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更有道德的教育?學校應該如何讓教育過程更有道德?作為一所薄弱學校校長,鄭州102中學校長崔振喜以“做有道德的教育”為辦學追求,通過打造“道德與自主,安全和合作”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僅使學校在5年間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聞名的改革名校,而且在道德層面深入地探索了學校教育的可能性。
“薄弱學校天生適合搞改革”,作為一所薄弱學校校長,崔振喜時常有種“優越感”,他的理由非常明確:“一是家長的反對意見少,二是學生多數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 在鄭州102中學,這種認識也讓他對學校教育有了更深層的思考,比如:學生的失意心態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更有道德的教育?學校應該如何讓教育過程更有道德?帶著這些反思,崔振喜通過打造“道德與自主,安全和合作”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僅使學校在5年間成為鄭州市乃至河南省新課改的領跑者,而且在道德層面深入地探索了學校教育的可能性。目的合理并不意味著過程合理, 鄭州102中學的辦學實踐無疑傳達了這樣一種理念: 有了“培養人” 這個合理的教育目的, 學校還應該追求更加合理的教育過程。
一所薄弱學校的道德反思
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更道德的教育
崔振喜說起102中學的改革, 頗有點悲喜劇的味道。2005年之前,102中學名叫鄭州鐵路二中, 歸屬鐵路系統, 也曾是“系統內的一所名校”。然而, 隨著鐵路中學移交地方的改革, 學校一夜間成為市區的一所普通中學。
從鐵路到地方, 學校改變的不只是一個名稱, 更主要的是辦學環境變了: 要適應地方的管理體制, 要面對與周邊學校的競爭, 要接受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生源, 等等。
2005年底, 學校移交后的很多工作還沒有理順, 崔振喜第一次參加鄭州市的新課程改革推進會。短短的3天會議, 面對課改這一深重的話題,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與其他學校相比,102 中學的劣勢很明顯: 班級人數過多, 教學方法陳舊, 學生負擔過重, 厭學情緒突出, 師生同為升學率而苦惱。回顧當年的處境, 崔振喜并不認為102中學的改革是被逼出來的。身為鐵路二中校長的時候, 他就不止一次想搞教學改革, 但是那時候不少學生家長都是鐵路系統的領導, 學校有什么動作家長都很關注, 改革的阻力很大。
雖然移交地方讓學校一時處境艱難, 但無形中也讓學校對改革的需求更迫切, 來自教師和家長的阻力也相對變弱了。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 崔振喜得出“薄弱學校天生適合搞改革” 的結論。
有了改革的外在條件, 崔振喜并沒有立即行動, 他認為還需要為課改解決指導思想和突破口的問題。多年的思考和實踐, 使他一直在尋找理想的教育形態。他喜歡讀夸美紐斯和杜威等人的著作, 最大的心得是“教育最深層的還是人性的東西”。
這些思考經常遇到現實的印證或質疑。崔振喜發現, 很多學生是帶著失意的心態進入102中學的, 上課時有1/3的學生趴在桌子上, 無論教師怎么想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都引不起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這些學生可能在分數上每科要比別人少幾分, 但是知識與能力上與其他人又能差多少?” 崔振喜說, 這些學生通常被貼上“后進生”、“差生”、“弱勢學生” 等標簽, 結果他們的失敗感和失意情緒越來越強烈, 但這些標簽從根本上說是教育的產物, 沒有哪個孩子在成為學生的第一天就是失敗者。
因此, 他經常反思的是, 給學生貼標簽的教育是有道德的教育嗎? 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有道德的教育? 課改的核心理念和最大價值是什么?
崔振喜說自己有“貴人相助”。在102中學課改實施之初, 他的想法就得到了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田保華的鼓勵。作為主持全市課改的教育局副局長, 田保華這幾年一直在思考課改現狀, 言說課改思想, 尋找改革樣本, 放大成功經驗。他所力推的理念是:“教育即解放, 教師即開發, 學生即創造, 教室即成長。” 如果說崔振喜是102中學課改的前臺指揮, 那么田保華就是幕后推動者。關于課改, 兩人在實踐中達成了一系列的共識: 課堂應該相信學生、解放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學校應追求教育本質的回歸, 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同時獲得向上、向善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 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更有道德性的教育。
確立了對教育道德性的追求,102中學就解決了課改指導思想的問題。無論是對崔振喜本人, 還是對102中學來說, 這都是一種具有開拓意義的選擇。
不觸動課堂的改革是偽改革
學校要為有道德的教育創造載體
課改的重點在課堂, 難點也在課堂。也正因如此, 一些學校的課改只做些外圍性的改變, 至于課堂這塊主陣地, 往往是換湯不換藥。但是102中學的課改從一開始就瞄準了課堂, 這源于崔振喜的一個觀點: “不觸動課堂的改革就是偽改革”。
這并非是他的先見之明, 而是不斷學習和求索的收獲。從2005年開始, 崔振喜本人以及102中學的課改團隊, 北上山東, 南下江蘇, 多次考察和觀摩一些國內領先的課改學校。
一次次外出學習, 如同推開了一扇扇窗子, 讓所有教師的眼前豁然開朗。有些教師回到學校就自發地開始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 由原來的排排座變成了6人或8人的團團座, 以實現小組學習的方式; 教案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案, 把學習還給學生; 建立了自主、合作學習的評價管理機制, 并通過當堂達標測試, 落實學習目標。
為了更好地開展改革實踐, 學校編印了《鄭州102中學課堂資料匯編》, 內容包括課堂規章制度及各科導學案樣本。學校明確提出: 要讀懂教材讀懂學生, 要研究學生研究學情, 要構建課堂的生態系統; 教師必須從學生生命成長的意義思考課堂, 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終身幸福奠基。
取經的心態雖然很懇切, 但崔振喜從來不盲目照搬別人的模式和經驗。他的感悟是, 大家都在做課堂, 但有的是真做, 有的是假做, 有的是深做, 有的是淺做。面對這樣的情況, 如果看一家學一家, 到頭來只能落個“ 邯鄲學步” 的結局。
在把課堂作為課改突破口的前提下, 崔振喜重點研究了一些課改名校的課堂模式。每外出觀摩一次, 回來后都要實踐幾個月, 然后再去看。他把這種學習方式定位為“ 臨帖” , 而不是“ 描紅” 。前者的好處是, 你在學人家的同時, 也在建構自己的東西。
在觀摩杜郎口中學的時候, 崔振喜也看到了兩所學校的最大區別:102中學是城市學校, 地處鬧市, 教室空間有限可班額較大, 每個班足有70人, 如果實施分組學習和交流展示, 教室會擁擠不堪。
為了應對班額過大對課改的制約,102中學摒棄了杜郎口中學四面黑板的形式, 而巧借地處省會硬件條件優越的優勢, 把杜郎口模式的“預習展示、調節達標、教學探索” 通過電子白板技術呈現出來, 從而形成了102中學具有自主特色的“網絡環境下的高效課堂”。
把黑板變成“白板”, 這個選擇極大地拓展了102中學的課堂空間。崔振喜說, 交互式電子白板, 充分發揮了計算機、投影、音響、實物展臺和校園網絡等多媒體設備的功能, 使師生的交互合作成為了一種常態和現實。人機互動、師生互動、遠程互動成為現實。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完全實現。同時, “白板” 的特殊功能讓90后特有的信息素養成為課堂的優勢, 實現學習就是展示、學習就是交互、學習就是檢索的教育理念。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現實。學生把預習好的導學案及課堂展示的內容課前上傳, 上課時就不用忙著記筆記和在黑板上臨時書寫了, 擠出的大量時間可以用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
此外, 學生課后還可以通過網絡管理系統進行教學的及時反饋; 通過網絡的評價系統進行學生實時評價及階段性評價。家長和社會也可以通過視頻隨時觀摩每一堂課的學習狀態, 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開放課堂。“改好了是功臣, 改不好便是罪人”, 這是崔振喜在課改之初的真實心態, 因為任何改革都要面對來自慣性的質疑和抵制。
課堂剛開放后, 老師一開始不知道如何應對, 自己不能多講, 學生又講不到點子上, 課堂教學效率相對較低。學生家長一聽說“老師在課堂不講課了, 讓學生自己展示”, 也紛紛質疑學校的做法, 有的還聲明要將孩子轉學。
崔振喜在承受這些壓力的同時, 也在想辦法深化課堂改革, 提高課堂效率。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調整,102中學的課堂模式逐漸固化為“自主學習、展示提升、調節管理、實現目標”4個環節, 這4個環節環環相扣, 而且易于掌握和實施, 在操作的層面上解決了自主課堂如何落地的問題。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102中學在課改上實現了自己的創新與突破, 形成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模式, 為探索和追求有道德的教育創造了載體。
課改深處是師生關系的調整
追求道德的教育讓學生更有安全感
學校主要是由師生構成的, 原有的角色如何定位,師生關系如何調整,是衡量課改有效性的重要尺度。
崔振喜說:“新課改的深處就是師生關系。課改一定要處理好學生和老師的關系,一定要從‘唯師’、‘唯教’,轉變到‘唯生’、‘唯學’上來。”
在總結學校的自主模式時,他提到3個變化:一是“課堂”變“學堂”,教師不再照本宣科, 而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或就某一疑點進行探討交流。二是“演員”變“導演”,教師由課堂上的“演員”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演”,“劇本”則是導學案。三是“一言堂”變成“百家鳴”,教師把話語權讓給學生, 學生在充分的交流互動中體會學習的成就感。
學校角色調整的背后, 是教育理念的轉變。102中學把“道德與自主”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內涵,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鮮活的生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 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而自主教育的最大價值在于“安全與合作”,包括心理安全、人格安全、話語安全、環境安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共贏,共同成長。
崔振喜很推崇美國心理和教育學家卡爾·羅杰斯的話:“有利于創造活動和創新思維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他認為要使學生在寬松、自主、安全、自由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研究問題、大膽創新、學會合作,必須尊重學生的自由、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自主的態度對待學生, 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平等地學習知識、探究問題,形成一種寬松和諧、安全自由的教育環境。
自主教育教學實施不到半年,102中學的老師們發現,學生厭學的現象少了很多,課堂也由平淡沉悶變得激情熱烈, 學生由被動聽課轉變為積極參與、精彩展示,教師由疲憊的講課者變成睿智的組織引導者, 作業本變成了導學案。課堂呈現出了生命的活力,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談吐大方、講解清晰成為一種新的課堂文化。
有個叫帖艷紅的學生家長, 在課改之初很擔心開放課堂會耽誤孩子學習, 一度想讓孩子轉學。但是在聽了幾次課后,她發現新課堂讓孩子變得更活潑、更積極了,這個發現讓她從開放課堂的質疑者變成了堅定的支持者。此后,她經常陪孩子上學, 甚至主動幫助老師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展示和交流。
102中學的自主教育教學模式出名后,吸引了各地的參觀學習者,但在崔振喜看來,所有外在的關注和贊譽都比不上學生的認可。七年級(6)班的劉佳勇說:“在以前的課堂上,老師就好比是貓,學生就是老鼠。老師講什么學生就老老實實接受什么。現在,在我們的課堂上,我發現原來老鼠和貓也是可以溝通的。”
跟102中學的學生交流, 你能感覺到他們開放、自信的心態。這也印證了崔振喜的一個總結:學生在享受學習過程的同時,學習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而且變得更加自信和開朗,合作意識、團隊意識、語言組織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高一(5)班的安琪在作文中寫道:“以前的我很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但是在我真正面對同學們講過課后, 我竟然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以前的課堂一直被所謂的尖子生、優等生占據。現在, 我們一般學生竟然也可以在課堂上自由表達、精彩展示,我們不再是優等生們的附屬品。”
在鄭州市一次課改經驗推廣會上, 一向不多表揚人的田保華滿懷激情地說起102中學:“這樣的課堂,還會有孩子打瞌睡嗎?還會有孩子逃學嗎?還會有孩子厭學嗎?只有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享受學習,學校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道德的教育。”
有人說,教育就是喚醒。從102中學的辦學實踐來看,要想喚醒學生的自主、自信和自強意識, 學校還需創造一個能讓學生感到安全的環境和氛圍,讓他們自然“醒來”。唯有如此,教育才能體現其應有的道德內涵, 而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才能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