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校長管理中心
用戶名: 密碼:

領導專家:李金初

中國校長獨特展示平臺http://www.sport-novelty.com

當代校長的使命

發布時間:2014/8/29

0次查看

李金初發布

支撐卓越學校的因素有許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名師”、“大師”。校長應成為學校的第一“名師”、“大師”,成為學校的第一品牌。杰出校長是校長中的佼佼者,他們使學校從優秀到卓越,或引領卓越學校創造新的輝煌。此即教育家型校長,他們無論在教育史上還是在當代都彌足珍貴。 可以說,那些卓越的學校都是杰出的校長在領導學校,或者是在某一歷史時期曾經出現了一位或幾位杰出校長領導過這所學校。學校得以發展,特別是快速、高水平發展,其首要條件便是擁有杰出的校長。且看,劉秀瑩使北京四中成為京城旗艦;韋力使天津一中震撼京津;胡百良使南京師大附中盛名久遠;李碩使東北師大附中獨領風騷;馮恩洪創立了建平教育;蔡林森使洋思中學成為聞名全國的基礎教育的旗幟;唐盛使歷史名校上海中學由衰至盛,聞名當代中國;劉彭芝使人大附中走向鼎盛時期……恰是這些校長奠定了這些學校成為或復蘇為中國最著名的學校的基礎,也恰是他們成為這些學校的象征和品牌,他們的思想成就了這些學校,也長遠地影響著這些學校。他們創造了學校的卓越或引領了卓越學校新的輝煌,他們成為了教育家型校長,是當代中國杰出校長的代表。 校長影響著學校的興衰成敗。任何一個學校所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根本上說,都與校長的思想、觀念、態度、作風、言行、個人素質、領導能力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每個學校為了更好地發展,都在尋求獨具慧眼、才華超群的杰出校長。杰出校長可以利用自己卓越的才能促使學校在巨變的環境和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持續的成功,他們能使學校獲得主動的創造增長。他們不僅能抓住機會,還能夠創造機會,使學校獲得發展。杰出校長是能夠創造機會的人,在當今社會中,他們對學校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觀察各個層面的學校,幾乎都面臨這樣的矛盾困境;一方面,人們對杰出校長的出現懷有急切的期待;但另一方面,杰出的校長卻又是極其稀缺的資源。但我們生活的這個急速變化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迫切需要校長,尤其迫切呼喚杰出校長大量涌現。 怎樣成為杰出的校長?怎樣使學校成為優秀,并使學校從優秀走向卓越?我在北京十一學校任校長20年,深深體會到:當代校長必須認識自己的使命,才能承擔起學校發展的歷史重任,也才可能使自己成為杰出校長。 一、發展使命:領導并實現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 教育的任務是育人,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展。所有人的一生都只有三項內容:做人、做事、生活。學校教育就是教學生學做人、學做事、學生活,就是實現人的發展;能使學生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教育就是優秀教育,學生從中獲得的是優秀發展。這當然是校長和教師的中心任務。但很顯然,不實現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也就不能實現學生的優秀發展。校長要完成他的育人任務,就不得不首先完成兩大建設任務,建設優秀教師隊伍,建設優秀學校。因此,校長的永恒使命和責任是實現三個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 在這三個發展任務中,學生的發展是整個學校工作的中心,當然也就成了校長工作的中心,但學生的發展卻是校長領導和組織全體教師完成的,它更主要是由教師直接完成的,校長進行的更多是思想指導層面、工作組織層面和條件保障層面的工作。教師發展是學校取得成績和提升水平的關鍵,也是學生發展的保障,是校長最應關注的重點。但教師的發展更多的是教師的主動所為,校長提供的是環境、條件保障和各種激勵措施。而學校的發展是什么?學校發展是學校全部發展的總和,特別是學校環境條件發展、教師力量發展、學生水平發展、學校文化發展、學校社會聲譽發展等發展的總和。學校的發展還是它自身的歷史進程發展,因而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意義便在于發展的可繼承性、可拓展性和可持續性。我們要注意,學校的發展不僅是許許多多的具體發展,還有很多的戰略發展。校長是為學校謀求戰略發展的第一人。如果說,對于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發展尋求責任承擔時,與校長同時的還有全校教師的話,那么在尋求學校發展責任承擔者時,校長就不好推給別人。在學校歷史發展的長途中,承擔發展接力責任的,就是校長。而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又是學校發展的最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校長的根本使命是實現學校的發展。 二、文化使命:學校的根本價值在文化。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其實就是傳承人類或本民族的未來。人類的根本傳承是文化的傳承。所以,學校功能的本質是傳承文化。沒有優秀的文化,不會有卓越的學校。學校的發展在其本質上是文化的發展。學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學校群體成員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學校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學校的文化存在,才是學校的根本價值存在。 先進的文化是學校寶貴的財富,是學校的精神靈魂。文化是學校群體成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文化與學校建設的各項戰略和措施相滲透,推進著各項戰略在較高層面上的實施。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強大動力。在學校的一切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之中,都滲透著師生的價值追求,都體現著某種思維方式,都表現出某種行為方式,都有一種精神的價值和力量表現出來。這種價值和力量作用巨大;或統整著學校,或攪亂著學校;或健康成長著學生,或消蝕影響著學生;教職員工或有著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或只有被動性和惰性。文化建設引領學校的建設,是學校最高層面的建設。 主體性將成為我們社會描述、刻畫、評價人的活動的重要關鍵詞,甚或中心詞。主體性文化將成為當代學校的主流文化、主導文化。主體性文化成為學校文化建設與實踐的追求。主體性文化追求主體性管理,即學校師生在學校管理活動中追求管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人本性、民主性、扁平性,成為學校管理變革追求的重要目標。在當代,學校的文化管理,是學校最高層面的管理。 三、謀劃使命:不斷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 校長在學校中有一個角色是無人取代的:學校發展的戰略謀劃者。校長是出謀劃策的人,校長的思路,決定學校的出路,思路決定發展;校長是學校管理的樞紐,校長的決策、管理決定工作成敗;校長是學校的領袖,校長的影響力決定學校的興衰。在學校,校長是第一個干“大事”的人。“大事”,就是戰略謀劃,校長是第一個謀劃學校戰略發展的人。校長不謀發展,學校是無法發展的。校長成為學校的第一謀劃者、第一管理者、第一責任者、第一資源、第一質量、第一品牌,任何人無法替代。 有位偉大人物說過,領導的任務就是兩件事:出主意,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出謀劃策,出思路。許多校長只知干事,不知謀劃,很難將學校辦出特色;許多校長謀劃不深,辦學成績也只能一般。當然,學校發展一定反映著全體人員的聰明才智,善為領導的校長,也一定善于啟發和集中大家的智慧,其中一定不乏成功的謀劃。但優秀杰出的校長絕不只是在“收獲”智慧,也不僅僅在“管理”智慧,更不是那種只“享受”智慧的人,他要參與智慧的生成與創造。 任何一位校長要想成功辦學,就必須運用系統思考的方法,對學校工作進行全面系統的思考規劃。沒有對學校的整體分析和系統設計,并進行長期的運作和建設,成功地領導和發展學校便沒有可能。校長辦學,不僅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有由理念演化生成的系統思想,還必須有由理念、思想轉化為具體的辦學實踐的能力。校長不是做學問的教授,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理念和思考層面。校長是辦學校的人,辦學校是現實中的實踐工作,他要使學校發展,就必須解決實際的問題。對校長辦學來說,任何理論、思想和理念,都必須找到實現的方法和途徑,否則就是沒有意義的。 中學校長有著復雜的管理任務,學校所發生的一切都在校長的管理范圍之內。在學校這個統一體中,管理影響著學校整體的教育質量,也極大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有怎樣的校長管理就有怎樣的學校發展水平。校長的工作是實際的,許多也是具體的。但校長的工作絕不應是鎖碎的,或僅存在于操作層面。校長永遠在學校發展的戰略層面來謀劃、思考、領導、組織、指揮學校的工作。校長最應關注和實踐的是對學校發展有全局性、綜合性、關鍵性、前瞻性的工作。他會隨著學校發展,把握時機,集中力量,提出最有意義的項目性工作。他對具體工作會進行大量思考,但在思考時卻永遠不會離開他對學校發展的戰略謀劃。 校長不僅要謀劃學校的今天,他還要預測學校的明天,謀劃學校將走向怎樣的未來。今日的學校發展已是快速的轉型發展、深刻地受到學校外部、內部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技術轉型正在導致教育改革、學校轉型;學校內部因素的成長也在影響學校的轉型發展。校長的眼光是戰略性的,他必須全面關注這些因素對學校發展的影響。 經濟因素:中國社會轉型的最顯著標志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要反映和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從適應計劃體制的教育轉軌到適應市場體制下的教育;要從適應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下的教育轉向適應工業——知識經濟的教育。由此引起的變革有辦學體制變革、投資體制變革、管理體制變革、育人模式變革、技術方式變革。 技術因素:信息技術改變了世界,改變了經濟,改變了生產,改變了生產方式,改變了就業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各種行為方式。人際交流、信息交流、知識擁有、教育通道,已經突破很多固有的限制。學校已經無界,教師已不終身,知識已不能獨有,權威已不再有昔日的絕對……教育能不變嗎?學校的存在方式和教與學的方式能不變嗎?校長的眼光必須是超前的,必須看清教育的數字化發展走向。未來學校、未來教育已快速在我們眼前出現。 學校功能因素:隨著教師專業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成批量的博士、碩士進入中小學,人們應該及時關注并承認一類優質學校的“研究性”這一新的特質,并賦予這些學校新的功能和任務,即研究性。既承擔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兒童和青少年學子健康成長的任務,又承擔著基礎教育研究任務的學校必然批量出現并迅速發展成長起來,學校組織發展以培養性、研究性、實驗性、示范性為內涵特征的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國際化趨勢:在將教育的市場機制推向世界時,在將數字化功能推向無界時,在將學校功能推向人類共享時,教育的國際化趨勢立即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教育的發展再也不能封閉了,優秀學校的教育一定要走向世界。 一定要認清明天,明天是計劃今天的重要依據。校長不僅要領導學校做好許多適應性的轉型,更要進行主動性的轉型,按照明天的外界存在來發展學校自身。除去數字化、國際化和市場因素外,最能實現主動轉型的,便是學校功能的轉型。同時具有培養性和研究性的學校被稱為“培養——研究型學校”。這類學校中的優秀者必然是實驗性的和示范性的,這是未來型的學校。在我國,這類學校正在出現。 四、創新使命:快速發展學校的路徑選擇。 校長領導和管理一所學校,就學校層面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學校的提升。改革、研究和創新是校長實現學校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推動力量,成為學校提高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智慧源泉。 長期以來,教育研究的任務只落在專家和學者肩上,研究的重心在庭院深深的高等學府和神秘難測的科研院所。基礎教育的學校只是處于操作層面,校長和教師僅是操作者而已。這是一般學校難以快速發展,特別是教師專業難以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學校是育人的場所,規律應該探討,途徑需要摸索,方法要有創造。這就是研究。教科研使人們變得聰慧,工作變得主動,方法變的多樣,是校長得以優秀辦學的重要智慧源泉。 學校實現發展,離不開增加資源性投入,更離不開優化發展方式。資源性投入不同,特別是發展方式不同,發展的結果便會不同。所以,學校發展一定與投入方式、發展方式的改革和創新相伴隨。改革與創新,是校長快速發展學校的必然選擇。 我在1988年就明確宣示:我崇尚改革,我將帶領學校在改革的道路上迅跑。這一跑,就是20年沒有停步。《人民教育》稱贊十一學校“敢為天下先”,是“改革先鋒、創新典型”。十一學校在全國基礎教育中的首創或率先,可算有24項。正是這些創新使十一學校有了諸多方面的領先,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繼而成為優秀學校并開始邁向卓越。這24項首創或率先之舉有:(1)教代會對校長信任投票(1988年);(2)綜合活動課程(1993年);(3)多元無級結構工資制度,評聘分開,崗位工資(1993年);(4)選擇、無淘汰、走班制的分層教學(1994年);(5)碩士研究生課程班(1994年);(6)公辦學校體制改革實驗,“五自主辦學”(1992年),國有民辦辦學體制,實踐及理論,校長承辦(1995年);(7)自然人承辦,協議承辦(2003年);(8)創新素質教育入學測查辦法(1998年);(9)“教育建筑”新概念:新型結構的教師辦公區,年級教室分布縱向排列,扁平教室(1999年),教室群,宿舍群(2007年);(10)高中數理化課程“大單元、四環節”教學方式(1999年),中學六年一貫制(1999年);(11)京城首家中學千兆校園網(1999年);(12)首位承擔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研究的中學校長(2001年);(13)主體性德育(2002年);(14)文化建筑:將帥語林碑墻(2002年);(15)主體性教學(2003年);(16)教師工作公寓(2003年);(17)二四分段學制及課程,四年制高中(2003年);(18)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綱要(2004年);(19)主體性文化,主體性德育文化,主體性教學文化,主體性管理文化,主體性發展文化(2005年);(20)培養——研究性學校,基礎學校三種類型的劃分(2005年);(21)京城中小學首例無抵押、無擔保銀行信譽貸款6000萬元(2005年);(22)文化建筑:松林書屋,文化校門(2006年);(23)自籌資金4.5億元完成北京最大規模學校建設:14.8萬建筑平方米(2006年);(24)全國首家中學博士后項目(2007年)。 五、人才使命:傾力建設優秀教師隊伍 毋庸置疑,當今世界的各項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眾多因素中,人才已經成為最核心的因素,成為最富活力的“第一資源”。人才戰略,越來越成為發展的第一戰略。 人才強校應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戰略。人才是強校的核心和主體,是學校的第一資源,是核心競爭力。人力資本的占有總量和生均人力資本的占有,才是真正體現學校實力的指標。高品德、高智力、高學識、高能力、高創造力的人才的聚集,成為當今一流名優學校隊伍建設的最重要走勢。誰擁有教育人才的優勢,誰就會主動掌握教育的世界。 學校實施人才戰略,就是要借人才優勢,實現辦學水平的優勢和辦學結果的優勢。學校需要三類人才:管理人才、教育教學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主要指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最關鍵最重要的又是校長。學校干部隊伍的建設,首要的是校長的任用和提高。但一所學校不僅要有一位卓越的教育領袖人物,而且需要由數量眾多的優秀干部組成的領導集體。教育教學人才,當然主要指教師隊伍。在學校諸多建設中,中心和根本毫無疑問是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決定著學校教育發展,也決定著學校教育的水平和質量。教師隊伍的建設成為辦學的重大主題。提供優質教育的核心保障是優秀的師資隊伍。 學校要具有研究性,教師必須是創新性群體。人們看重博士在長期嚴格、系統的科學研究中形成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要相信學生“跟誰學誰”,我們的學生跟著博士教師更容易學會研究、探索與創造。也要相信“藝高人膽大”,博士會更有創造性,我們的課程,我們的教育,在博士的手中更有可能實現創新。單就中學一般知識性教學而言,師范院校的本科畢業生足以勝任。但與博士相比,其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稍顯不足,知識寬度與深度還有差距。博士的這種研究素養,正是建設既能實現培養功能又能實現研究功能的新型學校(“培養一研究型”學校)的需要。經過多年建設和實踐,教師隊伍將形成一種“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工作—研究”文化。 博士進中學與實現“教育家辦學”也不無聯系。溫家寶總理已兩度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教育家辦學”。學校需要教育家辦學,當前尤其需要。當一個國家迫切需要建設成創新型國家,當教育不能不成為創新型教育的時候,校長和教師就只有高度掌握教育規律一種選擇。也只有那些既有教育理論,有教育思想,又有教育創新能力的人,才能做出最優秀的教育。教育家辦學,就能實現這樣的目標;也只有教育家辦學,才能更好地實現這樣的目標。那些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實踐了教育、研究了教育、創造了教育、引領了教育,既是實踐者,又是思想者,有著獨特的教育思想,有著豐富、成功的辦學實踐,其思想和實踐都在豐富著中國的基礎教育,成為人們學習典范的校長和教師,都是真正的教育家。但我們也發現,在千千萬萬的教育實踐者中,能做出成績的不少,能形成思想的卻并不多,因此實踐成果很有限。要成長為教育家型校長或教育家型教師,我們的理論功底還應提高。 教育家必須在教育實踐中培養,但沒有先進理論也不可能有教育家。教育家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國有任何國家不可比擬的教育實踐資源,但中國教育實踐中缺乏袁隆平式的人物。只要走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之路,中國的教育家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我們需要培養教育家的途徑與平臺有多種,博士進中學、建設博士后工作站,也是一條可能的途徑和平臺。教育家是國家高級人才。在一些學校建設博士后工作站,或啟動博士后項目,都是參與國家對高級人才的培養。北京十一學校已經成為第一個啟動博士后項目的中學。博士后項目的啟動,有利于教育家的培養。 六、課程使命: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根本。 學制問題和課程問題從來是教育的基本問題。學制和課程,也從來和經濟的變革、演變、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學制問題說到底還是課程問題,學制只是為課程的設置提供了時間的平臺。所以,討論學制,其實討論的是學制課程。課程是教育的心臟,是教育借以實現的載體。因此,教育的改革,最根本的是課程的改革。優質、特色課程的構建和實施,是校長不可忽視的重大使命。在世紀之交時,人們強烈感到一種新的課改責任的降臨。要重點介紹一下,在這種責任感下,北京十一學校的一種課程創新。 隨著世界許多地區向著后工業社會前進,中國在建設一個發展的工業社會的同時,也在向后工業社會發展,并明確宣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全國越來越多的地區,要求公民實現不低于十二年的文化教育。隨著十二年教育的普及,中小學的十二年一貫制教育和中學六年一貫制教育肯定會應運而生。為適應這種趨勢,十一學校設計了中學六年一貫制的課程實驗。實驗學生在中途不增、不減、免除中考、直升本校高中。高中畢業時,檢查質量效果,評價其可行性。 這項課程實驗有著明顯的優勢。省下中考時間,省下初、高中課程內容重復浪費的時間,總和超過一學期。六年一貫制課程可以在6年的時間平臺上,對原來三、三制課程進行改選和重組。因為在時間資源上占有優勢,既無須縮短中學學制,也不必提前進入大學課程,從而適當減輕學習的壓力、適當增添社會課程、自然課程、研究課程,可以更多解放學生,使其自主發展、選擇發展。無疑,這是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機會。在實驗中,優秀教師集研究、探索、設計、編寫、教授的能力于一身,走上了研究者、實踐者結合的道路,新型的研究型教師、學者型教師一定會出現,教育家型教師的出現也就不再渺茫。 我們又認真分析了高中階段的教育,發現當前的三年制高中教育有許多矛盾難以解決。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最高段,決定著基礎教育應達到的水平。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知識生產的高速增長,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準備要求空前提高。我們不可能為社會所有生產、軍事、服務活動都準備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但教育又必須為現代化服務,怎么辦?于是將原本屬于高等學校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下放”到中學,高中教材的難度“陡增”。而這些增加和提高都發生在近30年。在這30年中,高中生的生理、心理能力增長能有這么快嗎?但是必須適應。加班、加點,犧牲休息、犧牲運動、犧牲健康、犧牲發展,苦了學生、苦了老師。許多人直呼“減負”,但知識增長的速度、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速度能降下來嗎?社會、經濟對從業者的要求能降下來嗎?書本、教材的難度能降下來嗎?教學的要求能降下來嗎?怎么辦? 高中生學習時間緊張,導致高中學和教的方式非常保守和陳舊。講授式對知識的傳授明顯具有大容量、高速度的優勢。因為教學時間緊張,老師別無選擇。大題量的書面練習,像工業生產一樣的批量化、標準化、流水線式教學,帶來傳遞知識的快速、高效,在時間資源奇缺下,老師和學生更別無選擇,聽講、記筆記、背筆記、答題、對答案,追求知識的記憶和高分。教學、評價、學習的方式只能是落后、陳舊的。學生沒有時間去自主學習、思考、研究、討論,沒有時間去動手操作、實驗和創造,也沒有時間去接觸社會、大自然,學生的成長怎能不受嚴重影響呢?這種學與教的方式必須改變。自學、討論、研究、實驗、實踐、研究性學習、研究性作業,走向社會、走向自然,當然,也包括聽講、記筆記,都應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把能力培養作為重要目標。但這些學習方式也需要時間資源,在目前的三年制高中很難實現。 高中生學習時間的緊張更擠占了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所需要的時間。高中生正是15至18歲的年齡,處在生理、心理成長、變化的快速期,逐漸走向成熟。這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需要引導,特別是價值引導。在價值多元的今天,青年人需要辨別,學會掌握主流價值觀。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既離不開理論學習,更離不開社會實踐。學習理論、走進社會、追尋榜樣,是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這也需要時間。 我們從以上諸多矛盾出發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只有四年制高中才有可能解決問題;通過對中學六年一貫制的分析,又得出現今的三年制初中教育幾乎浪費了一學期多的時間。在進一步調整初高中課程的難度安排后,我們認為,在課程結構設計上,中學六年一貫制“二四分段”的安排是可行的。我們最珍視的,就是“四年制高中”,這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資料表明,美國四年制高中已占到了47%,這也證明了我們在中國進行這一實驗的正確性和前瞻性。 中學六年一貫制學制或中學六年一貫課程最大的亮點,在于為創立“四年制高中”或實驗“四年制高中課程”準備了彈性的、可調配的時間資源平臺。關鍵是二年制初中教育怎么實現?用兩年時間來進行初中教育,畢竟有風險。我們清楚地知道:時間是最重要的資源,時間可以改變結果。要爭取一個“四年制高中”,我們只可能有兩年初中教育的時間,還得保證兩年初中教育是成功的,否則結果不堪設想。為此,我們在初中課程內容的選取上采取了一個重要策略:構建新的課程重心——(從原初一至初三的知識內容)文科重心適度下移、理科重心適度上移,對理、化學科部分理論性強、運用數學要求高的內容可以放到高中段學。以理、化理論難度的適度降低保證學習進度。我們從2004年秋開始“二四分段”課程實驗,至今完成四屆二年初中實驗。檢測表明:結果優秀,實驗可行。 “四年制高中”劃分為三個學段:基礎學段(兩學年半)、拓寬研究學段(一學年)、升學準備(半學年)。研究性、選擇性和多樣化成為高中課程的主要特點。基礎學段的學習有兩年半時間,從時間資源的分配來看,完成初中段“上移”的內容和傳統高中段的內容不成問題。在課程教材的內容上除去對重復、無用知識的刪減外,不作特別補充。在基礎學段最緊要的是課程實施方式的改革。主體性優質課堂、特別是“大單元、四環節”的學與教方式是改革的亮點。隨后在拓寬研究學段,用一年時間進行選擇性學習、課題研究、專題復習與研究,采用研究式、討論式、報告式的方法,再配以導師,用類似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能力突飛猛進。這才是四年制高中學習生活的最大亮點,是實驗最迷人的地方。最后,方案安排半年的升學準備時間。實驗實施比半年長,那還是由于思想解放不夠和前兩段協調不當所致,不能令人滿意。其實,1999年至2002年的首屆實驗班(高一起點,并非四年制高中)的高考準備,就比通常少了半學期,可取得的成績使人驚奇。在四年制高中課程安排下,專門用于升學準備的時間可以減少。這樣的高中學習,不僅是理想的,而且是可行的。 四年制高中課程內涵豐富。其創新目標是探索一種創新的中學校本課程體系;其育人目標是引導學生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其教育重點是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其課程原則(價值)不是選擇適合課程的學生,而是編制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充分彰顯了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創新性、民主性和前瞻性。 七、數字化使命:緊緊跟上信息技術時代。 人類創造的技術——電腦正在和人腦進行一場全方位的競賽。現在光纖通訊速度9至12個月翻1倍,芯片計算能力18個月翻1倍。有人預計:2013年超級電腦將會出現,它的計算能力將超過人腦;2019年,售價1000美元的電腦,將可能超過人腦的運算能力;2049年,售價1000美元電腦的運算能力,將會超過全人類大腦運算能力的總和。數字化正在全世界快速進展。經濟形態由機器支撐的工業經濟向由數字技術支撐的知識經濟迅速轉變,全面的數字化社會正迅速到來,任何力量都只有適應這一選擇。社會、經濟與技術對教育的要求和提供在快速變化,要求教育要適應。新加坡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8所“未來學校”建設;荷蘭的某地區教育局長要對該地區所有的中小學進行重建,原因是學校建筑要適應以筆記本電腦、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要求教室成為彈性的、可組合的教育空間;新西蘭派遣了由近20位校長組成的考察團,用半年多時間對世界27個國家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追蹤考察。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正向我們走來。我們該為孩子準備一個怎樣的未來? 當今人類只有一種優勢生存方式,那就是必須善于學習:要比對手學得更快。數字時代的學習與以往不同之處是:讀書能力不但涉及文本,而且涉及屏幕形象,能“閱讀”多媒體文本,從中選取所需資料,需要新的信息搜索能力。幾乎所有網上信息都不具備可以完全信賴的特征,學習者的判斷能力更為關鍵。擁有信息搜索能力與發現相連,而發現又與利用現有資料緊密相關,對現有資料的質量和可信度做判斷是最基本的能力。新的學習系統必須被社會吸納,實現知識的創造與共享。在一些國家,甚至在中國的一些學校,計算機如同鉛筆一樣是學習的工具。學習不光要用頭腦,還要借助于學習工具,最有價值的學習工具就是筆記本電腦。數字化學習、數字化教學、數字化交流,既覆蓋著校園,也聯結著校外,已日漸成為學校教育的現實;數字化教室、數字化學校也在許多學校興建。數字化帶來的學與教的方式變革,更會引發學校向未來的發展。這是機會。校長肩負著學校數字化的使命。要領先,不要滯后;領先一步,可以領先一個時代。 八、承上啟下使命:為學校未來發展準備條件。 校長在一所學校工作的時間有限,幾年、十幾年,最多幾十年。在學校漫長的發展史上,他承擔的永遠是承上啟下的任務;在為學校發展的諸多領跑者中,他是一名接力者。所以,校長的優秀,不僅表現在履職期間使學校快速發展,而且表現在為學校準備好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我在十一當校長20年,計劃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按明天計劃今天。我清楚地知道,無論我任職校長的時間有多長,也永遠是學校悠長歷史中的一段。十一學校的明天一定比今天輝煌,但創造輝煌明天的第一次準備應完成在我工作的今天。 “才、財、管、研、質”,是我對學校教育工程所作要素分析得出的結構,也是辦學的一個完整思路。這五個要素,才、財是條件,是前提;管、研是途徑,是方法;質量效果,是目標。它們彼此關聯,構成一個整體,哪個也不能去掉或被代替,可以稱作辦學的五字綱領。這也是我為學校的未來發展準備條件的思路。到2007年9月,我交的答卷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市、區現代、一流的校園;市區優秀、一流的教師;市、區優秀、前列的成績;京城內外的改革名校、辦學名校。十一學校從十四個方面準備了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歸屬于“才”的有:優秀校長、優質隊伍、優秀生源;歸屬于“財”的有:優勢體制、一流設施、豐富資源;歸屬于“管”的有:先進理念、優秀文化、廣泛聯系、優勢體制;歸屬于“研”的有:先進理念、優秀文化、優秀科研、先進課程;歸屬于“質”的有:優良校風、優秀質量、優良聲譽。(其中,有的條件是兼屬的。)選擇繼任校長,是歷時最長、最后完成、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因為,未來的十一學校應該是不尋常的學校。這個學校的繼任者要實現學校不尋常的發展,達到不尋常的水平。 這個繼任者就是李希貴。我相信,在他領導下,十一學校一定能持續、高水平、快速度地發展。從此以后,十一學校將更可揚帆遠航,前途無量!

分享到:

李金初

職位:原北京十一學校校長

專家經典之作

聯系專家

學校:

電話:

郵箱:

李金初專家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專家—李金初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校長網    免費服務專線:400-606-3393

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不卡在线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久久免费视频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