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8/17
2293次查看
張斌平發布
一所學校,8年評上了9位“特級”。
這就是北京市第五中學,那個還是老校長吳昌順等名師擔綱教學骨干時的五中。
“熟悉吳老的人多,但同時代,能耐與吳老不相上下的老師,在五中還有不少。蔣佩錦、陳寶富、吳是辰、梁捷、薛川坪,等等,人才濟濟。”北京五中校長張斌平說起這些前輩,眼里寫著向往,語音充滿敬意,“現在,他們都是‘明師工作室’的導師。”
名師“扎堆兒”的年代
上世紀90年代,北京五中師資力量到底有多強,幾個數字就能說明白:特級教師評選,1991年,五中評上3名;1994年,2名;1998年,4名。
張斌平說,好老師是“扎堆兒”出現的,同一個教研組里,大家都相互“較著勁”,“你教學水平高,我還要高”。一般來說,“一個特級,周圍起碼有三四位老師,水平與其相當。”
這也就是那個年代,如今,京城特級教師紛紛從各地“請來”,與當年五中的“自培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們也注意到這種現象,所以將老先生請回來,從自己學校挖掘有根基的‘新人’,培養‘明師’。”張斌平說。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此來說,五中的“寶”可真不少!就拿老校長吳昌順當年所在的語文教研組來說,一共4個人,有3位是特級教師,另外一個不是吧?可“腕兒”并不比其他3位小——這位是十一世班禪的中文老師!
“2008年,班禪在五中領的畢業證。”據張斌平介紹,在五中有不少這樣的“隱士”。有的老師自北京高考開始自主命題就參與其中,一干就是10年,高考命題“多數都是大學教授,作為中學老師,能參與10年命題,其水平由此可見”。
前輩們“回家了”
五中這個“家”有這么多位“寶”,他們將如何為五中添光彩呢?
2006年9月10日上午,北京五中隆重舉行教學顧問聘任儀式,已退休的特級教師蔣佩錦、吳昌順、陳寶富、吳是辰、梁捷、薛川坪等老先生“回家了”!2014年9月10日,第30個教師節,這些位前輩與五中19名骨干教師“結對”,“明師工作室”成立了。
從“顧問”到“導師”,從面向教師全體到“結對”三四位,老先生們一直全身心為五中默默培養人才。“有老先生告訴我,為五中帶‘明師’不辭辛苦,是他們對‘家’的生命眷顧。”張斌平說,五中離不開老先生,他們也對五中有“家”的情感。
要學老先生的精氣神
“培養有精氣神的學生,辦有精氣神的學校”是當前五中工作的核心理念,而有精氣神的老師則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張斌平眼中的“有精氣神的教師”須具有三大魅力,即人格魅力、學術魅力和教育魅力;須樹立五大目標,即成為歷史文化的傳播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學生心理的保健醫、人類靈魂的塑造師、畢生事業的引路人。“明師工作室就是要培養這樣的教師。”
老校長吳昌順退休后,一直很忙,忙到不得不給自己“立規矩”:作報告一年不超過100場。忙歸忙,五中卻“常來常往”,給自己工作室的弟子聽課、評課,一起研討課。“上周還給老師們講老師怎么發聲呢。”
弟子們把導師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看導師錄像、讀導師書籍學習,問題積累多了,干脆跑到導師家“采訪”。
“頭兩天,他們上門采訪了蔣佩錦先生,回來時,滿臉都是羞愧。”張斌平告訴現代教育報記者,弟子們本來覺得自己夠勤奮了,可跟老先生一聊,“還差一大截”;本來覺得自己經驗夠豐富了,跟老先生一比,“我們也就懂了點皮毛”。張斌平說,“這樣的采訪、交流多了,慢慢地,老師身上的精氣神也就‘有’了。”
“明師”二字何解?老校長吳昌順說,“明”的含義有三,即明白、明辨、明天,五中的“明師”要明白學識、做人,明辨是非、邏輯,要面向未來。帶著對“家”的眷顧,在老先生的精心呵護、培養下,從五中走出更多“明師”,指日可待!
“明師工作室”簡介
成立時間:2014年9月(從2006年9月設立的教學顧問制發展而來)
導師:吳昌順、蔣佩錦、陳寶富、吳是辰、梁捷、薛川坪
成員:五中19名骨干教師(通過教師自薦、教研組篩選,由學校確定)
特色:導師、學員互相研究、學習。學員研究導師生平及其著作,面對面采訪導師;導師走進學員課堂聽課、評課,開展有針對性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北京五中校長張斌平: 孩子不必當學霸 但要有精氣神兒
下一篇:暫無文章
張斌平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細管胡同13號
電話:01064068564
郵箱:wzxa2008@vahoo.cn
和張斌平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北京市第五中學校長—張斌平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