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目標:讓孩子學會自制
目標分解:⒈適當地運用懲罰手段;⒉幫助孩子反省,增強孩子的自制力。
家教警語
不能控制自己傾向的人,不知如何依照理性抗拒當前快樂或痛苦的人,最終將一事無成。
孩子不可能永遠眼在父母的身邊,父母就不可能永遠監督著孩子不要去犯錯誤,沒有一個父母能夠在孩子身邊教育他一輩子。所以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制,才是真正的愛子之道。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是家長給孩子的一把寶貴戒尺,從此以后,孩子的行為就靠這把戒尺來監督。
判斷鑒別
心理多棱鏡:“你懂得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嗎?”請用“是”和“否”來回答以下問題。
是 否
⒈我從孩子小時就常常與他談論各種規則,如交通規則、游戲規則。 ( )
⒉我經常向孩子提問,讓他反思。 ( )
⒊對待孩子的不高興,我不會太遷就他。 ( )
⒋我鼓勵孩子對自己要做的事自己定計劃。 ( )
⒌孩子與他人有約,我會提醒他一定要守時。 ( )
⒍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我會讓他自己想辦法冷靜下來。 ( )
評價與分析:若你打的“是”多于“否”,你是一位懂得如何讓孩子自律的家長。
心理導航
亞里士多德講過:“無自制力的人,為情感所驅使,去做明知道的壞事。有自制力的人服從理性,在他明知欲望是不好的時候,行為就不再追隨。”
自我克制是勇氣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它甚至被認為是品格的精髓。自我控制是人類與純粹動物的要本區別之所在。事實上,不能進行自我控制,就不會有真正的人。
赫伯特、斯賓塞說:“極其嚴格的自我控制,是能過自我克制、自我平衡,在付諸行動之前,仔細思考,再三權衡——這就是教育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家長應該注意的是:行為控制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而應該首先從家長做起。那些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家長實際上是給了孩子一個反面的榜樣。家長不要老是想著自己應該去控制孩子的行為。這種想法是挑起兩個人沖突的“一種手段”。
訓練策略
策略一 合理地運用懲罰
合理地運用懲罰手段是為了增強孩子的責任感。要想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就必須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合理的懲罰是為了時常提醒孩子他應承擔的責任,并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監督。說到底,懲罰只是培養孩子樹立責任感的一種手段而已。
要想發揮懲罰手段的積極作用,你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⒈用孩子的任性帶來的后果作為對孩子的懲罰,這樣會使孩子記憶深刻。比如,如果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把房間里所有的東西都扔到地上,那么還有比讓他自己把所有的東西都撿起來更好的懲罰辦法嗎?⒉對孩子的懲罰一定要標準一致并且貫徹到底,也就是說只有始終運用同樣的標準來徇孩子的行為,才可以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他應該做的,違犯了哪些原則會遭到懲罰。⒊對孩子的懲罰應力求公平、公正。對孩子作了的懲罰是經過家人商量一致同意的,而不是由于某個人的一時興趣。另外,和孩子一起溫習家里的行為準則,將有助于克服懲罰的不公平性。⒋對孩子的懲罰不能受個人感情的影響。如果家長被孩子的不合理行為氣得失去理智的話,那么就不能保證客觀的評判,往往會有不明智的決定。這對于教育孩子是起不到好作用的。⒌懲罰不是目的,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您希望他做到什么。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那么每一次對孩子的懲罰其實正是提高孩子責任心和自制力的一次很好的契機。⒍在懲罰的時候,您需要保持冷靜的太度,以免使孩子太害怕。因為孩子可能由于憚盱你的威力而一時屈服,但過后,他就把答應過您的事情都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如何合理懲罰孩子?
◇積極地并且堅決地對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提出要求。
◇剝奪孩子以前擁有的一些權利(對于孩子來說,失去參加他們喜歡的活動的可能性將會成為巨大的促進力,促使他們做好每一件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為了一些好的目的暫限制孩子的行為(這需要在監控下實現,并且應該時時刻刻注意孩子是否完成了需要他做的事情,比如整理房間、洗衣服和做家庭作業)。
◇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庭里的責任,為家庭盡自己的一份力(比如,消除花園里的雜草,用吸塵器清潔房間等)。
◇警告孩子如果他再犯錯誤將不允許他再做某類事情(比如,不再允許他和朋友玩通宵,也不再同意他去看流行大片)。
◇不再給孩子零花錢用。
策略二 延緩滿足欲望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對孩子的一些日常玩樂、享受的需求適當延緩滿足。父母最好讓孩子做出相應努力后,再滿足他的欲求。要注意一定不要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欲望,不要讓孩子的欲望膨脹。
如果孩子想要新衣服,就要學著自己洗衣服、劇鞋子、整理床鋪。還可以采用積分制,每做一件值得鼓勵的事,就加幾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可以讓孩子獲得想要的某種獎勵。
孩子還要在家長的指導下學會“省著用到手的東西”。例如根據孩子年齡和自控力現狀,可以將一定數量的零花錢交給孩子,并規定一定的使用期(一周或數周甚至一個月或幾個月)。到期檢查使用情況,用得合理,就獎勵;否則,適應懲罰,例如一周不能看電視。
在實行延緩滿足的過程中,要讓孩子通過一定努力來滿足自己的要求,提出的要求是孩子經過努力能達到的,因此難度要適中。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有付出才有收獲,還讓孩子懂得了節制與自制。
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積少成多
活動地點:家中
活動時間:空閑時
活動內容:
⒈孩子如果想得到一件東西,如新衣服、新鞋子,及其它屬于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東西,你不要馬上就滿足他。而是要求他去完成一樣力所能及的工作。⒉如果這件東西價值較高,還可以采用積分制,如打掃房間記幾分,幫父母做飯、買菜記幾分。⒊最后積分達到一定的數目并達到你的要求后,再將孩子要求的東西作為報酬給他。
策略三 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
一個自律的人,一個自制的人,是一個懂得自我反省的人。
父母要有意識培養孩子反省的習慣。如過年了,問問孩子過去的一個有什么收獲,下一年有什么新的打算。考試完了,問問孩子自己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有哪些地方做得不錯,有那些不足之處,今后打算如何改進?等等。
父母也要做孩子的榜樣,在做錯事之后能夠進行自我批評,放下面子向孩子認錯,給孩子做一個自我反省的榜樣。
俄國作家果戈里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曾經虛度年華,游戲人生。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反躬自省。他找到了自己的弱點,然后逐步予以克服,潛心寫作,先后創作了《死魂靈》等膾炙人口的佳作,成了著名的大作家。
心理講壇 行為自制能力培養的自我監督模式
★提供榜樣
提供榜樣是指家長用語言將自己的調節活動過程呈現出來,為孩子提供自制活動的榜樣。由于思維的過程是內隱抽象的,在培養中提供榜樣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家長應該提供榜樣的具體內容、主要問題、自我引導、自我處理問題和自我強化問題等。例如:
問題的確定:我將要做什么?
注意力的集中:媽媽告訴我做什么,我需要仔細聽。
自我引導:媽媽的指導對我是否有幫助?
自我處理問題:今天有許多事情,但是我要有計劃地一件一件去處理。
自我強化:對了,我知道要做什么了。
★練習與實踐
為了使孩子將自我交談的活動內化,還需要為孩子創設一些情景,讓他利用談話去實踐。練習與實踐的策略很多,比如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下面列舉一個研究中已證明可有效地促進孩子練習自我交談的游戲,來說明如何通過游戲使孩子進行自我交談。
“不完整劇情”游戲
這種游戲適于練習培養承擔責任方面的自我交談。比如父母首先描述這樣一種情景:“現在是課間休息,天氣非常熱,而等著喝水的人很多。老師告訴你要等著,直到輪到你。而老師現在不在,你最好的朋友馬上就要排到了,他讓你插到那兒去,你將對自己說什么?”在孩子回答了這個完整劇情后,可利用角色扮演來強調自我交談的內容。
在游戲中,父母指導孩子自己來回答這樣三個問題:“這對我重要嗎?”“是否遺漏些什么?”“我還需要了解些什么?”
★給以提示
在提供了榜樣,孩子親自練習之后,還需要不斷給以提示,來促使孩子堅持運用自我指導,這是自我控制模式的最后一個成分。
提示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應使用第一人稱,這有助于加強自我責任感。如提示應為“等著輪到我”,而不應是“等著輪到你”。另外監督孩子在家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家里主要做到準時起床、準時就寢、按時飲食,不偏食、挑食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人自控能力培養著生于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而且要求家長要堅持說理,要讓孩子知道“要這樣做,不可那樣做”的道理,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比如,已經很晚了,孩子仍坐在電視機前不肯去睡,家長若硬拖他去睡,一定會引起他的情緒對立。家長可以耐心地對他說:“今晚睡得太晚了,你明天早上起來,到學校就會遲到,會影響大家,還使爸爸媽媽也遲到。”等等。家長堅持這樣做,不遷就孩子,又不放棄耐心地說道理,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漸漸學會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為的適宜度,增強自我控制力。
反思體驗
父母給的尺子
哈佛大學商學院博士陳宇華,在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說起了這樣一件事:
小時候離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游泳池,這是宇華和小伙伴們最常去的地方。這是一個用欄桿圍起來的簡陋池子,但對于孩子們說,還是充滿了向往和無窮的情趣。幾乎每天孩子們早早地聚集在門前,等待著游泳池門的開放。
漸漸地,一些聰明的孩子發現,那些寬大的欄桿對他們來說并不構成障礙,他們完全可以自由地從中間進出。
這個秘密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孩子們基本上都知道了自然,小宇華也在其中。
但是宇華采取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盡管她從來都是和小伙伴共同進退的,這次她卻靜靜地排隊,等候管理到來。
宇華回憶說:“我之所以能夠有這種很強的規則意識,是媽媽的心痛換來的。”
“小時候,我要是做了什么事情讓爸爸媽媽不滿意,心里就會特別的內疚,有一種特別強的負罪感。”
專家點評:所謂的負罪感,就是令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的愿望,孩子會自覺地對照父母的要求,自行檢查自己的行為,這是自制力的一種重要手段。
母女對換的日子
有位母親與女兒商定搞一個“母女對換日”,這一天,女孩充當媽媽的角色承擔家里的一切家務,母親則成“女兒”,坐享其成。一早,孩子便圍上圍裙,準備早餐。她邊煮牛奶邊扯著嗓子大喊:“大女兒快起床。”可見她媽媽撒嬌地說:“不嘛,讓我再多睡一會兒。”當女孩在餐桌上擺好了牛奶、雞蛋、粥,“大女兒”才慢吞吞地走出臥室,一看桌上的早餐,皺起了眉頭,說要吃油條。孩子只好騎上自行車,買來油條。吃完早餐,“大女兒”鉆進房間看電視,什么也不干。快吃午飯了,孩子喊道:“大女兒吃飯了。”她喊了一遍又一遍,“大女兒”還是不出來。孩子火了,沖進房間,把電視機關了,拖著媽媽去餐廳。吃完飯,孩子開始打掃房間,“大女兒”卻耍出新花招,一會要吃話梅,一會要吃梨,弄得“小媽媽”手忙腳亂,一刻也不得安寧。當孩子提出要媽媽幫她干一點活時,媽媽卻眨了眨眼睛,聳了聳眉說道:“小媽咪,你辛苦點吧,我看書都來不及呢!”孩子忙了一天,好不容易熬過了這個對換日。
當宣布對換日結束時,媽媽問孩子:“我今天扮演的女兒好不好呀?”孩子氣呼呼地回答:“不好,你又懶,又不聽話。”媽媽又問:“對呀,你想想看,這個女兒像誰?”“……”孩子紅著臉不吱聲了。
專家點評:這個故事里沒有批語聲,卻收到了極好的效果,讓孩子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孩子站在成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能領悟不少東西。而且這種情景性的感受,印象非常深刻,即所謂的“寓教于無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