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12/26
1716次查看
杜海寬發布
10月28日,一場特殊的聽證會在成都市實驗小學(西區)舉行,話題圍繞“小學生該不該帶手機到學校”,30多名學生、家長、教師、社區民警、教育專家各抒己見,論證學生手機進校園的可行性與管理難題。
而此前,重慶市某學校家長愿出錢40萬元給全校學生更換非智能手機,理由是“孩子天天玩智能手機導致視力下降、學習成績下滑”。此事經媒體報道后立即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熱議。
一時間,“學生用手機”成為學校、家庭共同面臨的教育話題。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的現狀如何、學生該不該帶手機進學校、過度使用手機及電子產品對中小學生帶來哪些弊端?家校該如何聯手解決這一難題?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近半中小學生在校使用過手機,城市孩子所處的環境和家庭經濟狀況較好,接觸到各種電子產品的機會很多,當孩子提出購買手機等電子產品時,許多家長無法拒絕。
聽證會上,成都市實驗小學(西區)公布了對全校一半學生的抽樣調查結果。數據顯示,超10%的學生帶手機到校,年級越高,比例越高。“低年級學生幾乎沒有,在中高年級,近半學生帶過手機到學校。”該校校長向堯介紹說。
這一調查結果在成都市其他中小學也得到了印證,且大多數同學都使用智能手機。
就讀于成都市花園(國際)小學六年級的楊云云告訴記者,他現在擁有一部蘋果4S手機,而此前他已用過兩部手機。
早在3年前,楊云云便得到了爸爸的舊手機——一臺非智能機,主要用途是通訊。楊云云三年級時,就獨自乘坐公交車上學、放學,“到學校給媽媽一個電話;如果要在學校耽擱一會兒,再跟媽媽打個電話,她就不用那么擔心了。”
到了四年級,楊云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觸屏智能手機。“之前的手機壞了,身邊同學都用起了智能手機,就讓爸媽新買的。”而現在他用的這臺蘋果手機,是他說服爸媽,拿出壓歲錢購買的,“因為聽說蘋果手機被搶瘋了……”
作為小楊的班主任,張老師坦言,班上絕大多數學生擁有自己的手機。“低年級時很少有學生用,到五年級就出現端倪。”張老師介紹,以前一下課,同學們都喜歡到外面去玩,慢慢發現孩子們下課后幾個人圍在一起,原來是一個人玩游戲,其他人圍觀。從那之后,班上學生用手機就逐漸多起來。
據調查,楊云云所在的班共有33名同學,30人有自己的手機,其中只有一個人使用的是“老機器”(非智能機)。
到了中學,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更為普遍。記者從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了解到,幾乎每位同學都配有手機。學校有規定,也與家長進行過溝通:盡量不要將手機帶到學校。目前大概有一半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學生帶進學校的手機,95%都是智能機。”該校德育處主任梁明朗介紹。
記者隨機采訪了該校的五六位學生,他們的手機均為智能機,價位在1000元到4500元之間不等,“現在很少看到同學在用‘老人機’(非智能機),”高二的王同學拿著一臺iPhone4s說,她的成績和自控能力還可以,“平時我用得不多,主要拿來打電話、上網、看視頻。”
成都市田家炳中學一名高二班主任告訴記者,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是一個普遍現象,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會把手機帶進校園;到了高三,這一數字超過了一半。
據新華網報道,一項對全國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調查顯示,我國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超六成10歲前就“觸網”,約1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現代人被電視、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電子屏幕包圍成為“屏幕奴隸”,這一群體日益呈現低齡化的新趨向。
為什么學生使用手機普遍?“現在手機已經普及到了千家萬戶,幾乎每個人都有至少一臺手機。而城市孩子所處的環境和家庭經濟狀況較好,他們接觸到各種電子產品的機會很多。當孩子提出購買手機等電子產品時,許多家長都無法拒絕。”四川省人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紀大海說。
未成年人使用手機弊大于利
智能手機就是一臺掌上電腦,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手機產生依賴,讓孩子能力退步,不去查字典,不去計算,人也變得越來越懶。
這學期,家住成都市錦江區的一位王姓家長突然發現,正在上初二的孩子視力下降得特別嚴重。“開學后沒多久,回來說看不清黑板了,就去配了一副眼鏡;沒過幾個月,孩子又看不清黑板了,又去換了一副。”
王先生分析,孩子視力下降是經常使用手機導致的。去年孩子上初一時,他就給孩子買了一部智能手機,“娃娃小學時就吵著要,我堅持到初中才買。他拿到后很開心,每天差不多要玩一兩個小時手機。”
不僅影響視力,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受到了影響。王先生介紹,娃娃晚上喜歡把手機放枕頭邊,睡覺前習慣性地取出手機,聽聽歌,看看小說,越看越睡不著,到很晚才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直打哈欠。
小王的情況在中小學校并非個案。記者在小王的學校做了調查,全班26名學生使用手機,16名同學表示可以把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內,4名同學可以控制在1~1.5個小時以內,1.5個小時以上的有5個同學,其中有1名同學坦言自制力不是很好,每天要超過2個小時,多的時候要達到五六個小時。
學生都用手機干啥呢?“我每天會用手機玩游戲、聊QQ、玩空間、耍微信、偶爾看看電影。”那名每天玩手機超過兩個小時的學生告訴記者,他現在用的手機是今年8月父母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的,花了2200元。他在手機上安裝了一個賽車游戲軟件,每天花在游戲上的時間最多。
成都市實驗小學(西區)聽證會上,6位家長代表幾乎全部反對小學生使用手機。“孩子自控力太弱,難免沉迷于手機游戲、網絡,哪還有心思學習?”六年級家長薛占平說,孩子班上四五十個學生居然建了四五個QQ群,孩子經常在網上聊得火熱,有時邊做作業邊刷手機,一氣之下,她直接停掉了孩子手機流量,只留下通話功能。
上海社科院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學生手機里的短信70%與正常學習無關,學生使用手機下載圖片鈴聲占12%,拍照占3%,真正聯系父母只有5%;部分中學生手機里還有黃色段子。
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學會會長張化冰認為使用手機弊大于利。“手機網絡上存在許多不良信息,孩子分不清是非,會污染他們的心靈,對學習也有很大影響。”她說,智能手機就是一臺掌上電腦,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手機產生依賴,讓孩子能力退步,不去查字典、不去計算,人也變得越來越懶。“手機還有輻射,現在的孩子都是‘低頭族’,對頸椎、視力都很不好。”
紀大海則認為,中小學生自制能力差,無節制地使用手機,就會像吸鴉片一樣上癮,不加以控制,對其一生的生活都可能造成災難性影響。
“孩子一旦沉迷于手機,就將大量分散學習的興奮點和注意力,對學習的興趣、熱情降低,勢必影響其成績。”他說,中小學生每天一有空閑時間就抱著手機看,不與身邊的同學交流,不參加家庭、學校活動,還會影響其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他建議高中以前學生都盡量不要使用手機。
手機進校園帶來諸多管理煩惱
老師“代管”怕丟失, “課堂機叫”影響教學,同學之間互相攀比甚至炫耀。
李麗是成都市石室聯中的一名體育老師,每到上體育課,她就會遭遇給學生“照看”手機的煩惱。
原來,體育課上,學生要經常參加跑步、跳高、跳遠等各種騰跳運動,許多學生把手機帶進校園,揣在衣袋、褲兜里,又擔心運動過程中手機掉出來摔壞,就向老師提出代管手機的要求。
“遇到這種情況,老師答應不是,拒絕也不是。”李麗說,每次她就讓學生把手機集中起來,放在離她較近的地方。但又擔心被其他班上學生踩壞、甚至被盜,指導學生運動時,她不得不多留個心眼,不時瞄著放手機的地方。
同樣的煩惱也發生在成都市田家炳中學高二(5)班主任劉瓊身上。學校并不允許學生帶手機,但仍有不少學生把手機偷偷揣在書包或口袋里。擔心影響學生學習,劉瓊每天早上到班上第一件事,就是“收繳”學生的手機。
“我們班上45人,每天差不多有10名同學帶手機進學校。”劉瓊說,她把學生們的手機集中后,一般會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或者鎖進辦公室柜子,學生放學或中途需要時再還給他們。“這些學生的手機價格都不菲。”她說,盡管至今尚未發生把學生手機弄丟的情況,但她每天還是“心驚膽戰”的。
班主任幫學生代管手機在成都中小學并不是普遍做法,在其他中小學校,就有學生把手機偷偷帶進教室,卻忘記關機影響課堂教學秩序的案例。成都市實驗小學(西區)的調查就發現,有四成學生有“上課忘記關手機”的經歷,超半數老師曾遭遇過“課堂機叫”的尷尬。
“學生的手機響起來,不僅會打斷老師講解的思路,其他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孩子們就會循聲而去,哄堂大笑。”成都市實驗小學(西區)五年級(3)班班主任羅陽告訴記者,學校實現高效課堂,老師課堂講解的時間只有20分鐘,學生手機響起來,老師就要制止、教育,并安頓其他學生,等維持好秩序,至少要花去三五分鐘時間,課堂四分之一講解的時間就沒有了。
而更讓學校發愁的是,學生們把手機帶進學校、教室,課間拿出來玩,還會在同學們之間產生相互攀比心理。
“現在城市里的家庭經濟狀況都不錯,我們發現小學生使用的手機很多都是上千元的智能機,孩子們課后聚在一起,勢必會相互比較、甚至炫耀。”向堯說。
而到了中學,學生們使用的手機更是價值不菲。“基本上都是蘋果、三星等高檔機。”劉瓊告訴記者一件事情,被網友戲稱為“土豪機”的蘋果5S剛剛發布時,僅在香港、澳門有售,大陸還未上市,學校就有一名學生的家長托朋友從澳門花高價錢買回一部,在同學間引起轟動。
因為媒體此前報道過網友賣腎買蘋果手機的消息,劉瓊說現在每天早上“收繳”手機時,學生們就在下面開玩笑地數“一個腎、兩個腎……”
疏導為主 家校共同監管
部分學生偷偷把手機帶進學校,跟家長們的“默許”也有很大關系,很多家長并沒有明確反對孩子用手機,有些還把手機作為學生成績進步的獎勵。
帶手機進校的理由,大多數學生都說是“為了方便聯系家長”,但成都市實驗小學(西區)對家長的調查顯示,這一情況只占兩成。
“學生到校后,與家長的聯系密度其實很小,很多學生只是打著這個幌子用手機玩游戲。”該校一年級老師任蓓說。
“確實有部分孩子放學時需要通過手機與家長聯系。”向堯介紹,學校門口不允許停車,放學時,家長只能把車停在遠遠的地方等,如果沒有手機,小學生很容易走丟。
一方面,學生有通過手機聯系家長的必要,另一方面,孩子自制力較差,容易沉迷。面對這兩難境地,成都市實驗小學(西區)近日想到了建“手機櫥窗”的辦法,安排專人和專門場地保管學生手機。
向堯介紹,學生想要帶手機到校,需要和家長一起寫個申請,經學校審查同意后才允許。學生早上進校時,將手機關機,交給學校統一保管,放學后,再到保管室去取手機,嚴禁手機進入教學區和課堂。而對學生在校內的通訊需求,向堯表示辦公室的電話可以供學生使用,教室內的電腦也能滿足孩子上網查找資料的需求。
而在成都市大多數中小學校,并未由學校出面對學生手機統一管理。但所有學校對學生帶手機進校都持反對態度,有的學校還制定了嚴格的校規。
“兩年前,我們就開始對學生使用手機進行了規范,”田家炳中學德育處主任趙純直表示,學校征求家長意見后,明確要求學生不帶手機等電子產品到校,大部分家長和學生也配合得很好,“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將手機帶到學校,并且手機在校期間也都交由班主任統一保管。”
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除規定教學區任何時候都禁帶手機外,對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也有嚴格規定,只能在午休前20分鐘,晚上熄燈前20分鐘,以及周末節假日放學后的半個小時內可以使用。
成都市樹德中學光華校區為防止學生在教學區使用手機,還安裝了信號屏蔽設備,學生需要聯系家長只能通過辦公室電話或IC電話。
盡管這樣,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并不能杜絕,部分學生會通過各種辦法偷偷把手機帶進學校、課堂。劉瓊認為,這跟家長們的“默許”也有很大關系。“現在很多家長并沒有明確反對孩子用手機,有些還把手機作為學生成績進步的獎勵。家長都這個態度,我們作為老師更不好管。”
紀大海認為,管理學生用手機“疏”比“堵”重要,學校和家庭要共同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家庭的疏導尤為重要,因為“手機的來源就是家庭”。
他建議,孩子一旦出現沉溺手機的苗頭,家長就要出面干預,通過挖掘孩子感興趣的其他活動,把他們往健康的活動上引。“我了解一個家長,從小不斷培養孩子爬山、體育鍛煉的興趣,孩子一旦喜歡上某些運動,他的興趣點和注意力就不會只停留在手機上。”
他同時建議學校應該理直氣壯對學生使用手機進行管理。“學生有攜帶手機的權利,而學校根據各自的校規管理學生用手機也無可厚非。”
目前,國內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學生用手機做出規范,但國外不少國家已出臺了相關法規,“建議我國相關教育部門也出臺政策支持,才能有效避免學校的尷尬處境。”張化冰說。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暫無文章
下一篇:魏書生的教育人生
杜海寬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沙河鎮
電話:04727148452
郵箱:bt33bgs@yahoo.com.cn
和杜海寬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內蒙古包頭市第三十三中學校長—杜海寬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