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校訓:
學校新聞
2014年4月27日下午,我校邀請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文明風》雜志副主編、安徽省演講學會會長崔躍松教授來校作報告。 崔躍松作報告“不看一個字、不喝一口水、不拖一分鐘”的三個“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幽默風趣的語言、超人的記憶力、慷慨激昂的語調、深刻明晰的說理和生動鮮活的事例,讓人欽佩。
崔躍松教授從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的三燥(浮躁、急噪、暴躁),談到價值觀問題(是自己幸福還是比別人幸福?);從近年來的一系列自殺事件,談到現今社會上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三、四十歲的人不找對象,十幾歲的娃娃忙早戀。工資二、三十元充實,三、五千元不快樂......
他還列舉了一個測試題:(測試一群青年大學生)在茫茫的海洋中,有一個救生艇,上面有5個人(65歲的老人、三歲的孩子、年輕的母親、青年、少年),現在救生艇很危險,需要放棄一個人,其他4人才能獲救、讓大學生們選擇其中一人。大學生們覺得很為難,必須下一個,讓誰下呢?投票的結果是一大半的人讓65歲的老人下,因為,他年齡大。測試繼續進行,考官說明這5個人的情況:65歲的老人是救生艇的駕駛員,3歲孩子是智障兒童,母親是艾滋病患者、年輕人是逃犯、少年只有一條腿。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得有1個人下去。這時再投票的結果是:65歲的老人票最少,因為,大家知道沒有老人誰能駕駛救生艇呢。
關于師德師風建設,崔教授用三個字來進行高度概括:“品”、“愛”、“才”。
“品”字中最基本的一個口是“尊嚴”,崔教授用給服刑人員作報告的稱呼問題“高墻內的朋友們”,引入到對孩子、家長不要傷人自尊;“品”字中第二個口是“自由”、崔教授選擇了一些身邊的事例進行詮釋;“品”字中第三個口是“名聲”,人活一生的最終追求。
關于“愛”,崔教授以孩子現在應當怎樣過生日為例,談到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臺灣孩子生日要對媽媽進行反哺和我們對孩子百依百順比對,說明現在家庭教育存在嚴重的誤區。要利用多種手段對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給父母送禮物或做孝敬父母的事,讓我們懂得了應理性地對待孩子過生日,處處事事滲透對孩子教育;談到了愛事業,“有計劃不忙,有興致不累”、“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工作中要有真情、激情、熱情。崔老師還就為人處事給了我們一些善意的忠告,如人與人相處四項基本原則:“當面尊重、背后贊揚、好事想著、難事幫忙”、練就兩樣本領:“做事讓人感動、說話讓人高興”、吃下兩樣東西:“吃苦、吃虧”。
關于“才”,崔教授將人分為四類:“人物、人才、人手、人渣”,今后有五種人面臨淘汰:技能單一、知識老化、情商低下、單打獨斗、表達欠佳的人,告誡我們要通過三種方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讀書、拜師、見世面”。
最后,崔教授以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結束演講:“要想一個人快樂,你就做夢;要想一家人快樂,你就做菜;要想一群人快樂,你就做東;要想一輩子快樂,你就做事。”
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此話一點不假。崔教授的報告精彩,有內容,有感染力,兩個小時的報告,整個會場都非常安靜,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笑聲。老師們也聽得聚精會神,有的寧愿陪著不喝水,有的忍著不去如廁,都希望有機會能多聽一聽這樣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