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校訓:
學校簡介
江西省重點中學。其前身為石城縣立琴水初級中學。民國17年(1928)秋于琴江書院(今琴江中心小學)左側創辦,首任校長廖鼎新,有教員4名,首次招生1個班,50人。民國19年停辦。民國28年(1939)縣政府在琴水初級中學校址重辦中學,取名石城縣立初級中學。校長仍由廖鼎新擔任,教職員工11人,下設教務、訓育、事務三處,當年招生2個班,計88人。時因規模小,設備簡陋,不能滿足石城學子之需,縣長劉益錚及縣人陳襄平(江西鎢砂局局長)、賴巨川(原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軍需處長)與石城名流黃有志、廖鼎新、何逢春、陳郁芬等64人,向全縣發起為中學募捐建設校舍的倡議,得到眾多響應,陳襄平獨捐銀洋2萬塊,陳郁芬、黃有志、廖鼎新、何逢春各捐銀洋500塊。當年組成建筑委員會,并擇城北太極觀(今石城中學校址),建造新校舍。至民國32年(1943),二層十間教學樓、一幢禮堂竣工。翌年,學校遷入新址。石城簡易師范也附入。民國35年(1946)重組校舍建筑委員會,縣長沈遇春任主任委員,校長何逢春親自主持建筑工作。經多方籌資,新建師生宿舍28間、圖書室、廚房、浴室各一套。
1949年10月3日縣人民政府派員接管該校。與峭山中學合并,改名為石城縣立聯合初級中學,縣長羅林兼任校長,下設教導、總務兩處,招收新生40名,共有學生164人,教職工11人,當年畢業學生36人。
1952年縣長唐榮彰兼任校長,翌年新建教室一幢(教室10間),計1408平方米,同年8月遵省規定更名為“江西省石城縣立初級中學”。1958年秋增設高中部,首開高中一年級兩個班,成為完全中學,易名江西省石城中學。“大躍進”年代(1958~1959),曾以體力勞動代替教學,教學蒙受重大損失。1961年7月,首屆高中生畢業,參加當年高考,有19人被高等學校錄取。1962年7月,石城初師并入。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癱瘓,翌年,軍宣隊、工宣隊進駐學校。1968年10月,下放城關公社,學校遷至城關公社杉柏大隊下畬校辦農場,并改名“石城五七中學”,實行半耕半讀。1969年8月收回縣管。1970年將學制“三·三制制”改為“二·二制”(高中、初中均只修業兩年)。1971年遷回原址,恢復校名。“十年動亂”學校遭浩劫,損失不可估量。1977年,學校恢復正常教學秩序,被列為江西省重點中學之一。全校有教學班21人,學生1117人。教職員工70人,當年全國恢復高考,有19人考取高等院校。年終被評為贛州地區紅旗學校。成為全縣最大規模的中學。
1986年下學期,教職工111人。初中9個班,學生633人,高中18個班,學生1004人。全校共計學生1637人。校園占地面積25887.1 ㎡,校舍建筑面積8031.56 ㎡。(其中磚木結構6177.56 ㎡,磚混結構1569 ㎡),教師辦公室20個。教室30個,學生宿舍24個,實驗室2個,圖書館1個。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僅有6臺投影儀,1臺電影機,6臺收錄機。生活設施齊全。
1993年8月,香港人士沈炳麟先生捐資21.76萬元,建起慶同樓(2071㎡)。
2000年下學期,有教職工179人,初中18個班,學生1059人,高中29個班,學生1682人,全校學生2780人。校園占地面積34637.1 ㎡,校舍建筑面積15761.08㎡,(其中磚木結構4320.1 ㎡,磚混結構11155.85)㎡,教師辦公室32個,教室50個,學生宿舍32個,學生實驗室6個,建筑面積達1000余㎡的圖書館。藏書71000冊,配備圖書管理員4名。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初具規模:有語音室2個,電腦室2個,有服務器4個,有電腦215臺,彩電8臺,錄像機2臺,放像機6臺投影儀25臺,電影機1臺,投影機1臺,收錄機43臺,總價值達110.11萬元。1986~2000年,合計培養初中畢業生3014人,高中畢業生4846人,錄取小中專110人,大專以上有1784人,中專4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