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課堂教學行為是影響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過去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雖然多年以來教育一直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是教師“主導加主演”,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習。忽視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過程和應用過程。忽視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積極體會和擁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這樣的管理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標準學生”。
數學課堂高效教學行為是指數學教師充分利用一節課的45分鐘,通過優化教學行為,將各個教學環節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進學生高效率地參與數學學習,并獲得優秀的認知成績、良好的認知結構、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較強的效率意識、濃厚的理性思維、較強的數學學習能力等行為。概言之,數學課堂高效教學行為就是指引發學生高效率數學學習的那些課堂教學行為。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形成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與信心。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不是讓學生被動的記住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是要把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與學生,多給學生一些探索、思考,少給一些現成的結論。有人曾說: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過程比結論更具有意義,它能喚起學生探索與創造的歡樂,激發認知興趣和學習動機,展現思路和方法,教會人怎樣學習。在新一輪的教學課程改革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營造一個活躍而不混亂的、支持性的、寬松的課堂氛圍,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的一個靈動活潑的教育環境。
2、 研究對象
案例選自黃石二十中,我校是市級示范高中,高度重視教科研,經常承擔市級、區級教科研課題。研究對象取高一兩個水平相近的班,教授同一內容的一節課。選定101班和106班:一個理科普通班,一個文科次快班,兩個班基礎差不多,分班時的數學平均分區別不大。生源質量在全市中等偏下,普遍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好。這兩個班也正是本人(女,32歲,中教一級,從教八年)現在所帶的班。本人經歷了第一輪新課改的摸索和新課改教材的教學改革,積累了一部分經驗。
3、研究方法與過程
在這兩個基礎差不多的班,由本人教授同一節解分式不等式的課,并采用不同的課堂模式,課后再選取各班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小測驗,以檢驗不同的課堂模式帶來的學習效果。
在101理科普通班采用分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討論成果—小組點評的高效課堂模式。上課開始后帶領學生學習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后在黑板上寫出以下三個不等式(1) (2) (3) ,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三個小題的答案。在這種自主開放式的氛圍中全班同學情緒高漲,顯得很興奮活躍。對于第一道小題,各個小組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很快得出了答案是 ,有的同學說“老師解分式不等式太簡單了”。他們每做完一道題我就會有意的設置一些問題,比如“你們答案之外的值帶進去滿足這個不等式嗎?”得到他們一致激昂的回答后,后面兩個小題我采用一部分小組板書討論結果,另一部分小組點評的形式。在討論的過程中,有很多組員都站起來,還有的離開自己的位置方便互相討論。教室比以往多了很多聲音不過都是討論的聲音爭論的聲音。整個教室看起來很“混亂”,但又覺得“鮮活無比”。有個學生跑上來說“老師我想做第二題”,在別人板書的時候,下面還有學生在討論,還有的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和黑板上的板書做對照。點評的同學聲音很洪亮雖然語言組織上有些欠缺。在全班同學對板書點評無異議后,我適時的拋出了一個問題“第二題你們是直接去分母,不等號方向不變,對嗎?”接著我又問“在不等式兩邊乘上一個什么樣的數后不等號方向不變?”全班同學回答是正數,然后我直指矛頭“剛才的分母 一定是正數嗎?”馬上只有幾個學生回答肯定,其他都作思考狀,想了一會他們回答分母不一定是正數應該區別對待。這時候我讓全班一起來總結第二題,他們得到的結論是:解分式不等式,分母不能直接去掉應視情況而定。此時已經達到了我預設的效果。他們通過自主討論,經過老師的適時點撥發現了問題,自己總結出了
解答的關鍵所在。
在106文科次快班采用的是傳統的課堂模式。
4、研究結果
在這堂授課結束一個星期之后,選取兩個班不同層次的人各30人進行相應測驗,結果發現,除去計算錯誤,在理解知識點、解題思路方法上,以及對結論的持久記憶上,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學習方式明顯高于教師直接傳授的模式。前一種授課模式中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更加深入人心。
隨著教學年份的增長,我一直希望自己的數學教學能成為師生共贏的享受過程。在課堂教學工作中,為了使數學課不再有傳統意義中的印象——古板教條,枯燥無趣,我都會精心的設計,引導學生能從情感上真正的走進數學課,投入到課堂探究學習活動中。啟發學生在活潑緊張、愉悅興奮的氛圍中,去享受一節真正屬于自己的生動活潑的課堂!
通過不斷地努力實踐,課堂效果令自己也很滿意。學生愛上數學課,愛數學、愛老師。無論是日常的課堂,還是觀摩課、示范課,學生積極投入,愉悅主動。大膽質疑,自信展示。他們的表現常常令在場的老師贊賞不已。
5、研究結論
著名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進“思維在學生頭腦里產生”。把數學知識的“根”安在學生自己的經驗(可以是直接經驗,也可以是間接經驗)里。教師作為助產士,創造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學生經歷了此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從此過程中了解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科學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情感體驗,而且有利于學習動機的強化。
因此高效的課堂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步驟做法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始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并把知識探究的過程留給學生,讓他們經歷并感悟知識形成的過程。事實證明:只要老師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不需要也不必要設計固定的程序,學生會用自己的思路去創造、去發現,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知識的本領也得到了提高。
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引入課堂后,數學課堂呈現一派"活力",學生個性得到張揚,學習主動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