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21
1789次查看
史建奎發布
學人本色(一)
這個七月太不尋常了,值得記憶的大事不少:月初從歐洲考察歸來,感觸頗多,但忙于具體事務,一時難以下筆,先名之為《八千里路云和月》吧,讓懶散的思想繼續漫游,待八月稍有閑暇再梳理;第一次在青年時代就憧憬的陜西師范大學的講臺上,為在職研究生做了一場報告;是日得知今年的中招成績穩中有升;當天看到一批莘莘學子被心儀的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所錄取;同一天接到省招辦短信,女兒被我的母校錄取,我們父女成為名副其實的校友;自然多了幾分歡欣。
暑假的校園安靜得讓人心動。此刻坐在書桌前,伴著悅耳的輕音樂《班得瑞》,隨手翻看近來抽擠時間讀過的《故人風清》、《曾經風雅》和《民國風骨》三本書,清新淡雅的裝幀,一代學人的風范,猶如酷暑中的一杯涼茶,啜飲細品之中,頓覺爽口解渴,清涼入懷,耳目一新,成為炎炎夏日的上等消暑補品。不敢獨享其樂,擷取思維的小花朵,與諸位分享。
1. 腹有詩書氣自華。“馬首是瞻”的馬寅初先生用一生的修為踐諾了“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人生格言。他不唯上,不媚眾,只唯實的錚錚鐵骨,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突出寫照。
2. 才藝雙絕的呂碧城,堪稱民國時期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奇女子?!耙鄠b亦仙“的呂君,既有傾國傾城之貌,更有蓋世絕倫的才藝。俠骨柔腸知是誰?脂粉最憐碧城心。普天崛起紅塵女,不信豪杰無知音。在那個時代,倡導女權運動,興辦學校,爭取男女平等,并身體力行,對于女性而言,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毅力?以才情服人,以勇力做事,堪為巾幗英雄,女中豪杰。
3. “問心自度無私欲,處世居然少有緣”,翁文灝晚年反思后寫出這樣的詩句。處于宦海遽變中的書生,難免在沉浮中迷茫,這是學人自身的局限性使然?;潞3粮足露??最誤前程是書生。何來經年坎坷路?毀譽糾結乏變通。敢于勇猛向前,即使犧牲生命也要愛惜自己的羽毛,文人風骨可見一斑。
4 .張治中將軍是民國時期不可多得的儒將,處世圓通,剛柔相濟,扶大廈于將傾,濟國難于戰亂,仁愛謙和,忠義智勇,成為政壇上的不老松,常青藤。襟懷坦蕩文白兄,一生促和揚美名。最是英雄肝膽照,人品貴重桑梓情。上將伐謀,大義為重,前有古人,后有來者。
5. 世事多艱,不惟當下。雖身處帝王之家,亦不乏平民間的瑣碎恩怨和利益紛爭引發的手足相殘。在這矛盾沖突中,人的其他方面的潛能卻激發出來,也算得上是一樁美事和美談。“民國青天一片云”的袁寒云可圈可點?!敖^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僅這兩句詩,就足以使之聞名天下,更不要說他還是一個亦狷亦俠、恃才放曠,又流連煙花柳巷、放浪形骸的風流才子了。名士范兒,袁克文實至名歸。
6. 古今成大事者,鮮有從一而終的美譽和長久家庭和睦的美名。因公廢私或偏私廢公者屢見不鮮,而公私兼顧且做到兩全其美者更是難上加難,歷史學家蔣廷黻恐怕是再好不過的例證了。雖有胡適先生引用地質學家丁文江“寄語麻姑橋下水,出山還比在山清”詩句做寄語,也只是一種善良的愿望罷了。在現實面前,傳統文人總令人在唏噓贊嘆中不免感傷:傲骨可貴,傲氣不足取;獨立人格珍貴,做獨腳僧不好。
7. 大凡卓越之人,背后多心酸歷史,而生命的另一半影響至深。享有“中國橋魂”美譽的茅以升老在科學王國里,叱咤風云,但面對家庭紛爭卻一籌莫展。家事如天,不可小視。
8. 溥濡做人猶如作畫,“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這種充滿空靈意境的飄逸之氣,正是一代宗師風雅、風趣、風流的縮影。其形與神散而復聚,得而復失,家未周而親又欺,置身其中,卻能處之淡然,不正是一種極高的修養嗎?
9. 國有疾,必染于賢人干才;士有為,必殫精竭慮,殞身不恤療國殤。自稱“一個散淡的人”的文博學家張伯駒的遭遇,是不平凡年代傳統學人閱歷的必然,是共和國崢嶸歲月的記憶。往往時勢越兇險,不但不會退避三舍,反而更要逆流而上,這正是名士的風范。
10. 斯人已去,浩氣長存,軍魂猶在,老兵不死!一代名將孫立人用一生的言行對“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做了最好的詮釋。
11. 作為居里夫人門下唯一一位從事核物理研究的中國學生,作為享有“美籍華裔居里夫人”吳健雄的老師,科學家施士元畢生致力于年輕人的培養,錯失了許多在學科領域摘珠奪冠的機會,但他無怨無悔,把獎掖后人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幕后英雄的輝煌固然可喜,而自動放棄在更大的舞臺上馳騁,在外人看來,無疑是人生的大遺憾。但恰恰是這些遺憾,更見胸懷的寬廣,人格的偉大。傳統學人不吝賜教,樂于“青出于藍勝于藍”的風采更值得回味。
12. 名人的成長,不惟天資聰慧,幕后卓越團隊的精心培養,悉心指導,同儕的鼎力相助,也讓我們更覺成長路上方向引領的重要,相互提攜的重要。著作等身、光環繞身、被譽為“學界泰斗”、“一大宗師”的季羨林老無疑是學術王國最幸運的人。從他師從的大師可以約略見證:清華大學人稱“教授的教授”的陳寅恪,美學權威朱光潛,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瓦爾德施米特,國人引以為榮的“我的朋友胡適之”,佛學大師湯用彤,油畫大家吳作人,黨史專家、理論權威胡喬木……與名流往,耳濡目染,浸淫其中,加之擁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心,靜心書齋,專事學問,遂有所成也是歲月積淀的必然。
13. 在中國近代史上,除了宋氏三姐妹,恐怕最富盛名的要算合肥名門望族張家了。張元和(丈夫是昆劇名家顧傳玠)、張允和(嫁給了語言學家周有光)、張兆和(先生是文學家沈從文)、張充和(夫君是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四姐妹,不但蘭心蕙質,才情超凡,而且個個婚姻珠聯璧合,成為學界道道靚麗的風景。社會的鬧劇,人間的悲劇,歲月嫁接的喜劇,在一個家庭演化為人間的多幕劇,也當是戲劇大全了。處變不驚,調和折中,低調謙和,不失為做人的又一種大氣局。誠如張充和詩云,“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一門四女,才氣貫云霄;國中赤子,文章千古揚。
14. 他“秋斗蟋蟀,冬懷鳴蟲,放鷹逐兔,遛狗捉獾,種葫蘆、養鴿子也是拿手絕活”,他“移門好就櫥當榻,仰屋常愁雨濕書”,他是翻譯家楊憲益先生筆下“名士風流天下聞,方言巷詠寄情深。少年燕市稱頑主,老大京華輯逸文”的王者風范,他就是明清家具研究與收藏家、對我國文博事業作出獨特貢獻的王世襄。在他身上,隨處可見的生活美味盡拊于股掌之中,老人家的京城范爺風采,足以折射出一代學人熱愛生活、情趣盎然又大道簡出,雅俗一體的大家派頭。
15. 一筆倒傾三江水,橫掃齷齪如卷席?!爱嬛杏性挕?、“倒行逆施”、“童言無忌”,生性豁達、幽默風趣的漫畫家冰兄如是,黃苗子更是。
16. “譯林泰斗”楊憲益先生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沒有什么風浪不能夠挺過去!樂觀的心態和隨遇而安的自我調節,是練就金剛之身的不二法門。學問至上,生命不老。
17.書是精神的紀念碑。瀚海無窮流碧影,詩書有味嚼自甘。汗牛充棟消永日,一筆縱橫酬流年。以文常會友,品高自為鄰。視書為至寶的黃裳先生是也。
18. 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自謙當代劇壇“綠葉”的呂恩,在她的回憶中,我們看見一個個光鮮照人的文藝界明星。仗義疏財、待人真誠、熱情助友的電影人、“二流堂”主唐瑜,以民族氣節為重的蝴蝶,命運多舛、癡心不改的周璇,溫文爾雅的曹禺,嚴厲聞名的張駿祥,爽直、熱情、善解人意的畫家郁風,才情兩達又一言難盡的戲劇家吳祖光,還有畫壇領軍人物“一馬當先”的徐悲鴻、“仙風道骨”的張大千。歲月流給人的不止是記憶,還有頗多的人生感悟:多趣博學,性情明理,健康快樂,平安是福。
19. 治史貫古今,相交滿天下。萬事勞其形,聲名榮史家?!安恍徘啻簱Q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劉紹唐自創一體的《傳記文學》正是如此,唐德剛先生的作為亦是這種精神的根脈相承。精神不滅,薪火相傳。
20. 雄心不取決于年齡,如同激情不限于黑發,亦不隨白發而消逝一樣,擁有一顆青春的心,即使八十歲,也像十八歲。著名美籍華裔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如此。他是當代名副其實的伯樂,正是他的慧眼,發現了錢鐘書、沈從文、張愛玲三匹文壇“千里馬”。發現其中的任何一個足矣,而萬千讀者有幸,能夠享有三位文壇巨擘奉獻的精神大餐,足見伯樂之高雅、容量。精神蔥蘢,與歲月常伴,與日月同輝。
21.“誰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陽景自新。隨分笙歌行樂處,菊花萸子更宜人”、“蛟龍東去欲探海,崇樓北望可閱江”、“不是無端悲怨深,直將閱歷寫成吟”,作為詩壇翹楚的余光中、激情的詩人,緣有赤子心,才始終不倦地歌唱永恒的脈根。祖國,永遠是學人心中的依托。
22.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美國獲得“終身藝術成就獎”,并以“生是自然,死是必然,生活得要自然”的顧正秋,用一生的作為詮釋了人生戲劇和戲劇人生。
23. “腳編輯”余大雄以皖人的“徽駱駝”精神,創造了《晶報》的奇跡。一個“癡”字成就了生命中最溫熱的部分,也成為學人最明顯的職業特征。
二〇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
學人本色(二)
24. 二十世紀東方有兩個人為世界文壇所稱道:一位是獲得亞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另一位便是中國威名赫赫的辜鴻銘。前者以詩歌享譽環球,后者以翻譯中國文化經典并身體力行的傳播聞名于世。我們仰慕前者,更津津樂道于后者的離經叛道和冥頑不化,還有恃才傲物的人生態度:灑脫,自我,放蕩不羈,有時也是風骨的別樣表現。
25. “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做事,以鬼子(洋鬼子,指科學務實精神)辦事”的蔣夢麟,被譽為北大的“功狗”,“三十年代北平正氣的代表者”。蔣公著述不豐,口才亦無過人之處,但他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辦事公道、古道熱腸的傳統文人做派,為他贏得了廣泛的尊重。在蔣公諸多的品行中,最重要的是,他以言行印證了一個千古流傳的真理:“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潔的正人君子總是受人尊敬愛戴的。
26. 在國際論壇上,折沖樽俎,縱橫馳騁,蔑視強暴,為國抗爭,創造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跡,書寫了“弱國也有外交”神話的顧維鈞,其愛情經歷告訴我們:成功男人的背后,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有良伴的扶助,有時世的眷顧,當然最重要的有把握機遇的頭腦和慷慨付出的勇氣和智力支撐。婚姻在政治人物心目中,往往只是一個跟班和隨從。
27. 即便是兩袖清風,一身正氣,也未必能成為萬世師表,受人敬重的,還有辦事的干練與修行的雅量。敦品愛人,人恒敬之,愛之。梅貽琦,作為“清華的名片”,其辦學箴言,于今仍撼人心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
28. “國家民族是大節,馬虎不得,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這是劉文典做人的寫照;“一字之微,征及萬卷”,這是劉文典的治學格言。先生向學生教誨寫好文章的秘訣,“只需注意觀世音菩薩就行了”。 他進一步解釋道:“觀,是要多觀察;世,是要懂得世故;音,是要講究音韻;菩薩,即使要有救苦救難、為廣大老百姓服務的菩薩心腸?!彼遗c權傾朝野的蔣介石叫板,他被稱為“太上教授”。狷狂乃名士本色,非有超人本領,獲得驕傲資本,何以如此?
29. 他刻苦努力,勤奮好學,才華橫溢,學貫中西,與吳宓、湯用彤曾被譽為“哈佛三杰”;他天資聰穎,能嫻熟運用十多種語言授課,尤以研究中國古代史見長,開創了“以求真實供鑒戒之史學思想與長編考異之法”治史的先河,被尊為“教授的教授”;他雖有留洋的經歷,卻無相應的文憑,但他的學識卻令同輩中人仰視、汗顏。陳寅恪先生用一生的修為告訴我們:水平比文憑更重要。為學不屈留傲骨,作史有方傳今朝。后人常懷大師在,品行高潔干云霄。
30. 當年武漢大學文學院云集了唯一多、陳源、朱光潛、葉圣陶、蘇雪林、凌叔華、袁昌英等一大批大家,從中可見時任校長王世杰非凡的個人魅力和領導才能。自古及今,學界中人從政者書生意氣頗多,但因執掌為國育才的帥印,必應備書生之氣:純潔,干凈,正直,專一,充滿理想。但要做到內方外圓,巧于周旋和雖?!芭霰凇?,卻能始終圍繞目標而行動者寥寥無幾,王世杰以其精干圓通而終成頂天立地的人物。學者從政,善莫大焉。
31. 憤世嫉俗的面孔,微翹蔑視的嘴角,深邃又略帶憂郁的目光,加上一副深度近視眼鏡,構成了獨特的形象;迂闊又滿含的率真,乃至在人格上的桀驁不馴,在待人上的秉直謙恭與和善,無不踐行著“在人格上不輕于懷疑人家,在見識上不過于相信自己”的處事做人原則,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他曾被國際友人稱為中國的圣雄“甘地”??盀樽趲熣?,首要在于高貴的人品,其次才彰顯于學術上的輝煌成就和學而不厭中兼代的誨人不倦精神。這就是梁漱溟,一個可愛的老小孩。關于他和毛澤東的爭論,亦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對手的英雄是落寞的,彼此成就對方,正是風云際會的結果。
32. “好大喜功,終為怨府;貪多務得,那有閑時”,是顧頡剛先生撰寫的自嘲聯。他的史學成就早已使之聲名斐然,而他做人的遺憾恰是傳統學人的性格特征。與魯迅、胡適和傅斯年的交往,印證了文人亦親亦輕;與學生何定生、譚其驤、童書業和錢穆的學術見解,又體現了“唯實、尊重、獨立”的學品。同輩中人,互不相能;對后來者,極盡獎掖、提攜的胸襟氣度,過去少有,于今更是鮮見。先生的學品及文人風骨,堪為后世師表。
33. 蘇雪林與凌叔華、袁昌英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武漢大學被稱為“珞珈三杰”。這位祖母級的文學大師,在人瑞之年依然筆耕不輟,細察個中秘密,并非是學界中人臆想的所謂追求所致,實則是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磉_、睿智、機敏、眷戀精神生活,狷介、個性、不接受非心志之物的蘇老,學品高,人品貴,文品雅。女中雄杰,足慰人生。
34. 一代學人的風采,不僅在于治學嚴謹,觀點鮮明,立場堅定,憎愛分明,更在于對后來者的嚴格與厚愛,處理問題的剛性和不畏權貴的勇氣,還有知難而進的魄力。當然,忠誠、衷心也是其鮮明的特征。能在官場縱橫馳騁如走馬,能在學海俊逸飄然如飛龍者,惟傅斯年馬首是瞻。
35. 我們一生都在旅途追尋生命的綠洲,即使找到了,依然要繼續走下去。只有新鮮,新穎,新奇,生命才會更有滋味。運動之美是永恒的流動之美。蕭乾先生就是用筆追求風景的人。
36. 鴛鴦蝴蝶,金粉世家,冷月詩魂,風流才子,生為情緣,終究在歲月流逝中歸于風塵,留下的唯有詩句溢出的倩影精魂,遨游精神天地。徐志摩是一個充滿詩幻的性情中人。
37. 煮酒論藝,品茗立書,植桃育李,淡泊名利,熱愛生活的臺靜農,更熱愛故鄉。他說,“無根的異鄉人,都忘不了自家的泥土”。平生風義煙酒文,一生真愛杏林多。
38. 萬事氣為先。氣者,氣質,氣節,氣韻也。率先提出“五四運動”這一概念,并在大學中開創招收女生先河的羅家倫是個不折不扣的有氣性的人。
39. 不承認自己“學融中西,道貫古今”的施蟄存先生,他的文章卻總給人一種暮然回首的感覺。山水恒久遠,文字情意長。但得健筆在,妙手寫扶桑。
40. 人老了,兒女是行走的拐杖。不求回報,只愿薪火相傳。談起“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郁達夫,自然會在他塵封的作品中看見王映霞女士作伴的身影。成功男人功勛章的背后,往往鐫刻著女人的功勞。
41. 未成名時,一直恪守在默默無聞中艱難求生、度日;待成名時,
一直熱衷平淡如水的生活,不為時尚所蔽,不為浮名所累,不為流言所困,曠達人生,以化外之身入塵世者,非布衣學者張中行先生莫屬。
42. 林海音的成名源于《城南舊事》,但在這“舊事”的背后,卻是永遠也品味不完的堅守與執著。百折不回、愈挫愈銳的勇氣和毅力更牽引著同道中人在欽佩之余步其后塵,追隨引領者的“海之音”。
43. 身兼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和音樂家數個頭銜的人有幾何?趙元任先生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的賢內助楊步偉無疑是先生事業的 “綠葉”。紅花還需綠葉配,他們創造了愛情神話和事業奇跡。
44. 胡風先生的性格有點像“胡蜂”,“胡蜂”“志”為“梅”,胡風、梅志夫婦一生曲折坎坷的人生際遇,正是中國一個時代在文化藝術領域里的縮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周旋于時世務間,要拿捏好分寸,對文化人是嚴峻的挑戰。
45. 命中注定,多情種子,在愛的雨露中燦爛了杏林。我們已經淡忘了無名氏的真名卜寶南、卜寧、卜乃夫,但我們記著這樣的話,“幸福像一條閃電,現在悄悄地亮在我的身邊”。
46.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不分老少,不問出身,跨越職場,無視天涯海角?兩個人的世界可以創造多么廣闊的天地?“多情人不老,到老情更好”,讀一讀周有光和張允和夫婦的故事,也許更能感受幸福的滋味。
47. 神仙眷侶的美名,科學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我們還能有多少溢美之詞送給袁家騮、吳健雄這對世紀伉儷?名人身后的名人,疊加成偉大,因為后者是優秀基因的集大成者。
48. 一腔熱血,膽識俱為民,“中國園林第一人”陳從周。竹的性直(外形)、心虛(內竿)和情柔(竹葉)正是他操守的寫照。
49. “虛名未是吾生志,碩學方為席上珍”。一生恪守誰堪道?名士風流自相知。才情難盡是吳宓。
50. “霞光萬道,瑞氣千條,珠聯璧合”,這幾個詞語因了吳祖光和新鳳霞夫婦而顯得更加光彩奪目。
51. “心同野鶴與塵遠,詩與冰殼見底清”。俯仰天地間,冰心兩怡然,柯靈是也。
52. 一生真愛在藝術,藝術人生是斯人。吳作人與蕭淑芳夫婦藝海泛舟,采擷的精品成就了蝶戀花的傳說。
53. 化外之身,化內之民,化里化外都有錢鐘書和楊絳先生的身影。
54. 瘦馬戀秋草,征人思故鄉。畫家凌叔華先生筆下是滿溢的風情。
55 恃才傲物,醉臥美人,不獨一個葉公超。
56. 古有孟嘗君,今有邵洵美。邵洵美,殉亦美。
二〇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學人本色(三)
57. 我無法用言語來描述一代學人的精神,我只是在陳寅恪先生殘目臏足之后,更加努力與研究工作的超人狀態中,體悟到人之黑暗,未必在于目力的迷茫模糊,關鍵在于心靈的灰色。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陳寅恪可為圣人也。
58. 最善良者莫過于心底的純正,并以之來熏染朋友。魯迅當年在贈給瞿秋白的條幅中寫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坊間流傳著這樣的話,“我的朋友胡適之”,足見胡適先生的人脈興盛。至于其作為學者的建樹,早已是家喻戶曉,但遠遠不足抵其人品的廣泛傳揚。先做人,后做事,精神的才是永恒的。
59. 真正的學術權威,在權力挑戰面前,更見錚錚鐵骨,即使有粉身碎骨之虞,亦絕無半點酥松骨質質地的可能,更無堅持真理、維護學術尊嚴的絲毫怯色。在新政權里,能夠如此支撐自己口吐真言不計后果的,彰顯的正是學人風骨。敢于與毛澤東抗爭的馬寅初,一如同時代的梁漱溟,令人肅然起敬。一身是膽何以為?經濟巨擘媲昆侖。敢言敢怒敢堅勁,為學為人見精神。大家風采,可見一斑。
60. 大凡自學成才者,不惟有超人智力,更重要的在于其心于志向也博,也宏,也闊,也淡,也靜,也定,也專,也韌,有足夠的耐力,不求畢其功于一役。探幽訪勝,美景紛至沓來;尋章摘句,文思不期而遇。能如此者,錢穆無疑堪稱民國第一人。
61. 自古及今,可以共風雨、同患難者多矣。一旦功成名就,則不免驕傲自滿,飛揚撥扈,互相傾軋,分道揚鑣,至于必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者,時有所聞。其中絕對的因素在于對權力的戀棧,真正為真理、為正義、為獨立挺身而出、不畏權貴、雖殞身不恤者,我以為是應該彪炳史冊的英雄。張東蓀先生當是其中的佼佼者。
62. 學術燦爛的星空,有時如迷茫浩瀚的宇宙,令人敬畏、膜拜。但當我們經年鉆研,了然其中的秩序時,心中的塊壘便嘩啦啦崩潰,眼前便豁然開朗。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的顧頡剛先生,是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方法論的辯證法大師。占有的目的在于創造財富。
63. 桃李滿園的葉企孫先生,自己一生都在做著葉的事業,他甘為人梯,甘為幕后英雄。新中國有幸,源于舊中國保留的知識分子種子,他們未必為一黨、一族在工作,但一定是在為國、為民而奮斗。恪守操守,大節為重,是那一代學人突出的風采。
64. 一個人的生與死,能夠引起觀點迥異的人們極大關注,本身說明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使生前起著擋箭牌的作用,也足以欣慰,因為這恰恰說明了他在那個時代的不可或缺。亦慈亦諧亦真亦勤的劉半農,正是這樣的人。
65. “窗外的雪花隔著玻璃一展翩翩的舞姿,晶瑩的世界干凈得讓人不忍多看幾眼。我靜靜地佇立窗前,遐思溢滿心田……”這是我當時拜讀殷海光先生軼事時的心境。
66. 男兒膽氣豪,仗劍走天涯。一生能有多長?能留下足跡的歷程有多少?而生命卻在反反復復地折磨、摧殘中變得更加厚重,愈見鮮亮的明光。個體的不幸,往往也是民族發展史上深刻的教訓。蕭軍先生是文壇中的悲情英雄。
67. 文學有政治的成分,但文學一旦定位為徹底為政治、政權服務,文學便被嚴重異化了。文人有兩類:御用文人,真的猛士。倘若擁有博大的胸懷和悲天憫人的情愫,不過分眷注于政治,擁有胡風和馮雪峰先生的文藝界,將會更加星光燦爛。
68. 學術一旦與政治聯姻,便披上了一層妖艷的外衣,本身的色氣反而黯淡了。當我們撩開歷史的面紗,發現其中藏污納垢、文過飾非、巧言令色,乃至不擇手段的一面時,洞見人性赤裸裸的卑劣。歷史還會重演嗎?透過魯迅、顧頡剛、朱家驊、胡風、周揚、馮雪峰等大家交往糾葛的片段,在歷史的滾滾紅塵里,裹挾著多少無奈與幽怨?
69. 同室操戈,不僅導致人格分裂,神志昏崩,甚而至于喪心病狂者,屢見不鮮。把文學作為有情人,不幸卻錯位嫁給了政治,曾經因為毛澤東主席“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詩句更博美名的丁玲女士,無疑是非常時期知識分子一個族群的代表。
70. 雪中送炭的慰藉,讓人如坐春風,溫暖一生;雪上加霜的侮辱,令人如落冰窟,顫栗難忘。重壓下的獨立思考,必有信仰支撐下撼人心魄的力量。把人變成鬼的時代雖然遠去了,但那個飄在上空的幽靈卻還在不虞時光顧善良的人們,警惕啊!想起了朱湘、蕭乾先生,他們身后還有呂熒、趙儷生……
71. “出山要比在山清”的科學家丁文江先生,憾在從政,幸為科技工作者。
72. 數載風雨豈能懼?一生坎坷惟君多。講真話,存真我,有傲骨,有真情的聶紺弩,自當如此。
二〇一四年九月四日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史建奎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西安市環城西路鐵塔寺三號
電話:02988623459
郵箱:125123@qq.com
和史建奎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陜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學校長—史建奎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