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5位中學生共同完成的 《上海市環衛工人生活狀態報告》在教育圈引起關注。當不少教師對這份報告嘖嘖稱贊之時,我們不禁追問,是什么讓這群校園內的花季少年有如此胸懷天下的社會視角?是什么樣的驅動力讓這群稚氣未脫的中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一份60頁的社會調查報告?
上外附中校長崔德明告訴記者,這份調查報告只是該校近20年學生社會實踐的一個縮影。“我們自始至終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創新意識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中學教育絕不是造就一臺‘考試機器’,而應該為每位學生的成才做好知識和能力上的儲備。”
確立選題關注當下的社會現實
采訪前,五個稚氣未脫、朝氣蓬勃的花季少年言語間略顯羞澀,但一提及那份報告,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據悉,被活動小組負責人、上外附中高一(2)班鄭智鐳譽為“夢幻團隊”的小組成員均是去年由該校本部初中直升高中的學生。2013年5月,當不少初三學子還在為中考挑燈夜戰的時候,早早拿到直升錄取通知函的5位學生并沒有閑著,他們根據學校的要求,正在為完成一份高質量的社會調查報告絞盡腦汁。
在成為小組負責人后,鄭智鐳召集小伙伴們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城市流浪貓狗問題、臨終社會關懷、大氣環境污染等選題都曾進入他們的視野。
說起最后將選題定為上海市環衛工人生活狀態調查的原因,鄭智鐳表示,他的想法源于央視播放的一則關于環衛工人的新聞。看過節目之后,他便上網搜索相關內容。結果,發現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均有這種類似的社會調查報告,唯獨上海這個大都市沒有。“選題要不就做這個”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掠過,在和組內小伙伴溝通之后,大家一致同意選題就是它了。
在撰寫開題報告時,指導老師要求鄭智鐳他們通過查閱資料、制訂計劃為整個調查活動“謀好篇,布好局”。隨即,小組成員帶著“上海清潔工人數多少”、“上海市民對清潔工的認知情況如何”等常識問題“詢問”了百度,但有效信息微乎其微。小組成員薛珺清說:“組內成員決定一同奔赴上海圖書館,查閱相關報道新聞、國內外文獻資料等。”經過數天的忙活,各類資料的收集工作完成,他們也進入了活動的攻堅階段——項目實施。
項目實施打造真實的社會報告
放在記者眼前的一份60頁的 《上海市環衛工人生活狀態報告》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鄭智鐳說:“整個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在問卷調查、走訪調查、親身體驗‘三維一體’的框架下,力爭還原一個真實且較為全面的滬上環衛工人生活狀態,參照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本土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一些解決方案,使報告更具有社會性和參考性。”
談及項目實施的首要環節——調查問卷設計時,小組成員施銘洲介紹,他是學校賽智社的社員,平日作為社團中的“市場總監”,負責市場調研是其最拿手的工作。“制作一份好的市場調查問卷在平日社團活動中早已 ‘熟門熟路’。”施銘洲說。
在本次調查報告問卷設計過程中,施銘洲和小伙伴們分別針對普通市民、沿路店商、環衛工人分類設計了3份問卷,其間的問題不僅有客觀題的勾選,還有主觀題的回答,折射的內容既有環衛工人本身的工作狀態,也有普通市民對于他們的看法,全面、真實而且可信。
問卷設計完成后,組內成員兵分數路來到街頭開展問卷調查。據統計,5位成員一周內累計調查普通市民477人、沿途店商82人、環衛工人37人。“問卷發放調查過程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冒冒失失地上去調查,免不了會遭人‘白眼’”,薛珺清說,“做好溝通解釋,讓被調查人消除誤解,說出真心話,亦能保證調查問卷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我們的溝通能力和說話技巧就是在學校模擬聯合國的社團活動中練出來的”,劉禹澤表示,“‘模聯’活動,需要我們和一群同學做好解釋、溝通、協商工作,久而久之我與生人打交道的能力逐步提高,這也保證了問卷調查實施的成功率。”
收集回來的數據、體驗實踐后的感受、采訪后的案例匯聚到鄭智鐳的手上。
紛繁復雜的數據、各式各樣的案例如何整成一份既有可讀性也有參考性的報告呢?鄭智鐳和他的小伙伴們并沒有亂了陣腳,相反平日社團活動中的一些知識和素養,卻在此時變得彌足珍貴。
“對于論文分析這一塊,我們選擇了用圖表和文字相結合來說明。因為調查出來許多問卷的數據用文字分析可能會比較困難,并且難以令人看懂。因此我們想到了以前在電腦社學到的一些有關簡單圖表的制作方法。先將每個問題數據統計出來,再做成圖表。圖表做好之后,這樣分析起來也就比較方便了。”薛珺清說,“論文寫作需要嚴謹的邏輯,我們幾位都參加過校內數模比賽,其中幾位小伙伴還跟學長搭檔過,在撰寫論文時也自然融入了數學的嚴謹邏輯思維。平日學校數模聯賽的磨煉也讓我們對于調查報告的寫作思路變得更為清晰。”
在課題總結的報告中,組內成員結合統計數據、案例分析、親身經歷就目前的滬上環衛工人生存狀態進行了全面的歸納總結,這其中對于往日人們普遍認為環衛工人難以維系溫飽的問題進行了糾正。此外,他們還結合分析海外環衛工人的生存狀態,就進一步提高本土環衛事業發展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一個是加強再教育和培訓的力度,另一個是加強社區的宣傳力度。
活動反饋收獲實踐中的財富
經過為期近一個月的項目準備、活動實施和論文撰寫后,一個形似大學論文的調查報告外加一個色彩鮮艷、條理清晰、制作精美的PPT是5位同學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
據上外附中教務處副主任吳唯唯老師介紹,該校當時共有24個項目小組參加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報告涉及流浪貓狗生活狀態、學校志愿者工作開展情況調查、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等多個與當下社會熱點話題密切相關的選題。
最終,經過PPT打擂臺、成果展示、專家組評議等多個環節的PK后,上外附中從中評選出一等獎1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6個。《上海市環衛工人生活狀態報告》 以優異的成績奪魁。面對掌聲、鮮花和表揚,鄭智鐳和他的小伙伴們則更加看重此次實踐中所收獲的寶貴財富。
“這次社會實踐是對我們初中三年所學知識的一次全面檢驗,雖然社團活動所學的知識和能力不能立刻轉化為分數,但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其所賦予的力量和幫助。”鄭智鐳很是感慨地說。
施銘洲則告訴我們,“內部協調在活動中也頗為重要。我認為這次實踐對我的最大幫助就是教會了我們團隊合作的能力,如何明確分工,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益。”
在談到學生社會實踐的啟發時,吳唯唯老師認為,“高密度的社團活動非但沒有分散學生課業學習的精力,相反增加了他們的溝通能力、語言能力,以及獨立從事研究的能力。”上外附中的高三畢業生中,每年都有被著名高校錄取的學生。國際視野、研究性學習能力、自我規劃能力都是他們較同齡學子更具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地方。
據了解,目前上外附中每學期開設80多門拓展課程,涉及“外國語言文化”、“科技信息經濟”、“健身藝術賞析”、“綜合文化知識”及“學科拓展競賽”等領域,學習中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實現外語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以增強學生在更高平臺與世界同齡人競爭的能力。
上外附中校長崔德明認為,老師布置的“硬作業”要做好,而諸如到網上或圖書館查資料數據、編輯報紙、寫調研報告等“軟作業”也不可小覷。在上外附中,從預備班起,每門學科都有很多長期作業,允許學生通過調查、實踐,一周或者更長時間才交。這其實是考驗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更是學校為學生未來成功做好知識和能力上的雙重儲備。
中學生社會實踐的積極意義
上外附中教務處副主任 吳唯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不少中學都會選擇在假期中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以“服務祖國發展,服務人類進步”為辦學宗旨、以培養國際型預備英才為辦學目標的上外附中,始終把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來開展。在活動中,學生們選擇貼近社會和生活的課題如環衛工人現狀、學生職業規劃、臨終關懷、地震逃生等內容,然后聆聽講座、自行分工、設計問卷、調查訪問、撰寫論文、交流成果和形成論文。學校最終對入選的論文進行評選和表彰。
通過這項活動近20年的實踐,我們感受到,如果學生社會實踐開展得當,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它能帶領學生走出熟悉的校園,認知社會,幫助中學生形成準確的社會觀;它能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有利于鼓勵學生進行實踐行動,從“學術派”走向“行動派”,在活動中領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真諦。
此外,社會實踐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活動中,沒有了家長、老師的呵護,學生更多經歷是來自陌生人的拒絕與漠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團隊合作和分工,需要學會如何越挫越勇從而完成目標。
應該說,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能力的一個有效渠道,它不僅有助于學生較快適應并融入社會,同時也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