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二中始建于1958年,經歷初中—初師—小學—中學的發展歷程,積淀了厚重文化。 1978年正式命名為貴州省甕安第二中學,同年設立高中部。2000年6月,經黔南州政府批準成為黔南州首批獨立的四所大型高級中學之一。學校歷經30余年的發展,現已擁有教學班72個,學生4600余人,教職員工236人。學校領導機構日趨完善,其中校長1人,副校長3人,設有行政辦公室、政教處、教務處、總務處、教科處和信息管理中心等機構。
一、自強不息的二中精神
建校以來,甕安二中始終秉承著“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在占地面積不足和生源不佳的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學校上下團結一心,實干苦干,形成了“比、學、敢、幫”的良好氛圍,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高考屢創佳績,在多項教學評比中一直名列黔南州前茅。建校30余年來,我校已有9人考入清華北大。近幾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行實踐,我校老師進一步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大膽創新,眾志成城,在“新課改”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平均每年有100余人考入重點大學,500余人考入二本以上大學。由于成績優異,我校接連被評為貴州省“高中辦學優秀學?!?、貴州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多次榮獲黔南州高中“教學質量一等獎”、“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獎”等。2010年,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先生親自題寫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我校師生,甕安二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得到進一步彰顯和發揚。
二、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
學校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追求卓越”為辦學理念,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為教師的幸福添彩,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辦學目標,確立了“‘德治’與‘法治’并舉,科學治校;‘五育’并進,德育為先;教學與科研并重,教學為中心,樹質量強校,走可持續發展路”的辦學原則。堅持走“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教師的職業幸福和專業再發展為‘本’,‘根’‘本’互促,‘根’‘本’共進”的辦學戰略。近年來,學校在“立德樹人”辦學理念的指導下,逐步形成了經典國學教育、感恩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文化教育、體藝教育、勞動教育、科技教育八大教育體系,著力在文化、體育、美術、書法、音樂、競技六大方向培養健全優秀的中學生。
三、團結進取的教師隊伍
甕安二中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現有教職工236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58人,研究生5人,中級教師57人。教師隊伍整體學歷層次高,政治素養好,業務素質硬,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為了促進教師隊伍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學校非常重視教學教研工作,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積極申報各級教研課題,鼓勵教師撰寫發表教學教研論文。根據教學工作需要,設立了11個教研組,并制定了《教研組長職責》和切實可行的教研活動方案,實行“推門聽課”制和“集體備課”制。學校注重加強教學常規的精細化管理,強化“向40分鐘”要質量的課堂意識,注重教師自身知識水平的再建構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培養新教師方面,學校建立了“老帶新”制度,通過“傳、幫、帶”活動使新教師得到快速成長。這種體制的健全和施行,逐步使甕安二中形成一支團結進取的教師隊伍。
四、獨具特色的課改實踐
隨著對“新課改”理念的不斷學習和實踐,課改在甕安二中已經
深入師生、滲入課堂。短短三年時間,甕安二中已經搭建起一個良性循環的課改平臺,學校立足于全體學生,堅持以生為本,深化課程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革,注重勤學活用、知行合一、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的學習和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高知識的吸收率、轉化率和產出率,逐步構建起了具有二中特色的高效課堂。三年以來,課堂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主體、老師主導的教學地位已經明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已成型,學生自主動手、動腦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一片光明的二中未來
長期以來,甕安二中都在艱苦的教學條件下辦學,學校硬件設施薄弱,盡管甕安二中取得了輝煌的教學成績,但在新形勢下,發展面臨嚴重挑戰。為了解決甕安二中發展瓶頸,縣委政府決定在縣城南部規劃300畝用地,投入2.5億元,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為目標,按照省級二類示范性高中的要求新建甕安二中,建成后可容納學生人數為5000人。甕安二中新校區建成后將實現“校舍校園精品化、儀器設備精品化、課堂教學精品化、教研教改精品化、立體激勵精品化、教育質量精品化”的精品化戰略構想。展望未來,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相信甕安二中的全體師生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的引領下,在新校區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的激勵下,成績一定更加輝煌,前途一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