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精細化管理,就容易讓人想到,把學校中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進行全面的管理;要讓學校中的大大小小的事,都盡其所能地做到精細的程度。如果用這樣的想法,來理解學校的精細管理,既沒有可能性,也沒有必要性。不要說一所學校中的事情,就連家庭中的事,如果你想把什么事情都做到位,那絕對是一件困難的事,很多家庭主婦,也難以勝任這項工作。辦學成功的學校,并不是把學校中的每一件事都做成功了,而是盡其所能地集中資源,把學校最重要的事情做成功了。所以精細管理中的“細”,并不是細枝末節的意思,應該是“細分”的意思,也就是說,在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將其區分開來,從而集中優勢資源將其做好。
因此,精細化管理并不是要求管理要做到細小的程度,而是指管理要能夠在決策過程中,通過對事情在細節上的把握和比較,有預見地區分出事情在將來的走向,以及事情在將來對學校發展可能造成的重大影響。比如,學生把教室打掃到什么程度,這件事情本身就只是一件細小的事情,只要教室的清潔程度還沒有影響到同學們的學習,就沒有必要要求學生把教室弄到一塵不染的程度。但是,當我們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的時間越來越多,在學習中的時間越來越少時,雖然這種時間分配并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卻蘊含著學生學習興趣在降低,而這很可能是由學生學習方法把握不到位導致的,于是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和時間分配的前后比較,雖然這也只是對細節的把握和比較,但卻預示了學生學習的困難,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尋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問題。
當學校和教師把教育教學中的事情,通過細節上的把握和比較,區分開來之后,就需要對那些重要的事情,或者對學校、學生、教師有長遠影響的事情,進行精心的設計與策劃。因此,精細管理中的“精”字,并不是精微的意思,而是“精心”的意思,是指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對教育教學過程和具體的事項,哪怕在比較微小的部分或者事項中,也要投入足夠的智慧去思考和謀劃。比如,自從學校大規模使用課件以后,雖然課堂上顯得生動多了,但卻帶來了兩個更大的問題,一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話的時間和機會更多了,最明顯的就是教師中間用擴音器(俗稱小蜜蜂)的人多了,另一是學生記得筆記的人或者會記筆記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了。通過這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讓學校管理者明白了,課件節約了教師寫板書的時間,但這個時間并沒有被教師用來組織學生學習或者還給學生自學。而且,雖然課件讓學生在課堂上聽得懂或者是看得懂變得更容易了,但有了課件就不再需要學生認真記筆記了,于是讓學生學得懂甚至懂得如何應用的機會不是增加了,而是減少了。就課件這樣一個極其微觀的變化,帶來的卻是教與學在課堂上的時間配置變化了,帶來的是學生看得懂、聽得懂和學得懂、懂得用之間在機會上的變化,這就需要調整學校的課堂評價標準,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時間配置和機會設計予以科學引領。
學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學,但好的教育教學并不限于課堂教學,還包括為了上好課而開展的備課工作,還包括為了補習課而開展的輔導工作(主要是指作業的設計和批改)。于是,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能夠把備課、上課、輔導做一個整體上的規劃和設計。事實上,對于這三項工作,沒有一所學校不重視,也沒有一位老師不重視,但為什么目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卻難見成效呢?其實,一方面要考試如何讓教師把這項工作都盡可能做得好一點。要不斷地提高做這三件事情的能力,但對學校管理來說,似乎更應該考慮如何把三者的關系協調起來,既要讓教師們對三件事情的時間配置保持科學性,畢竟教師們改作業的時間多了,他們備課的時間就少了;還要考慮三者間的前后呼應關系,改作業得為備課作準備,備課要為上課作準備,上課要為作業埋下伏筆。因此,雖然教師應該在這三項工作上進一步提高水平,但學校管理者卻不能在細枝末節上做到“精細”的程度,而是應該通過對教師三項工作的精心分析和設計,從而形成一個促進教師備課、上課、輔導一體化的精細化管理策略。
總之,學校精細化管理,肯定不是要求學校把方方面面的小事當成很大的事管,社會上流行這樣一句話,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既然這本身就是平凡的事,就不應該用不平凡的標準要求大,所以小事就是得當小事管,并不是放大了管理效果就出來了,反而會降低管理成效。真正的精細化管理,應該是要求學校能夠通過對教育教學工作過程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容易忽視的“連接點”或者“研究點”的科學分析,從而能夠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能夠對看起來的“細節問題”做“精心分析”,起到四兩撥千斤的管理功效,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管理成效有較大的提升。
學校精細化管理的思路
時間: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