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4/4
1496次查看
段惠蓮發布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新學期開始了,寒假校園中的一些所見所聞,使我開始用另一種眼光審視這片我認為已經熟悉的校園。
我兩次陪同上級領導參觀校園,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稱贊學校的硬件建設條件。附合之余,我內心卻在思考建設蒙自一中校園的另一種環境,那就是文化生態環境。
平日的校園,盡管不停地打掃,但依然可以看到隨意丟棄的果皮紙屑;可以看到墻面上赫然在目的球印和腳??;我們不斷在懲處各種違紀及考試作弊的行為,我們還會聽到,個別同學滿口臟話等等……。
此時,描述這些不夠賞心悅目的鏡頭也許會讓人感到不合時宜;然而,我認為,正是在這樣的日子,我們更應該思考來到蒙自一中的意義。
學校,不僅是提供各種條件供人讀書,不僅是有老師傳授知識,不僅僅是培養幾個優秀的學生以供炫耀,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讓每一位學生高質量成長的文化環境,讓每一位同學養成一種終身受用的精神。其實,將一所學校與其他的地方和學校區別開來的是一種精神氣質,一種氛圍,一種文化。正如樹木形成森林,森林形成氣候,氣候又影響著樹木的成長一樣,校園文化也是一種生態環境,它的浸染性不僅傳遞給我們每個人,而且出自于我們每一個人。良好的校園文化的生態就存在于你我之間,其氣質如風行草上,行教化,成學問。
那么,什么才是我們蒙自一中真正的文化?蒙自一中應該有怎樣的文化生態環境?
在蒙自一中歷史上,1950年蒙自第一面五星紅旗在老校區升起,革命勝利的曙光讓學生們最先感受,“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他人”,這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生態環境。
百年校慶時,一中校友形成了一個令人矚目的“人才群”。老一中近百年來許多同學們在國內外相當高的層次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以天下為己任、團結奮發的精神,這是另一種傳統的文化生態環境。
蒙自一中的今天,已創造了不斐的成績,教職工一直秉承有嚴謹的作風,學生秉承有純樸文明的作風。正直的做人原則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生態環境。
蒙自一中的傳統辦學精神是“自強不息,追求卓越;”“自強不息”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治學態度,更是一種做人的要求;放眼蒙自一中的今天,讓我們思考:繼承百年一中的傳統,需要我們努力營造今日蒙自一中健康的文化生態環境。——這就是全校師生思想解放,理念更新、思維活躍、和諧共處、教學相長,幸福發展;她是每個人的表里如一,是非明辨、積極樂觀、向上向善。
——這就是要求我們每個人努力“做好屬于自己的事情”。
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管理,從節約用水,愛惜公物做去,增強環境意識和現代公民意識;從買飯不插隊、選菜不拖時做起,增強同學們“心中有他人”的意識;
希望每一位同學從向每一位老師問候致敬、上下樓梯側身恭讓、培養對知識的尊重,對文明的尊重,對長輩的尊重。
我們將把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將以課堂教學質量為突破口,從教師認真研究每一節課,學生認真學好每一節課開始。從做好每一次預習和作業做起,堅持每一次誠信考試,扎扎實實打下人生基礎;
我們師生要團結拼搏,力爭高一、高二的學業水平考試再創優異成績,高三高考再創佳績,以確立學校教學品牌。
我們的圖書館、信息中心將向同學們進一步開放,為校園文化生態環境提供硬件的保證,我們要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為同學們提供展示各種才藝的平臺。
努力“做好屬于自己的事情”,就是我們對蒙自一中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就是對老一中精神的傳承。
老師們、同學們,愛因斯坦說,“當一名學生畢業離開老師和學校時,把學校里所學的知識全部忘記,這時他剩下的東西就是學校和他的老師教學及教育的實在成果。”這“剩下的”是什么?就是溶化在血液骨髓里的、已經成為素質的東西,就是學校的文化生態環境所滋養的結果。我希望,十年、二十年后,每一位同學回想高中三年,都能感覺到靈魂和行為習慣上寫著“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人格特征。
謝謝!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段惠蓮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云南省蒙自市鳳凰路延長線南段
電話:08733941006
郵箱:84513588456@qq.com
和段惠蓮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云南省蒙自一中校長—段惠蓮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