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校長管理中心
用戶名: 密碼:

校長:李德慶

中國校長獨特展示平臺http://www.sport-novelty.com

湖南平江一中校長李德慶:弘揚學校優秀文化 提升辦學品味

發布時間:2014/9/23

1441次查看

李德慶發布

文化是積淀,是傳統,是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乃至一個社會的“遺傳基因”,是一條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紐帶。學校文化包括學校所實踐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學校所遵循的規章制度;學校教職工作為整體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它是學校的精神生命和靈魂。“一個辦得成功的學校應以它的文化而著稱,即有一個價值和規范的結構、過程和氣氛,使教師和學生都被納入導致成功的教育途徑。”(美國教育家伯爾凱和史密斯)如何弘揚優秀文化,提升我校的辦學品味,我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立足歷史,以天岳精神賦予終身追求。

辦學歷程中積累的各種有形和無形傳統,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整理、挖掘、保護和昭示學校的獨特性,形成深入人心的角色意識和價值召喚,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應盡義務。我們應當立足歷史,以天岳精神作為一中人的終身追求。

1、以校訓設定人格標桿

校訓是學校精神的集中體現和高度概括。“忠勇、勤謹、嚴實、剛強”既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的精華,也體現了時代精神。“忠勇”指的是一種精神,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樂于奉獻,勇于進取。“勤謙”指的是一種品質,勤勉以做學問,謙虛以待他人。告訴我們無論是成就學問還是練就經天緯地的才能,勤奮、謙虛永遠是鋪向事業成功的基石。“嚴實”指的是一種作風,嚴謹治學,嚴于律己;實事求是,誠實守信。“剛強”指的是一種氣魄,養凜然正氣,寧折不彎;煉強健體魄,堅忍不拔。八字校訓,崇尚的是立德為上的教育哲學,既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天岳精神的一種傳承。賦予一中人的人格追求以深刻的內蘊。更是我們提出“培養高素養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和諧校園、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方向標。

2、以校史激揚豪情

校史是學校文化的沉淀,也是學校的文化載體。梳理學校的校史,反思和感受歷史的生動召喚可以使文化更加生動,成為學校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我校不但是一所創辦一百四十年的老校,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培養了許許多多的人才,同時又是著名的平江起義舊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德育資源。也是我省我市大部分學校難得的得天獨厚的育人寶地,我們雖說建立了校史陳列館,但其利用的價值和發揮的作用還沒有充分展示出來。我們應該花點力氣將校史經常在我們的眼前再現,可以將展廳復制到綜合樓大廳。同時應當充分利用我們的資源優勢以一中厚重歷史為主體編輯我校的校本教材,將學校的辦學歷史、感人故事和校友風彩展現在師生面前。作為歷屆新生入學的必修課,引導學生觸摸歷史,對話歷史,讓學生在領略學校百年恢弘歷史長卷中油然而生一中人的自豪與自信。

3、以校歌吹響奮進號角

校歌是學校精神藝術的延伸,能夠以優美的旋律熏陶人,以含蘊深遠的歌詞感染人,以崇高的藝術品質凝聚人。要充分發揮校歌的教育價值,吹響催人奮進的號角。“天經地緯,岳峙淵淳,十里平疇,校園菁菁。聚汨水靈氣,集幕阜精英,我們是展翅的天岳雄鷹。”“成就優秀學業,鑄就高尚靈魂,為了祖國昌盛我們要挑起明天的重任。”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要使校歌成為我校校園的主旋律,我們入校的新生要唱,要唱熟唱好,要比賽。大型集會都要湊國歌和校歌。

二、立足時代,以理念體系達成價值共識。

學校理念體系是學校對教育理解的高度概括,是全體校園人努力的方向。學校文化應根據時代的發展,對學校、教師、學生發展提出新的要求,賦予學校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我校的教育理念體系主要有:

a、辦學宗旨: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

b、培養目標:培養高素養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的人。

c、對教師的要求:厚德博學、敬業愛生。

d、對學生的要求:勵志明禮、好學善思。由這四個方面確立的辦學理念體系,就是要廣大教職員工“以高尚的情操、淵博的知識、嚴謹的作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我贊賞對“學生”釋義的一句話:“學生就是要學生活之常識、生存之技巧、生命之價值。”因此我也曾提出在培養方向上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創新精神”。這就是學校辦學永恒的主題。

1、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品味。

學校文化離不開物質環境,因為沒有形態的文化和沒有軀殼的靈魂一樣是不存在的。物質環境是載體,文化氛圍是靈魂。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環境建設既是表面化的看得見的客觀存在,但同時也是學校形態的表現方式。因此,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是提升學校文化品味的先導和前提。近些年來,學校花了大量資金新建擴建校園,提升了學校的文化品味,但這樣還不夠,作為一所具有優良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校園布局格調應是“和諧、古樸、厚重、大氣”。校園建設僅靠窗明幾凈、環境宜人是不夠的,這只是對人居環境的一種要求,我們都是“文化人”,其中更重要的是人文環境。包括校園布局、教室布置、文化走廊、歷史文物、文化景點等。文化走廊我們建設得還很有限,但就是要利用這有限的地方發揮更多的作用。歷史文物和文化景點還得依托平江起義紀念館,每年一屆的新生入學教育都要利用這一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教育學生愛祖國、愛集體、愛家庭、愛同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集體主義精神。

2、崇尚健康的道德文化,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體現團隊精神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形式應該是“尊老愛幼、互相關心、互相支持、積極向上、與時俱進、全體師生員工具有相一致的健康的價值取向。”對教職員工來說,就是要做到“慈愛、陽光、模范。”“慈愛”所要求的是對學生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予以關懷,對同事要像對待兄弟姐妹一樣予以支持,對班級要像對待自己的花園一樣予以耕耘,對學校要像對待自己的家園一樣予以柯護。“陽光”指的是要充滿自信,要給自己的學生和同事一個朝氣蓬勃的外在形象。教師要有“夢”,沒有夢的教育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教師有了“夢”,才會給學生的成長營造一個鮮美的環境。“模范”指的是要注重“身教”,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有的甚至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要使學生成為怎樣的人,自己首先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我衷心希望我們的教師既是“長者”,又是“學者”;既是“行家”,又是“雜家”。對學生來說,就是要以感恩教育為重點,以校本教材〈〈學生必讀〉〉為藍本,以心理教育課堂和班會課為主陣地,大力加強行為規范教育、前途理想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使我們的學生真正做到“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共同的價值追求,充滿生命激情和積極向上的活力。”

3、營造活躍的學科文化,濃郁學校學術氛圍。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工作,濃郁的學術環境才能造就出一批批具備現代教育思想的學者和導師。要以新課程教學為契機,大力開展課堂教學競賽。以備課組為單位,加強集體備課活動。形成“教、研”一體,“教、學”一體的文化氛圍。要堅持中青年教師的統考制度,鼓勵“學有所長、研有所專”的教師開展校園講座,也要適時聘請一些專家學者到學校講學。另外,要搞好學生的學科培訓工作,包括我們原來做得較好的如:英語角,各種奧賽培訓,各種文學社團等,都要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我校在經費十分艱巨的的情況下,花大力氣裝備了多媒體教室,廣大青年教師和相當一部分中老年教師都能充分運用這一教學輔助手段進行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我們還有少部分教師使用不是那么自如,教研室要訂好計劃,每年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學校教學設備得到充分利用。

4、健全學校制度建設,努力依法依規治校。

制度文化建設是對學校內部管理的進一步規范和提升,是一種民主管理方式,也是一種剛性和柔性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制度文化建設要以科學、民主、實用、嚴謹為目標,并轉化為具體行動。我樣在制度文化建設方面主要體現“分塊管理與分線管理相結合;行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與集體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完善和制訂了相應的各種規章制度。學校每項工作以及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制定出嚴格的管理制度,從而實現制度管人、制度約束人,以防止人治造成管理中的隨意性和人為的不平等。學校要牢固樹立從嚴治校的思想,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違章必究,使學校一切工作全面步入制度化管理的軌道。

“管是為了不管”,學校制度建設要充分體現人本思想,積極推進學校民主管理,重大決策必須要職代會討論通過,使校園規章制度內化為一種對全校師生具有巨大約束力和控制力的校園文化。同時,要對學校規章制度進行定期修改,始終保持全面性、時代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特征。

三、立足課堂,以人本思想引領文化深入。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中心領地。如果我們認同學校文化的主功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那么,就必須在前面所闡述的環境文化、道德文化、學科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礎上,把學校文化建設深入到課堂里,通過重建新的課堂文化,最終實現育人目標。

課堂文化是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關系持續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精神氛圍和感染力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展學生內在的精神能力,陶冶學生的人格品質。

1、確立以人為本的文化教育觀。

所謂的課堂文化,用現代教育的觀點去理解,其關注點不再僅僅是知識,而是包括知識在內的整個文化;不再以知識為中心、以知識為本,而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不再局限于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現有的知識,從而成為知識的接受者,而是讓學生受到包括知識在內的整個文化的全面熏陶,從而不僅成為舊知識的接受者,也成為新知識的創造者;不僅要給學生以鮮活的知識,更要給學生以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整個文化。強調文化教育,并不意味著要排斥知識教育,相反,在文化教育中,知識教育依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所說的知識教育已經不再是那種切斷其文化命脈的機械、教條、刻板的知識教育,而是一種極富文化內涵、充滿文化精神而生機勃勃的知識教育。因此,我們提出要把新課程關注人的發展的改革目標和學科課程標準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內化為每個教師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基本做到三動:“學生主動、課堂生動、合作互動、整合聯動”,文化課如此,體育、勞技、信息、藝術等課,包括兩操更應如此。

2、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化教學觀。

我們提出“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這一辦學理念,就是要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引導學生從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角度思考問題。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引導學生靈活采用有利于發展個人能力、形成良好群體學習風氣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個別輔導、課后討論等,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來設計。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課堂平等對話、課后有效輔導的基礎。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20世紀20年代初,學生王福茂寫了一篇作文《可笑的朱先生》,其中寫道:“他是一個肥而且矮的先生......近右額的地方有個圓圓的瘡疤......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課的時候,總是像煞有介事的從講臺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點滑稽的態度”。朱自清不以為忤,反而在這篇作文下面畫了許多雙圈,并在課堂上讀給大家聽,贊其是一個榜樣,描寫人讓人讀后如見其人。這就是一種對學術的高姿態,當我們的教育傳達出對學生的善意、信任和關愛時,喚醒的是學生的向學之心和向善之志。

綜上所述,學校文化建設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具大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我對北師大附中很有感情,在附中六年所受的教育,對我的一生,對我的知識和人生觀起了很大作用。”北京大學教授、現代文學及文化歷史學家陳平原教授在臺灣大學授課時,同事教他辯認哪些是建國中學的男生、北一中的女生,往往很準。那是臺灣最有名的男校和女校。其實我們所有中學都一樣,好學校的學生,大都有一種特殊的氣質,這就是校園文化的熏陶的結果。好的學校一定是有個性的。

文化也有消極文化和積極文化的區別,積極的向上的文化能鼓舞人的斗志,啟迪人的思維,提高人的素養;消極的腐敗的文化更能侵蝕人,使其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有時甚至走向時代的反面。因此,要樹立以校為本的思想,深刻反省學校文化,認真研究學校文化,自覺建設學校文化,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有高素養的人的一個永恒的話題,只要我們高舉文化建設這面大旗,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我們的校園將更美麗,我們的事業會更輝煌!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分享到:
十八大學習  感悟報告  學習心得  領導發言

李德慶

省份: 地區:
學校:湖南平江一中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湖南省平江縣開發區書院路1號

電話:

郵箱:351246824@qq.com

李德慶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湖南平江一中校長—李德慶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欧美 | 日本阿v片在线播放免费 | 精品国产高清在线拍 | 一本正道久久网综合久久88 | 制服丝袜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