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摩第十一屆全國高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大賽暨現代教育學術年會體會
2013年11月23—25日,應大賽暨年會主辦方邀請,三臺縣教體局嚴剛副局長帶領縣教研室、三臺縣蘆溪中學、三臺中學、三臺一中、三臺外國語學校的教師共20多人,赴長春參加第十一屆全國高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大賽暨現代教育學術年會。
該學術年會由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全國教育技術培訓中心、東北師范大學共同主辦,長春市實驗中學承辦。主辦方安排的時間和活動內容是:23日,報到,拷貝課件;24日,開幕式、優質課大賽(模擬展示課、研討課);25日,觀摩課(同題異構、智慧課堂)、閉幕式。來自26個省市縣的教師參加了比賽或觀摩,場面熱烈。參賽選手準備充分,激情參與,相互學習;專家點評樸實精到,探討為主;觀摩者仔細聆聽,學習體會。
一、對本次參會觀摩的體會。
此行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大致可以用四個關鍵詞總結:信息技術、現代課堂、學科差異、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
聯系當前實際和本次觀摩的情況,對以上幾個關鍵詞,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幾點闡釋。
(一)教育的發展,不能回避新技術,要適應時代的步伐。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給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尤其是信息技術,發展得更是如火如荼。而教育也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跟進。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而技術的進步又促進了新時代文化的快速傳播、更新和豐富。因此,教育的發展絕對不能是自成一統的閉門造車;學生不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封閉式學習。否則,學校的教育將落后于時代,學生也會與社會格格不入。
教育的根本雖然以傳授文化知識和育人成人成才為主,但絕對不拒絕或回避新技術為教育教學合理所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轉變觀念之外,還要學習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這是一個教學手段不斷發展的前進趨勢,教師先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有前瞻性和推廣策略。
本次年會和比賽對教師課堂的優化和高效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響應熱烈。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探索的過程中應避免偏離學科教學的重心和中心。
(二)現代教育課堂,不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展示課,否則即是舍本逐末。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不可濫用,應根據學科教學目標和內容合理運用。觀摩本次競賽的另一個感受就是,很多教師對這次賽事的目的和課型把握得不準確,導致很多科目在同一課型的比賽中表現出不符合競賽要求的課型。(如,模擬課和說課混淆。有的科目同題異構卻講課題目各異),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大一部分教師把這次賽課做成了現代信息技術展示課,把文化課教學課堂當成了多媒體技術展示的舞臺,削弱了課堂本身的內容,目標達成效果不好。
現代教育課堂(除了專門學習和研究信息技術學科的師生),不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展示課,否則即是舍本逐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科學運用。蘆溪中學的多媒體設備已具備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硬件基礎,不能讓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成了我們課堂教學的束縛,一離開電腦就不會上課了。只要記住技術是為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服務,就不會舍本逐末。所以,我們的教師在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的同時,根本是要研究和設計好教學目標,確定好內容,用信息技術來處理傳統教學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三)學生主體性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得到體現,但不同地區學校水平有明顯差距。
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新課改的推進給予了技術上的支持,很多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在這樣的整合中得到優化,課堂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課堂容量得到擴充,課堂氛圍變得更活躍,學生動手能力一定程度的得到加強。尤其是對于信息技術掌握比較熟練的老師,在與本學科課程整合中做得較好,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新課改要求體現得充分。但是對于經濟和教育技術欠發達地區的教師,對此整合僅限于淺層次的圖片視屏來幫助了解背景、知識介紹等。這在語文等文字科目表現突出。對于理科,實驗演示、圖形繪制等,計算機不熟的老師整合的難度相對較大。學生接受知識和教師傳授為主的課型難以改進。
二、信息技術對于教學是一把雙刃劍,趨利避害。
信息技術和課程的整合是一個不斷實踐和總結的過程,同時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合理科學使用于我們的學科教學,一切要以有利于解決教學難題,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為出發點。
本次比賽中,我們看到很多在授課環節中運用的信息技術的小技巧(像點名軟件、提問軟件、學情調查程序、Flash、成績評價設計等),很多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外行瞧熱鬧,內行看門道。對于信息技術專家,看到的是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于學科教學專家,看到的是本學科教學目標的達成方式。他們的評價給了我們有用的借鑒和指導。據東北師大介紹,這個會議和比賽已經進行到了第九屆,這樣的探索性的工作已經進行了第九年。我們在汲取他們研究成果的同時,還應不斷實踐,大膽嘗試和總結,為推進新課改,提高教學質量努力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