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引導學生走入社會,拓寬知識面。合肥三中根據《關于開展合肥市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指導意見(試行)》的要求,于4月25,26日組織高一年級四百多人的江蘇天目湖之旅。
一、群策群力,制訂研學線路
學校領導班子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謀劃了研學線路。在研學線路的選擇上,我們力求貼近學生,能夠真正地讓學生做到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所以我們選擇了慈孝文化、狀元文化為代表的天目湖景區,作為本次研學旅行的目的地。
二、細致入微,研學準備工作
對于研學的準備工作,我們力求做到細致入微。學校團委制作了研修手冊,下發到每位老師和學生手中。手冊中,對于學生外出的安全管理,突發事故的應急方法,學生旅行的注意事項都做出了詳細的說明。為了確保學生旅途中的安全,我們甄選了有資質的旅行社。同時要求旅行社給我們提供了所有車輛的車輛信息、車檢證明、保險證明、駕駛人駕駛證等信息,嚴把安全關。
三、齊心合力,各學科相互協調,將研學旅行與推進課程改革緊密結合。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活動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和夏令營,它是每位高一學生需修的一門課程,是綜合實踐課程的形式之一。它在強調學生集體活動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更注重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個人能力的提高和綜合實踐的收獲。同時研學旅行也是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創新舉措,也是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方式,是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為此學校就這兩個方面做了十分充足的準備工作,精心選取了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和現實教育意義的旅游景點,并對這二天的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了相應的任務,確保廣大同學們不虛此“行”。我校在組織學生研學旅行前,由團委對研學的景點進行了梳理。給每位參加研學游的同學介紹了研學旅行的“知識普及篇”—系統的介紹旅行目的地的人文、歷史、政治、經濟;相關學科教研組,合全組之力,編撰了本學科在這次研學旅行中的校本課程,布置符合學生特點的校本作業。比如,我們歷史組老師針對慈孝文化就給出了這樣的思考,“”百善孝為先”,孝是所有道德品質的起源,不孝不能盡責,不能盡力,不能盡忠。在天目湖的百孝園內展示出的百孝書,以卷軸的形式介紹了孝的真諦;一幅巨大的竹簡,圖上共有不同字體的“孝”字111個,這便是百孝圖;另有以仿唐代風格建筑——慈母堂,真實復原了詩人孟郊《游子吟》故事的場景,通過復刻朱自清的《背影》中插畫,搭配上滿墻的家書,呈現濃濃的鄉情和對親人的思念。在不知不覺中,讓同學們真切體會中國濃厚的傳統慈孝文化。在當今社會,對于傳統文化,對于傳統的忠孝節義,我們應該報以怎樣的態度,每個人肯定有每個人的想法,請你談談自己的觀點”;對于狀元文化,我們的政治組給出了這樣的思考,“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一共產生了700多名的狀元,但在這漫長的科舉年代里,只有一些著名的狀元為人們所熟知,如唐代的賀知章、王維、顏真卿,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張謇等等,其他的則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對于這種現象你有什么思考?”地理組、政治組分別從學科特點出發,開發符合本學科特點的研修材料及研修作業。學校還安排了攝影作品組、美術繪畫組,甚至還有現在非常新潮的微博組。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任務上路,都能參與其中。同時積極籌劃后研學游時代,讓這次研學之旅成為學生求學旅途最難忘的片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