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國教育界有一個非常流行的口號,就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對這個口號深不以為然。這是典型的用政治術語妄言教育。“人民”從來都是一個政治術語,人民是個體公民的集合,那么每個公民的“教育利益”是不是等同于人民的“教育利益”?如是,每個公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北大清華,那么,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豈不是緣木求魚?
公共教育要滿足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利益訴求。我們無法妄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只能向人民群眾提供“有質量標準的教育”。這應該成為公共教育承擔者——學校與學生的契約。
一、享受“有質量標準的教育”是學生的基本權利
培養人是人類教育亙古不變的追求。正如康德所說,教育就是讓人成為人。問題是讓人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人類社會工業革命以前,教育的“人文理性”更為突出,教育更加強調培養人的“德性”。自人類社會誕生工業化浪潮以來,教育的“工具理性”更為張揚,教育更加強調科學知識的傳承。而隨著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先后進入后工業社會,知識經濟不斷發育,教育對人的個性培養的呼喚又日益突出。似乎可以說,人類的教育,就是在“人文主義”、“科學主義”、“個性主義”的張力中不斷尋找自己定位的。
那么,作為公共教育的承擔者,學校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或者說,學生的監護人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學校讀書,到底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什么樣的人?說到底,必須明確學校與家長對學生成長的共同期望是什么。這里的“期望”,就是學校教育應該提供的教育質量,而“質量”是有內容、有規格、有程度要求的。因此,學校提供的應該是“有質量標準的教育”。這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
我個人理解,“有質量標準的教育”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教育的人文理性看,學校教育必須促進人的德性的成長,就是自古以來人類教育所強調的讓人成為人,成為適應社會的有德性的人,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二是從教育的科學理性看,學校教育必須傳授人類的經典知識、促進人的智慧的成長。三是從教育的人本理性看,學校教育必須促進人的個性的解放,學校要通過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通過個別化的教育,適應并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以上三個方面,構成了學校教育質量標準的基本維度。或者可以說,學校提供的“有質量標準的教育”必須包括這三個方面。
公共教育的提供者——學校,必然是國家教育目標的認同者,而學生家長與學生選擇某所學校,也就意味著對這所學校提供的教育質量的認同。由此,二者在享受學校提供的“有質量標準的教育”方面就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享受“有質量標準的教育”,這是學生的基本權利!提供“有質量標準的教育”,這是學校必須履行的神圣義務!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對學校是有期待的,這就是讓自己的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這里,“良好的教育”首先意味著必須讓孩子享受到國家規定質量標準的教育。這無疑是“良好教育”的質量底線。我們要大聲呼喚學生的權利意識和學校的義務意識。而且,這種“權利”和“義務”是有法律約束力的。
二、“有質量標準的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學校如何才能履行自己的義務,向學生提供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教育?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1.學校運行。首要的,學校必須配置保障教育教學正常運行的人、財、物,即教師配置、公用經費、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等。
2.學校教育愿景。學校要把國家的教育方針、課程標準、教育傳統以及人民群眾的教育期望,變成學校教育的辦學愿景。即學校教育的自覺追求與可操作、可達成、可評價的目標體系。
3.教師對學校教育目標的認同。每個任課教師都必須無條件的認同學校的教育愿景,理解和掌握國家課程標準,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
4.教師教育教學活動支持系統。每個教師要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都離不開課程資源開發、備課、同伴互助、教學條件以及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支持。
5.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教師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實踐,是學校向學生提供“有質量標準的教育”的基本方式。
6.教育質量反饋矯正機制。教育質量達成與否離不開學校完整的評價、反饋、矯正、獎懲機制。
可喜的是,2009年以來,濟南師范附屬小學在華東師范大學郭景揚教授為首的專家組指導下,組織全校力量,著手開展小學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這在我省中小學尚屬首次。他們的研究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的重要成果:
1.建立了全員參與的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機制。建立一個結構合理、職權分明的管理體系,是達成教學質量管理目標的必要保證。整個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由校級領導、年級組組長、教研組組長組成,確定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責任,明確了每個成員的崗位職責,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最后形成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的責任鏈接。特別是建立了年級組學生學習質量管理規范和教研組教學質量管理規范。
2.建立了學校學科公共教學資源庫。宏觀上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四門學科的學科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簡圖;中觀上包括分學年/學期學科教學目標總表;微觀上包括學科分單元/課教學資源組合,具體涵蓋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設計建議、教學效果檢測三個方面。學科公共教學資源庫的建立,為每位教師從整體到具體把握課程、教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學設計、教學質量檢測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為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施提供統一的參照物。
3.建立了教學質量管理制度。五項制度分別是:①隨機聽課制度,通過隨機聽課,進行臨床診斷,收集教學信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判斷,提出改進處方;②問卷調查制度,定期對學生、家長與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教育教學信息,了解教育教學情況;③教學質量抽查制度,對某個年級的某門學科進行教學質量的抽查,分析采集的信息,使其能更為精確地反映師生的教與學的質量情況;④考試流程管理制度,建立嚴格的考試流程管理制度,通過考試獲取真實可靠的數據,對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總體質量作出科學判斷;⑤學生學習質量檔案制度,跟蹤記錄學生的學習質量,建立學生學習質量檔案。
4.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推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就是促進學校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過程。自2009年3月開始,學校堅持教師與高端對話的理念,每月對實驗教師進行科研培訓,從試點到普及,最終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的所有教師,3-6年級的班主任都參與到課題研究中。參與實驗的教師人數占全體任課教師的70%以上。同時,在課題研究初期,選出15位科研骨干教師由專家帶教。經過一年努力,這些教師由科研的“門外漢”成為科研的“受益人”。
三、建設“有質量標準的教育”是學校永恒的主題
濟南師范附屬小學關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在全省是一項具有探索性、示范性、推廣性的中小學教育質量保障工程研究。這項研究的意義突出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實現了國家課程標準的具體化,為教師準確理解與有效實施課程標準架設了橋梁;二是為教師科學的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評價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三是有效地將學校集體教學智慧轉變為教師的個體教學智慧,在教師專業實踐中充分發揮了學校教育的團隊智慧。不過,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是學校永恒的主題,我希望濟南師范附屬小學在以下三個方面繼續努力:
1.拓展性研究。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涉及到管理者、教師、教育教學設施、學科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以及教育教學制度建設等眾多復雜的因素。現在主要是三門學科的研究,還只是開始,希望學校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方面,能夠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同時,在教育質量的內涵理解上,要拓寬視野,不僅關注認知領域,更要關注道德、情感領域,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2.信息化研究。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涉及到大量的不同類型的考試評價、問卷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無論從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科學性上,還是可操作性上,都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加大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信息化建設步伐。
3.積累性研究。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一個永恒的動態建設過程,學校要處理好建設、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已有成果的作用,又要在實踐研究與總結反思中不斷豐富、完善。學校要激勵廣大教師不斷為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奉獻新的創造性成果,不斷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并將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永遠置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建設與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