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妥協是軟弱的同義詞,堅持才是人類的美德,似乎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人們才能成功。然而,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會面臨各種讓步與妥協,比如:師生之間的情感磨合、學生矛盾的處理、突發事件的應對等,都需要我們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的妥協,或者向別人提出妥協,以達到相對完美的局面。誠然,堅持是一種精神,但妥協是一種力量、一種智慧、一種美德。明智的妥協是一種讓步的藝術,掌握這種高超的藝術,是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
什么是妥協?《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用讓步的方法避免沖突或爭執。”人們一般認為妥協有“忍讓”、“投降”的含義,往往把妥協當作貶義的行為。其實,妥協并無貶義,我更贊同妥協的另一種解釋:“以獨立為前提,以底線為原則的適當讓步,以達成一種協議的局面。”我認為,妥協就是“妥當地協調”,是一種尋找最佳問題解決辦法的行為。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善于運用妥協,因為明智的妥協是一種大智慧。
妥協是一種化解矛盾沖突的教育
一個班的兩名學生在學校里打了起來,弄得渾身都是泥土,一位科任教師發現后,把他倆帶到班主任面前,讓班主任好好教育他們。這兩名學生低著頭,等待班主任的批評。班主任對他們說:“看你們身上全是灰土,你們互相幫忙拍身上的灰,看誰拍得最干凈。” 于是,這兩個學生你幫我拍身上的灰土,我幫你拍身上的灰土,拍著拍著兩人都笑了起來。這時,班主任問:“你們還打架嗎?”兩個學生同時說:“我們不會再打架了。” 班主任說:“好!你們去玩吧。” 這兩名學生高興地跑開了。那位科任教師見此情形,不解地問班主任:“你就這樣放他們走了?這不是對犯錯學生的放任嗎?”班主任笑著說:“他們已表示不再打架了,這不是已經達到了教育目的嗎?”
如果班主任對這兩名學生一味地嚴厲批評,評判誰對誰錯,弄得不好反而會激化學生間的矛盾,對抗情緒得不到平息,
從而拉長教育過程,教育效果并不好。其實,學生間并沒有什么深層矛盾,處理學生間的矛盾,班主任退讓一步,用溫和的方式,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這種妥協,并不是降低教育標準,而是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進行的充滿智慧的教育。
妥協是一種目標分解的教育
一名中學生轉到新的學校就讀,插班考試數學只得了20分。家長深怕班主任不愿接收自己的孩子,很不好意思地對班主任說:“我知道孩子數學成績很差,請您收下他,他不會在班上鬧事的。” 班主任對家長說:“您放心,我會收下您的孩子,我先跟他談一次話,相信他的學習會有進步的。”這位班主任剛好是這個班的數學教師,她對這名學生說:“我們定一個數學學習目標,然后共同努力,下一次數學考試增加20分能做到嗎?”這名學生點了點頭說:“好!”兩個月后,班主任來到教室問學生:“請大家猜一猜,這次數學考試誰考得最好?”同學們紛紛猜測是班上的學習委員、班長……班主任笑著說:“你們猜得都不對,這次全班考得最好的是這名轉到我們班的同學,他這次考了56分。” 同學們都很奇怪,班上有考100分的,怎么考56分是考得最好的呢?班主任接著說:“這名同學的考試成績比上次增加了36分,有誰的進步比得過他嗎?”于是,班主任提議,全班同學熱烈鼓掌,向這名同學表示祝賀。也許這名同學第一次受到這么熱烈的贊揚,他哭了。后來,這名同學愛上了數學,數學成績逐漸提升。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用高目標來要求所有的學生,往往使那些一時無法達到高目標的學生放棄學習,很多學困生生、厭學生就是這樣形成的。這位班主任將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了分解,制定這名學生數學學習可以達到的低目標,并及時給予實現目標后的激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潛能,促使這名學生的學習由差逐步變優,實現了他生命成長中的一次轉折。這種放低標準的做法是一種教育的妥協,卻為學生的進步搭建了階梯。教育妥協的意義在于能夠幫助學生不斷進步,不能因為教育者的失誤,造成對學生生命成長的漠視和傷害。
妥協是一種正面引導的教育
上課鈴響了,一位教師走到自己任教的班級門前,沒有進去,因為教室里吵鬧一片。兩分鐘后,學生發現教師沒進教室,立即安靜、端坐,準備迎接教師的訓斥。這位教師走進教室后,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我為什么不進教室嗎?”學生回答:“教室里太吵,您不愿進來”、“您生氣了,不愿進教室”、“您在準備怎樣批評教育我們”……這位教師笑著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我站在教室外面聽你們爭論的是什么問題,欣賞你們那種純真的童趣,你們真可愛啊!你們爭論的問題下課之后再接著討論,好嗎?我們現在可以上課了嗎?”全班學生掌聲雷動。可想而知,這位教師的這一節課教學效果一定會很好。
如果這位教師走進教室對學生一頓嚴厲批評,找出幾個吵鬧厲害的學生罰站,那么,這一節課還能上好嗎?而這位教師運用了以
退為進的方式,妥當地處理好了學生吵鬧的現象。他這里發揮了妥協的正面引導功能,收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中先退后進、強調正面引導是妥協的重要特點。我們要把學生的優點、積極的因素想得多一些,妥協的目的不是迎合學生,更不是放棄教育,而是樹立正氣,引領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也許,那個班的學生根本不是在爭論什么問題,班紀確實很亂,但是,這位教師的教育方式充滿了妥協的智慧。
妥協是一種善意掩蓋的教育
一次,全國中小學優秀班主任桂賢娣班上的一名學生帶來一張剛剛發行的新版20元人民幣,同學們都很羨慕。可是,課間操后,這張新版人民幣不見了。桂老師對全班同學說:“有位同學的20元錢不小心弄丟了,哪位同學拾到了,請還給她,好嗎?”同學們都說沒見著。下午,桂老師買來60個紅色小信封,每個學生發一個,她輕聲對同學們說:“大家晚上在家里,把自己關在小房間里,不要讓家長知道,把你想裝的東西裝進去,不要寫名字,明天早上放到我講桌的抽屜里。” 第二天早上,60個紅色小信封如數收回,桂老師到辦公室把門關上,一個個拆開看,當拆到第27個時,那張20元新版人民幣出現了。當時有學生問桂老師,“這個學生是誰?”桂老師說:“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是誰,重要的是我們尊重了他,這樣做對他今后的發展有利。” 一年多后,一位初中老師對桂老師說:“那個‘還錢’的學生在作文里把這件事寫出來了,我告訴你他是……”沒等這位老師說出名字,桂老師趕緊打斷說:“你不要告訴我他是誰,請你也不要告訴任何人。”
在處理盜竊事件時,桂老師為什么并不直接追查出“偷”錢的學生是誰呢?為什么還要求知道真相的老師不要公開呢?是不是桂老師不講教育原則,放任錯誤發生呢?這恰恰是桂老師遵循少兒身心發展規律,采用妥協教育這種飽含智慧的方式育人。這種方式是一種善意的掩蓋,是對少兒成長的保護。其實,孩子們這時的“偷”是無意識的,教師不能過早給孩子“偷”的行為下定論。如果教師追查出小偷”,進行公開的批評教育,這名學生從此會一蹶不振,甚至將來真的成為小偷。在教育中,教師要善于保護少兒的心靈,這需要我們具有妥協的智慧。
妥協是一種促使對方自我疚悟的教育
一位班主任告訴我這樣一件事:班上有一位學生經常去網吧,學習成績急劇下滑,我批評了幾次沒有什么效果,家長非常著急。一次,我在網吧找到他,站在他旁邊不說話。當他發現我后,馬上離開網吧,悶聲不響地走向學校。一路上,我緊跟其后,不說一句話。到學校后,我用手指著教室,讓他去上課。兩天后,我把他找來問了一句話,“你前天在網吧呆了多長時間?”然后讓他走了。隨后的一次班會課上,我對全班學生說:“由于老師沒有教育好大家,有個別同學前天在網吧玩了半個小時,我向同學們作檢討,今天我罰自己站半個小時。” 說完,我就走到教室后面,筆直筆直地站著。班上立即沸騰起來,但很快就安靜了。那名上網吧的學生在
課桌上趴了幾分鐘,然后拿出紙筆寫著什么。下課的時候,他塞給我一張疊著的紙,我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封道歉信。這名學生在信中對自己進行了剖析,認識非常深刻。說也奇怪,這名學生后來就不去網吧了,學習也上來了。他媽媽給我打來電話:“是您救了我的孩子,也挽救了我的家庭。”
這位班主任主動去網吧尋找上網的學生,找到后,并不立即給予激烈的批評和指責,而是采用冷處理方式:“關注--等待”。這種育人方式,盡管沒有多少直接的教育語言,但符合少兒心理特點。一般情況下,學生明知自己有錯,但不能接受過激的教育方式,會產生逆反心理,使教育無法繼續進行。這位班主任給學生冷靜思考自己行為的時間,還主動向學生作檢討,承擔自己沒有教育好學生的責任,并采用“教師自我罰站”的方式,給學生一個“意外”,引起犯錯學生的思想震動,從而產生自責和悔悟感,這時的教育容易產生共鳴,往往能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這樣的教育方式,難道不是妥協的智慧嗎?
妥協是一種知錯就改的教育
教室的后面有一張排剩下的單桌,學生都不愿坐那里。于是班主任把這張桌子定為“思過桌”,誰不守課堂紀律或犯了錯誤就坐這個位子,以示懲戒。這樣,班主任為強令某學生坐這張桌子經常與學生發生對抗,學生之間為避免坐這張桌子也產生了一些矛盾,家長對自己孩子坐這張桌子很有意見。結果,班上的紀律仍然不好,仍然有不少學生犯錯。這位班主任想,我這樣嚴格管理班級,對學生的犯錯毫不留情,這個“思過桌”已坐了不少學生,怎么教育效果不好呢?她去請教一位老模范班主任,老模范班主任向她建議:把那張“思過桌”改名為“榮譽桌”,請表現好的學生坐這張桌子。這位班主任采納了這一建議,把這張桌子命名為“免檢桌”,規定遵守紀律,上課發言積極,學習成績好,為班級爭得榮譽等表現突出者坐“免檢桌”。每周評選一名坐這張桌子的最佳學生,坐這張桌子的學生是“免檢學生”,作業可以不交,由自己批改。一下子,全班學生都爭著坐這張桌子,以能坐在這里而感到光榮和自豪,家長也經常問自己的孩子是否坐過這張桌子,許多家長打電話給班主任,要求讓自己的孩子坐這張桌子。從此,這個班的紀律好了,學習成績也整體提高了。
這位班主任開始命名一張“思過桌”,意在嚴格教育學生,結果激起許多矛盾,沒有收到任何教育效果。后來,班主任將這張桌子命名為“免檢桌”后,教育效果令人欣喜。其實,這張桌子本身并沒有絲毫變化,而是班主任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改正錯誤的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的結果,這種知錯就改的教育,是教育者的妥協,充分體現教育者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