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8/22
1675次查看
劉長鎖發布
“高中教師的角色”作為一直以來教育界關注的話題,有過多種論述和見解,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教師的角色”這一話題卻是常議常新。2009年,河北省高中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已正式頒布。這些改革的實施,絕不僅僅是課本內容的變化,課程設置的翻新,而是觀念的轉變和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而教師是落實和真正實施新課標的關鍵,因此,高中教師要想適應新的要求,必須深刻領會其含義,必須樹立教師新的角色和形象。
教師絕不是填鴨者,也不僅僅是傳播者,而是理想的放飛者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教學方法,早已被我們否認,“傳道、授業、解惑”也只是概括了教師角色的一個部分,新的課程理念,對于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教師要做理想的放飛者,不做特長和夢想的打壓者。
一直感慨于曾經看到過的兩則報道:一是迄今有九位華裔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而他們都沒有接受過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二是2009年國際教育評估機構對21個國家的中小學生就計算能力、創新能力進行評估,結果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創新能力排名第五,分析能力排名倒數第一。中國本土“科學家、作家”為什么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中國孩子為何擁有高計算能力,卻缺少創新能力和分析能力,中國教育應該反思,中國的教育者應該反思。
中國的教育是三苦:教師辛苦,孩子痛苦,家長勞苦;換來的卻是多少年來,世界范圍內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沒有中國人這樣一個現實。
從事教育三十多年,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作為基礎教育最后也是最關鍵一環,我們的高中教育到底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我認為應該是有一定知識水準,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品德健全,身心健康,具有創新意識的多元復合型人才,而且是人才,就必須具有可塑造性,具有潛質。
揚長避短的道理誰都懂,但現實卻是:我們的教育一直以來不是在“揚長避短”,而是在“不揚長,只補短”——從小學、到初中,哪科不好,補哪科,看看那些疲于補課的學生,哪個不是為補短而去。長此以往,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的人才自然缺少有力的競爭力。
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的核心競爭力的比拼,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去挖掘學生的特長,使其自身優勢最大化,從而為國家的未來貯備和選拔人才?要想使孩子放飛自己的理想,作為高中教師,首先,在理論依托上,要充分理解和領會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世界各國關于高中改革的核心內容,其一就是站在國家發展戰略高度重新審視高中教育的價值,強調高中教育在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全民基本素質方面極為重要的基礎地位;其二就是強調人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只有領會了這一核心內容,才能以此為指針指導教育和教學的實踐,才能站在人自身發展的角度以及國家發展的高度來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其次,教師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在教學實踐中,做一個具有慧眼的發現者,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亮點,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進而挖掘其特長,使其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到最大化;要積極鼓勵學生的創造力,摒棄以成績論好壞的心理,點燃他們內心的理想。
肖伊康是我校高三17班的學生,在2010年7月的51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他代表中國隊參賽,并獲得了國際奧林匹克金牌,這枚金牌又一次填補了河北省的空白。作為校長,我感到很高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自豪和欣慰。因為單純憑借成績,肖伊康并沒有達到當年唐山一中的錄取分數線,在經過競賽教師的推薦后,我全面了解了這個孩子的情況,發現他在數學方面確實有天分。抱著一種寬容的態度,一種對孩子負責、對教育負責的態度,我接納了這個孩子,將其破格招入唐山一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每個教師都要有做伯樂的意識,讓千里馬能夠有機會在一馬平川的大道上充分展示騏驥一躍的風采,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空間展示自己的特長,放飛自己的理想。
教師絕不是師尊,也不僅僅是師友,而是靈魂的溝通者
現在的高中生,都是90后,他們一方面天真爛漫,愛幻想,情感豐富,另一方面也叛逆,有個性,很多孩子到了成長的叛逆期,此時家長已失去了在孩子小學、初中時的那種威信和權威,結果一些學生缺少或根本就沒有自己信賴的交流與溝通對象。教師應該扮演這一角色——靈魂的溝通者這一角色,然而扮演靈魂的溝通者是需要藝術和技巧的。
首先,就是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學生。我始終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不能夠做一名能與學生交心的好老師。人說:“知識分子是這個社會的良心。”而我想說,教師是這個社會最“大”的良心,也是最重要的良心。因為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這就決定了育人任務的艱巨性和不平凡性。
高中階段是教育體制中的一個重要學段,是關鍵的“中腰”。這一階段,正是學生價值觀形成和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奠定可持續性發展和完成生命底色的重要階段。教師,對其成才,對其今后一生的發展,對其迎接未來的挑戰將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擁有一顆愛生如愛子之心,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
其次,靈魂上的溝通是以師生平等交流為基礎的。靈魂上的溝通不同于老師對學生的訓誡,而是要與學生交心,師生對話的過程不是教師的自我表演,而是傾訴傾聽的過程,而且更好的方式是去傾聽,讓學生也說說他們心里的話。作為校長,我始終關注著學生的成長,我身邊老師們的點滴用心,我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我們學校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班主任,這個學期他接手高三一個原本成績比較差的班級,開學僅兩個月,這個班的成績就由原來的年級倒數第一,躍居正數第二,“倒”和“正”,一字之差,凝結了這位班主任太多的心血。經常看到他在樓道里與學生談心,師生兩個人拄著樓道的欄桿,你經過的時候會感覺到他們的談話氛圍很輕松,因為每一個“被談”的學生都無一例外地面帶笑容。我想這個老師與學生的談心一定很講藝術,否則,為什么每個學生都是那樣輕松而愉悅呢?那一天,我再次從這位老師與他的學生身邊經過,那天天很冷,但是學生臉上依然是幸福的微笑,我想他的內心一定很溫暖,而這份溫暖來自于他的老師,他的靈魂的溝通者。
最后,要想當好靈魂的溝通者,要先做一個有心的教師。做有心的教師就是要善于走近學生,從點滴入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盡可能多地了解他們,只有了解才有共同語言,才有共同話題,才能交流溝通到一起。我們的一個優秀青年教師,用兩天的時間記清楚了兩個班一百二十多名學生的名字,在課堂上,當學生聽到新老師熟練地叫著自己名字的時候,他們的心中會有一種被重視感,甚至是一種成就感,這樣自然就會和這位老師親近,有親近感,更深層次的溝通就變得簡單而容易。
教師絕不是掉書袋,也不僅僅是知識的海洋,而是學生發展的指導者
傳統的課堂是教師展示和表演自己學識的舞臺,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的實施從課程的設置,從人才的培養諸多方面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為師的理念也要隨之不斷地更新,教師不做掉書袋,不在學生面前賣弄自己的學問,只是自己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教會學生,還要能夠全方位地指導學生,做導師型的教師。
導師型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設定恰當、適合自身的學習活動和有效地學習方法;要指導學生明白自己想學什么,獲得什么,如何利用學習資源;要指導學生確立目標;要指導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要指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職業,以便更好地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擇;要指導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高尚健康的人格,從而健康的成長,也能健康地樂觀地服務于社會;要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發的偉大志向。
教師關系著學生一生的發展。教師的一句話,一次談心,一次專業的指導就可能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學生可能由此獲得學習的動力,明確發展方向,進而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可能由此而打消了熱情,喪失了積極性,誤入歧途,教師的責任重大,容不得有任何的懈怠和不用心。
我有一個學生叫張振超,和這個學生的相識是在他高三的時候,因為內心的一些困惑,他主動給我寫了一封信。我知道這個學生對于自己給校長寫信是懷有幾分忐忑的,我也清楚,在他的內心,他一定期盼著這封信之后的回音。于是,我親自找他到辦公室來面談,初見他時,看得出他很激動也很感動,對于升入高三之后他的一些困惑和迷茫,我們很坦誠地交談,從教師這個角度對其個人的發展我也談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和主張。現在這個孩子已經上大一了,他會定期通過電子郵件向我匯報自己在大學的情況,而且他現在已經是學校一個文學社的社長,忙碌而有目標的經營著自己的大學生活。前幾天,振超又給我發來郵件:“感謝您對學生的鼓勵和肯定,校長的忠告學生一定銘記于心!學生一定會珍惜大學時光,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為自己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那時的一次交談,無形中成為其樹立人生志向,找到人生目標的一次指導,對其一生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越發體會到“為人師”這一字眼的分量是多么沉甸甸!
在我國第三十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師,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緊迫任務”。高中教師要意識到教師角色的多樣化,要意識到角色轉變的重要性。要做理想的放飛者,要做靈魂的溝通者,要做學生發展的指導者,才能真正踐行新課程理念,逐步將自己培養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優秀教師,將學生培育成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并為其終身發展奠基!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劉長鎖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唐山市路北區翔云道369號
電話:000000000000
郵箱:123123@qq.com
和劉長鎖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唐山一中校長—劉長鎖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