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校訓:
學校新聞
學校需要一種精神文化去支撐,這種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推動著學校發展。對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名校,我們更要挖掘其文化內涵,深度結合時代實際,不斷提升,不斷豐富,用心承傳,勇于創新,實現新的超越。
一、陳家驥校長以高尚風范和二十九年的教育實踐,為我們高高樹起了開僑中學精神豐碑。
陳家驥是一位受高等教育、受五四文化影響的高級知識分子,是一位愛國民主人士,其育人理論的核心是愛國、勵志。他的思想觀、教育觀與其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
開僑建校是1933年,日寇正把東三省吞下而想全面侵華,中華民族處于生死攸關的時刻。“多難興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身在廣州的陳家驥選擇到開僑辦學,懷著國運必轉,民族必興的愛國之情,發出了“以開平一隅之地,開僑一旅孤軍,轉移國運”的有力之聲。
-------“勵茲青年,蔚為偉器”,“三學”、“三要”是陳家驥校長提出的精辟的培養目標。
他深刻體會到,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民族得以復興,要靠辦好教育,要培養一代代救國救民的青年。這是辦校根本問題,所以他提出了育人的目標“蔚為偉器”。“偉器”就是棟梁之材,怎樣才能成為“偉器”?學校是立德樹人地方,就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培育,通過“磨練”成才,這就是“勵茲青年,蔚為偉器”的內涵了。
什么是棟梁之材?他指出學校是“培植好人和有才能的人的處所”,他認為只有“好人”與“有才能”兩者結合的人對社會才有用,貢獻才大。他特別強調“以德為先”,不然,品德不好,“本事”越大則危害社會越大,所以他提出“三要”邏輯順序是:首先是作為人的物質存在以身體“強雄”為基礎,然后就是人格要“高崇”,最后才是科學要“淹通”。
當然,陳家驥校長的育人不只局限于“好人”這個層面,他認為人要有偉大的襟胸,要為追求一個人人平等、天下太平、安居樂業的理想大同世界而努力,這才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故有“三學”(學做人,學建國,學進世界于大同)的說法。陳家驥本身是一位接受五四先進文化的年青學者,也是儒家思想承傳者,他的“三學”思想與中國傳統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十分吻合的,所以他的“三要”、“三學”教育觀是中西文化、新文化與傳統文化和諧結合的體現。
陳家驥育人理論頗為全面,邏輯性強,環環相扣,具先進性,現在看來仍不過時。
在理論指導下,如何治校?他以二十九年時間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有許多“經典”值得我們回顧學習。
——“民主管理是辦好學校唯一的基本條件”
陳家驥校長深知民主管理是辦好學校的法寶。首先他是一個虛懷若谷的謙和之人,作風十分民主。他熱愛老師,對老師親和關心有加,視老師如自己的親人,老師也就把他當作自己人,敢于提出意見,所以正氣得到發揚;他心懷寬廣,尊重老師,相信老師,從善如流,哪怕是反對意見也樂意聽取,校園形成一個寬松、包容的文化氛圍,這為民主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同時,舉凡學校計劃、人事、支出等重大事項都讓老師參與討論、表達意見,讓他們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形成了人人當家作主、公平公正、政通人和、人心舒暢的和諧校園。尤其是開僑辦校之初屬私立,開支由校董會授權,但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有權開支財務,他把這權力交給全體教職員工,學校的收入和支出由教職員工大會決定一個支配法案,由校長照案執行,開創了僑鄉辦學一派新風,即使是解放后陳校長都實施民主管理制度,取得良好效果。
——校風建設達“無為而治佳境”
陳家驥校長懷著服務農村,為提高農村文化的信念由大城市到開平辦校,他是以開僑為平臺來實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志愿。因此,他辦學理念先進,做法與一般學校是不同的。他主張學生要自主發展。他以“自尊、自覺、自動(三自)”的精神為原則,“積極培養良好德性和啟發學生自動爭取充實自己一切知識能力的雄心”。在管理上陳校長以自治為核心,以“紀律、秩序、潔凈、整齊”(四大支柱)為精神文明標準;以“敬長、親友、勤奮、慎獨”為品德修養標準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教育。
陳校長大膽嘗試啟發自主教育,但他也沒有忘記“小心栽培”的作用,他對校園每一角落、學生每一個動作都留意觀察,并且他也以身作則,行為舉止極為標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慎獨”一詞對開僑老一輩校友來講是非常深刻的,“慎獨”意思是在無旁人監督時,憑自己自覺按道德要求,按原則做事,簡單地說,就是在沒人監管下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從教育角度看,“慎獨”提法極其精妙。后來,李開良校長也特別贊賞及倡導,認為這是我國儒家風范的重中之重,一直到現在,也是評價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關鍵性環節。
理論先行,親自實踐,大處著眼,細處著手,校風建設卓有成效。他是一位忠厚樸實之人,從不夸夸其談,他在總結校風時自豪地寫:“我在一班青年教師同心協力之下,把這種理想的管教方法實施起來,我們收到異常美滿的效果,我們可以說開僑已到了無為而治的佳境”,難怪開僑學生入學后大家進步很快,很多華僑弟子進開僑后就改變了一些陋習。實施這樣的管理方法立竿見影,1936、1937兩年開僑參加省統一考試成績是突出的,可與大城市學校相比,被省教育廳評為模范學校。
——“師道立,則美人多”,“一代好媳婦,三代好兒孫”道出了教師的強大影響力。
關于教師的重要性,許多人都有評論及看法,而陳家驥是以開平人人都知曉的俗語深刻而明確道出了教師產生的影響力。他認為教師是關系到“國本”,關系到百年樹人的問題。在這思想指導下,他親自挑選教師,高薪聘請教師,團結教師,信任教師,依靠教師。他作為校長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師,他自己以身作則上好課,要求教師也要處處為學生示范,認為身教重于言傳,他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認真懇摯,不遺一善”作為教師的座右銘,要求老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要嚴愛有加。
陳家驥校長明確了教師在學校的地位,處理好與老師之間關系,教師又正確處理好師生之間關系,教師們緊密地團結在校長周圍,全心全意教學,想為學校學生所想,學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也因而形成了很好的傳統,尊師重教,愛生奉獻的精神代代相傳。
——“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在教學中得到體現。
開僑辦學初生源并不十分優異,多為華僑子弟,也有工農子弟,年齡也參差不齊,特別是解放初期,學生總是考不上公立才到私立開僑來,生源更不好,有很多老師為此也犯愁。陳校長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看我們怎樣教他。他對育人之道有深刻認識:人,有共性,但千人千面,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個性,他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知道人有各自的優點和專長,他對開僑學生一視同仁,不輕視,不歧視,在他眼里“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差異”成為開發資源的“原點”,用來挖掘學生優秀之處,并把這“原點”放大,加以教育培養,讓學生的專長或潛能得以發揮。
對每一位學生作具體分析,因人而異針對性輔導,因材施教,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這是陳校長對育人之道的深刻認識。陳校長的最大目標就是讓學生在校打好基礎,讓學生無論繼續深造或走出社會都能各盡所長,這樣也十分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時他能提出發展學生個性,學校要營造個性化教育環境的理念是十分難得的的。現在開僑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業都有才俊,這是開僑因材施教的結下的碩果。
——“勞動創造世界,勞動神圣”的勞動教育觀體現對教育認識的全面性。
人是靠勞動創造生活,創造世界。人在勞動中鍛煉自己身體,磨練自己意志,學會自食其力的本領。陳校長以人的本性和進化來看待勞動教育。另外,他也有針對性地對開僑學生進行教育,當時開僑華僑子弟多,開平人所講的“金山少”,多以奢侈浪費好逸惡勞為特征,所以陳校長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并把勞動內容、時間落實在教學計劃中,從多方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如參加內務清潔美化環境等勞動來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如又通過木工、動植物園、小農場科學實驗性等勞作以學會自食其力的本領。在教學計劃中,還又到學校附近農業社實行“掛鉤”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到農業社勞動(按現在說法是學生實踐基地)。他強調品德修養,又注重科學知識,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最終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我們的校舍不是用鋼筋水泥建筑的,而是用華僑的血汗澆鑄成的”。對華僑寄于無限感激深情來辦學治校。
陳家驥校長本是肇慶人,于省城教書,得到校董會賞識,高薪聘為開僑校長,他對校董有“知遇之情”,廣大華僑本著愛國愛鄉之情捐款建校,而陳家驥本著育人報國的理想辦學,他與廣大華僑心心相印,牢記廣大華僑的重托;他清楚任何事物離不開“根”,開僑是開平廣大華僑捐款用心血凝聚而成的,華僑是這所學校的根,也只有依靠廣大華僑的力量才能把學校辦好,所以他親力親為,積極與華僑聯系,與校董會同心同德共謀開僑發展。如學校曾遭日寇轟炸,辦學經費來源中斷,陳校長與校董一起四處奔波籌款;又如解放后,有些校董想利用校產在香港另辦開僑中學,陳校長態度鮮明地站在愛國校董一邊極力反對,經過政府干預并與愛國校董合力,終于把校產保留下來,在港辦校主張不能得逞。
陳校長辦學有方,成績斐然,得到廣大華僑大力支持。
陳校長沒有留下很多關于治校的史料,這也是歷史造成的原因吧!但我們從校友大量的回憶中可以看到他對開僑的杰出貢獻,他用二十九年的教育實踐,與開僑師生一起共同創造了豐富的開僑文化,值得后人思考、借鑒和發揚。
二、創示范、促均衡優質發展的近20年,開僑人秉承傳統,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跨越發展。
開僑辦學歷程幾經曲折,開僑人經歷過喜悅,也承受過辛酸,但開僑人辦學精神薪火相傳,始終在陳家驥創校精神鼓舞下探索踐行,自強不息,與時俱進。自改革開放以來,開僑中學迎來一個新發展時期。首先政府重視,把開僑定為重點中學,提高了學校的地位;其次,在以利國偉先生為代表的華僑港澳同胞、董事會、校友會的關懷支持下,校園建設發生了很大改變,學校走上現代化辦學之路,辦學成績不斷提高。
特別在創全國示范,促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的近20年,開僑人以自信必勝的信念,勵精圖治,奮勇拼搏,力爭上游,在教育浪潮里,縱有千帆競渡,但開僑始終立于潮頭,越過一個又一個高峰,在僑鄉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開僑能逆境取勝,跨越發展,關鍵在于堅持開僑辦學精神,在于不斷創新,使歷史與今天和諧相融,得到不斷的突破!
——“勤學報國,愛生奉獻”是創校精神在新時代要求下很好的詮釋。
在民族處于危亡之際,如何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民族何以得到復興,教育救國成為有志之士的“天降大任”。廣大華僑及陳家驥校長創校辦校的宗旨是要辦好一所僑校,培養一批批華僑子弟成為國家棟梁之材,“轉移國運”,“讀書報國”成為開僑中學教與學的任務。在陳校長大力倡導下,創校之時就點起愛國報國的火種,薪火相傳,光榮傳統代代承傳。歷屆師生牢固樹立赤心報國的思想,正因為這樣,無論在抗日救亡、解放戰爭還是社會主義過渡、改革開放時期,在祖國各地都有開僑學子矯健的身影和響亮的聲音。
改革開放以來,祖國正奔向小康社會,邁向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進程,要實現這偉大目標,培養各類優秀人才更為重要。開僑中學在不斷總結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繼承發揚了陳校長愛國愛校的育人思想,在新時期發出了“勤學報國,愛生奉獻”的號召。
“勤學報國”——勤奮學習,就是將來成才報效祖國。“勤學”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沒有艱苦磨練、勤奮好學的精神難成大器,做不成大事。一般學生認為,讀書上大學不是自己個人的事嗎?這樣的思想境界就不高了,目光短淺,意志就薄弱,遇到困難就沒有更大的毅力和勇氣去克服。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學習,抱負就遠大,胸懷就寬廣,意志就堅強,在學習的道路上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一往無前,最終走向成功!
磨練才成偉器,勤學才能成才,成才目的是要報效祖國。在這個教育思想指導下,開僑中學構建了以“勤學報國”為主線,理想前途教育、行為養成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的“一主三育”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使愛國主義教育在開僑校園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扎根在每位學生的思想上。志存高遠,開僑學生自入學就有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奮戰高一,拼搏高二,沖刺高三”,成了開僑學生奔向理想的實際行動。學校堅持德育為首,教學成績不斷攀升,這離不開“一主三育”的德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每當校慶時候,一批批校友回母校參加慶典的場面令人感動,他們流露出對母校、對老師無限感激之情,由此可見,師生情深!自陳家驥開始就大力倡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道理,只有愛生如子,才能達到教化學生和傳播知識的目的,愛生是開僑教師一直以來的傳統。愛生和得到學生的愛戴,又進一步提升了開僑教師的育人水平。德高業精的教師隊伍是立校之本,是學校發展和成功的關鍵。現代開僑人不忘傳統,在校園里旗幟鮮明地豎起“愛生奉獻”的大旗,大力培植愛崗敬業,嚴謹治教,求真務實和勇于爭先,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老師們以高尚的道德修養來武裝自己,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來感化學生。同時,作為教師能得到學生的愛戴,打鐵更需自身硬,能在重點中學的講臺站穩腳靠的是實力。多年來每位教師加強學習成為自覺行為,知識廣博、專業精湛、教法靈活、技能現代成為每位教師追求的目標。在學校明確指向下,一批批名師從開僑講臺上成長起來,支撐起整個學校,使學校的質量跨越發展。
開僑中學樹起“勤學報國”、“愛生奉獻”這兩面旗幟實在是開僑現代教育的精神指向,旗幟鮮明,指向正確,定走向成功,開僑中學二十年來取得的成績足以佐證。
——“質量至上,和諧發展”既是“三要”、“三學”的教學教育思想的發展,也是現代教育思想認識的先知先覺。
開僑自改為市重點中學以來,有十多年時間教學質量并不十分優異,常常處于被動狀態。經過反思,開僑人上下深刻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質量不高就被動的必然性。開僑人有著不甘落后,敢于拼搏,敢于超越的精神,提高質量成為內在的強烈要求,上下同心凝聚了“質量是生命線”的共識,“質量至上”成為教學的指向,大家憋著一股勁,奮力追趕,硬是把質量搞上去,一年上一個臺階。
千人共擠獨木橋,在如此激烈的高考制度下,一些人在拼命單純追求升學率的時候,忘記了教育之本,而且越走越偏。但開僑人并不蠻干,“追求辦學高質量,育人高素質,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早已寫在學校的工作計劃之中。“和諧”一詞當時并不象現在這樣熟悉普遍,這是開僑人高明之處,是及早而深刻認識到,提高教學質量不是單純抓教學知識傳授問題,而是學校綜合實力、師生綜合素質、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問題,只有學生、教師、整個學校方方面面協調和諧發展,學生才能和諧健康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才會全面提高;全面素質提高了,教學成績就自然提高。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開僑人埋頭苦干,探索出一條扎實打好基礎、注重培養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教改路子,開僑的教學質量得到穩步提高。
——發揚傳統,依靠校董會,緊密聯系華僑和校友,齊心協力辦好學校,成為僑資辦學一大特色。
開僑的根是華僑,從陳家驥開始到歷任校長都緊緊依靠校董會,聯系華僑和校友,與他們結下深厚的情誼。改革開放后,在政府的主導下,重組校董會,董事成員由愛國愛鄉的僑胞和港澳知名人士組成,德高望重的利國偉先生擔任首席董事長,并先后捐資近千萬,支持開僑現代化辦學建設,使開僑中學迎來快速的發展。開僑與董事會兩地相隔,但在政府辦學的前提下,如何爭取更多的支持,校長主動聯系、真情相交是關鍵。現代開僑人承秉傳統,積極與董事會、廣大華僑校友聯系,把加強與董事會聯系作為學校重點工作之一。經過細致工作,取得了他們的支持,比如真正讓董事會支持學校正常化、常規化,是從1995年開始;張國璇、吳志崗、何健邦三位董事長全力支持開僑發展。尤其何健邦先生為創建國家示范性高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的身影經常在校園中出現,他不辭辛勞,經常來往于開僑、香港兩地之間。還有張文瀾、關汪洲副董事長,司徒國鎏常務董事等親力親為,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支持開僑,董事會成為開僑中學強而有力的后盾。就教師福利津貼和獎教獎學,近20年來共撥款1200多萬;還有增添設備設施,如購回土地、添置全校課室多媒體設備、圖書館電腦化、塑料運動場、改善大禮堂設施、教師宿舍、學生飯堂等共2000多萬!同時廣大華僑和校友也掀起新一輪的捐資熱潮,謝伯棠、吳漢良、方君學、周潤賞、譚錦濠、吳榮治、譚炳立、張仲文、梁建誠等一批僑胞,以及周鹿鳴、陳廣廷、吳綺玉、吳素花、關光宗、梁志旺、吳文舟……等校友鼎力捐資。開僑中學在創現代化教學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能有這樣的進步,與歷任校長,特別是在近二十年間開僑校長繼承傳統,密切聯系華僑港澳同胞分不開的。
三、開僑人精神是開僑人80年奮斗的結晶,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是我們走向勝利的法寶開僑經過80年的歷練,經過一代代開僑人的努力追求,我們的校園里沉積了一種非常明顯、非常寶貴的精神文化。
從創辦開僑中學的發起人吳在民先生和老一代的開平華僑開始,到改革開放初期以利國偉先生為代表的華僑港澳有胞,到現在方君學、周潤賞、吳榮治等一大批華僑港澳同胞熱心人士,他們深明大義,捐款辦學,興學育才,造福家鄉后人,他們愛國愛鄉的精神根植在開僑的土壤上。從首任董事長謝杰卿開始,到開僑復辦后以利國偉、張國璇、吳志崗、何健邦董事長為代表的董事會成員,他們熱心開僑事業,義務供職,分毫不取,大公無私,盡心盡力維護校產,發展校產,用好校產,他們博愛為懷,一身正氣,光明磊落,無私無畏,他們的精神滋潤了開僑的土壤。
從陳家驥校長“以開平一隅之地,開僑一旅孤軍,轉移國運”,“勵茲青年,蔚為偉器”,到現在“勤學報國”,“和諧發展”一屆屆的開僑掌舵人,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對真理、科學、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懷著對家鄉,對開僑,對師生的真愛而竭盡全力,他們是開僑優秀精神文化的引領者。
從甘其興、華漢光、鄧水華等熱血青年離鄉別井,遠離大城市而投身開僑到新一代的開僑教師團隊,他們肩負著育人大任。他們愛生如子,愛生奉獻,嚴謹治教,默默耕耘,德藝雙馨,優良教風代代相傳,共鑄了開僑師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