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語文組謝作進老師舉行了一場以“君子是怎樣煉成的為主題”的人文講座,整場講座高屋建瓴,視野開闊,宏瞻深廣,議論汪洋恣肆,說理深入淺出,詞鋒犀利精到,或褒或諷,亦嗔亦喜。謝老師的眼界學識,人文素養,謙謙風度,君子風范展現得淋漓盡致。
講座伊始,謝老師以國際關系為切入點,闡釋國學、儒學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重點從志存高遠,修齊治平;為仁行義,立己達人;敬而無失,恭而有禮;秉持中庸,追求和諧四個方面闡明了儒家基本思想和君子的人格特質。其中的真知灼見使在場師生如醍醐灌頂,受益頗多。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秉持公心,不徇私護短,要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堅持自我,不必茍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整場講座將大量鮮活事例熔鑄其中,深入淺出,內蘊豐富而又意興盎然。馮諼焚券買義、孫叔敖出游殺兩頭蛇而埋之,范仲淹風水寶地建學堂等事例從立身、養德詮釋君子追求的和諧之道。晉商以義制利;徐才厚、谷俊山、復旦投毒事件、保研碩士生因就業受挫自縊和齊人攫金等事例則從反面論說缺乏君子之風的惡果。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山高水長,君子之風,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