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11/15
2205次查看
張萬瓊發布
學校實施全員、全域、全時空的‘3D體驗式’德育,將價值觀念、情感意志、道德規范、協作的能力等內容,設計成精煉高效的日常生活場景,模擬虛擬活動,點燃了學生高遠的自我期許、強烈的成才愿望,輔之以科學的生涯規劃,落實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強烈的“我要”意識成為學生拼搏奮進的“核動力”。幾乎每位學生在班級里都有干部職責,任何時候教室里都光亮整潔,隨時隨地學生總是意志昂揚,精神勃勃,不管有無教師在教室,教室里總是井然有序,學生或書聲瑯瑯,或筆走龍蛇,中午和下午,圖書館里總是座無虛席,寂靜無聲……
學校認為,一個學生即使有創新潛能,如無遠大理想,沒有堅定信念,他的潛能也不可能顯現出來。為此,西南大學附中聘請大學專家教授做學生人生規劃導師,引領其進行人生規劃,引導學生心懷天下,志存高遠,從而具備持續學習和奮斗之動力。在開學第一周還特別進行了素能拓展培訓。用有針對性的訓練項目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勇氣,培養其耐受性和自控力,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和信任,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
張萬瓊校長說:“個性是學生獨特的‘素養’。讓學生張揚個性而不放縱,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并在開放、自由的空間去施展個性才華,才能激發潛能。”學校開設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彈性小課程”,包括DNA提取、京劇、水印技術、制作莫式條紋等選修Ⅱ課程。學校在“彈性小課程”教學中加強思維的訓練,如“走進諾貝爾文學”注重文學創作和高考作文教學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并運用寫作規律;“折紙與數學思維”讓學生在玩折紙中不知不覺培養空間感知能力,還可以發現多種面積、體積公式的奧秘;在“化學日用品的應用”課中引領學生認識日用品中涉及的化學知識,體味化學與生活的魅力,理解和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恪守科學倫理的必要性。學校節日活動也成為“彈性小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繽紛藝術節中多彩的活動、自由的選擇,強化了基于個體特長的發展;“附中大講堂”中的小先生們像老師一樣站在講臺上講述他們的觀點,接受同學問詢,與同學討論,通過這些,張揚了個性,發展了能力。
西南大學附中建立的豐富多樣的“彈性小課程”,拓寬了學生視野,激勵了學習探究的興趣,引領他們走進更加廣闊的人文、科學領域。學生蔣旻曦在聽了加拿大Dalhousie大學聯合生物資源與環境學教授MartinWillison博士關于“走近鳥類,欣賞生命之美”的講座后,對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同學成立了鳥類研究興趣小組,在專家指導下,蔣旻曦最后寫出的論文《嘉陵江北碚段冬季實地候鳥的初步研究》,獲得“全國26屆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和“清華大學環境友好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其研究成果被拍成專題片《野鴨驟減之謎》在重慶電視臺播放。
西南大學附中與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等多個實驗室簽訂協議,聯合培養學生的優勢智能。學生周俊濤、秦翰等關于“璧北河污染調查及治理對策”獲得“世界第四屆青年環保大會最高獎”,受到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默罕默德的接見。秦翰等同學的“城市小區沼氣的開發和利用研究”應邀在“中歐峰會12次領導人會議”上展示,獲得了瑞典首相萊茵菲爾特的高度贊揚。
西南大學附中彈性小課程推進課程改革紀實
2010年10月底,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華龍網等多家媒體曾以“課改實施:背書變討論,學生變老師”、“學習生活化,人人是老師;關注新課改,不一樣的課堂”為主題,報道了西南大學附中全面實施新課改的情況。如今,重慶高中新課改實施已有一年多,這所教育部直屬的師大附中,勇于“吃螃蟹”的市教委直屬重點中學,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課改“驚喜”?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西南大學附中以實施彈性小課程為抓手,通過課程的整合,面向每一個學生,科學與人文并重,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為重點,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特長,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健全人格,有力地推進了學校的課程改革。
后記》》
彈性小課程是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高中新課程又一嘗試。目前,彈性小課程的實施為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創造了生活化、個性化和智慧化的學習環境,營造了寬松、民主、自由和開放的學習氛圍,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彈性小課程”是西南大學附中在嚴格并高效執行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實施的校本化課程。所謂“彈性”,是指容量有彈性,難度有彈性,師資有彈性等,這使課程充分尊重了師生的能力、水平及興趣等差異。所謂“小”是指麻雀雖小,肝膽俱全,微型而具體。由此,該校在實施彈性小課程中,體現了多輪回、多選擇、多形式、多模塊的特點。
西南大學附中的彈性小課程,主要包含德育課程、選修Ⅱ課程、社團課程、國際課程以及其他校園隱性課程。具體而言,德育彈性小課程如走進特殊學校、抗戰歷史文化探尋、與孤寡老人一起過節等;選修Ⅱ課程中包含的彈性小課程主要如詩歌賞析、野外生存訓練、DNA提取等;社團課程中包含的彈性小課程如京劇、武術、“小先生”講座等,還有樓、道、廊、山、景、廣場為場地的主題文化課程等;國際課程如A-level+AP+SAT+IELTS/TOEFL等。
課程實施的效率直接決定著課程的有效性。為確保彈性小課程的有效實施,西大附中采取課程教師負責制,即邀請不同的教師教授不同的課程模塊。西南大學附中的課程教師可以是大學教師,也可以是其它中學教師。并對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學的言語自由開放,樂于與學生共同學習,能夠創設良好學習環境,努力培養具有高創造性的班集體,努力創設寬容理解的班級氣氛,注重對創造活動過程的評價。
西南大學附中為了促進教師發展,盡快適應并助推高中新課改,學校制定了《西大附中教師專業發展計劃》,通過微型課題研究,聘請大學專家、學者引領等系列措施,發展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
學校提出了開放式課堂,即要求以知識為載體,思維能力培養為根本,實現課堂形式與內容的開放。通過開放式的課堂,促使學生在思辨中融會貫通,實現思維的拓展、情感的升華。具體而言,在開放式課堂中,學校特別重視問題引導;注重營造合作氣氛,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尊重學生差異,允許不同意見存在;鼓勵學生假設,合作探究;鼓勵獨立評價,鼓勵不同意見存在;開展思維訓練,關注學生發散思維;重視方法掌握,促進認知自主建構;鼓勵活學活用,給予學生創新機會。
學校所有課堂都全部開放,全校所有日常課堂置于公共視野下,這樣促使每位老師學會反思,在教學中去發現問題,分析、比較、提高,形成與個人才性、風格、不同學生特點和教學情景相適應的高效課堂。
為進一步打造高效課堂,西南大學附中聯合《中國教師報》將于12月9日在學校舉行“有效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活動,屆時可與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江蘇、廣東等課改“熱點區域”的全國名師“同課異構、異構同研”交流、探討不同風格流派的有效教學范式。該活動還將舉辦專家、校長論壇,國內知名教育專家田慧生、宋乃慶、戚業國、陳時見、萬明春、秦啟文、朱德全、王殿軍等就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課程實施及評價等進行專題研討。
與此同時,西南大學附中認真規劃實踐性課程,通過折紙、捏面人、制作機器人等課程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學校將研究性學習“常態化”,讓每個學生參與特有的富有創造性的“五個一”工程,在研究的過程中體現選擇性和自主性,遵從學生的個性化、特長化發展,學生還從“一次設想、一次調查、一次表演、一組書信”等20余項學習形式中任意選擇三項進行探究性學習,發展特長,提升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暫無文章
張萬瓊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重慶·北碚區杜家街43號
電話:02368356002
郵箱:1213@qq.com
和張萬瓊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重慶市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張萬瓊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