,雖然這一點很難做到。出國也主要是與學校有關,一個是外國學校的招生政策,申請的時候要對自己有個清楚的認識,比如我可以去哪些學校?然后分類別,最高沖擊哪所大學,最低保底哪所大學,而且這還跟經濟情況有關,因為出國讀書的大多想申請全獎,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比如今年出國形式就不容樂觀,就我所知的清華07級學生就有很多還沒有收到offer的。值得一提的是要善于抓住機會,比如有你專業的教授來校講座,你可以通過本院系的老師或是毛遂自薦去認識那位先生,如果想去他們實驗室的話,在以后的幾年里,閱讀一下他們組的文獻,保持郵件的聯系,這種就是很好的機會。總的來說出國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論,但是能有機會出國感受一下異國風情對整個人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最后來看一下讀研。現在年年擴招,本科生的含金量已經大大降低了,所以很多人選擇讀研,研究生是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但是也有名校效應存在,比如985院校、211院校有免試推薦研究生的資格,而一般高校沒有,就比如我來說,我通過推免直接進去清華大學讀研究生,而我們系其他同學成績不足,就需要自己考研,甚至其他院校的同學就沒有推免的資格,想上清華只能考研。雖然研究生部分院校也有擴招,但是還是很難滿足廣大考生的需要,于是我們就會聽說有人考了一年又一年。但是相對而言,這已經是最公平的一種方式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復習,如高考一般,然后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
選擇合適的道路發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本科的時候可以多跟高年級的同學溝通,了解現在的就業形勢,出國情況,考研動向,機會有些是可以自己創造的。要善于利用資源。比如去想去美國留學的同學可能會優先考慮以前有人去過的,或者是本校老師比較熟悉的,你會發現在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牛人。但是我想說的是不要一葉障目,要能準確定位,我在華科的時候覺得這個學校沒有想象中的好,清華大學很厲害,但是回家了有很多人會說華科是個好學校;然后我到清華了,當我真的成為園子里的一員的時候,我又會發現其實清華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校,直到前幾天,我聽到一個師姐說,清華里面很多大牛,也許哪天你在食堂吃飯碰到的就是兩院院士,歸國教授。確實,所以要將自己的位置擺正,為自己選定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通過一到兩年的思考得出結論,可能很多高校都會開始職業規劃的課程,到時可以了解一下。總而言之,多嘗試,多了解,不要怕失敗,青春是充滿活力的。
我本人其實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在本科的時候按部就班的學習,從成績來說呢,屬于厚積薄發型的,后期一直保持的不錯,最后以材料系第二的成績推免到清華大學讀研。最初進入華科的時候,我被調劑到了醫學院,但是由于個人興趣,我通過轉系考試進入了材料學院學習,一路走來,也取得過一些成績,比如國家獎學金,校三好學生等。現在回顧已經過去的四年,發現我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和提高的,也開始體會到了當時聽到一些前輩的說過的但是沒有當一回事的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所以沒有太多建樹,但是也沒有將我的主業落下。
最后,我想說一句的是,不要虛度光陰,錯過人生中美好的大學時光。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人生更加充滿激情。真正實現“明天學校以我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