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課內閱讀的延續和發展,它可以促使學生更深刻理解課內知識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知識,使學生品味人間的喜怒哀樂,體驗人生的滋味。在大量的課外閱讀基礎上,受到教育,得到愉悅,再反饋到課內學習和應用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必要的引導,課外閱讀不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給學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在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逐漸探索出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針對學生能力選擇不同的讀物
一個班級的學生,閱讀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異。老師應認真掌握每個學生的閱讀水平,為他們選擇不同的讀物。閱讀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可指導他們選讀篇幅較短、內容連貫、內涵適當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步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湯姆.索婭歷險記》、《羊脂球》等等;而對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推薦他們讀篇幅較長、歷史背景復雜、內涵豐富隱含哲理、手法新穎獨特的讀物,如《寂靜的頓河》、《白鹿原》、《家》、《春》、〈〈秋〉〉、〈〈邊城〉〉、〈〈雷雨〉〉、〈〈人間喜劇〉〉、〈〈哈姆雷特〉〉、〈〈百年孤獨〉〉等,這些讀物的內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特色,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了情操,促進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 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課外閱讀才能真正的收到實效,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見的閱讀方法,教學中已經講過,學生可以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但在課外閱讀中,還應補充一些,如:把好詞佳句,精彩的段落摘錄下來,注明出自哪一本書,有條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讀和朗讀有機結合,好的段落可以大聲朗讀;有的段落要細心品味;一般的課外讀物,要求學生通過泛讀、略讀、快速瀏覽,以達到開口視野、活躍思維、增長知識的目的。短而精的書,要多讀幾遍;有助于擴大知識面的書,要多讀若干遍,以增加知識積累。篇幅比較長,或者內容復雜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寫閱讀提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要求學生在讀完整本書后,必須寫出讀書筆記或讀后感,作到“雁過留聲”,把自己讀書受到的教育和啟發,產生的感想和見解,整理出來,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有效提高寫作水平。
三’盡量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條件
(1)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保證學生精神食糧的供應。
(2)動員學生捐書,成立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訂閱報刊。
(3)時間要充分保證。即集中讀又分散讀,每天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廣泛閱讀報刊,每周抽出兩節課給學生閱讀課外書。給學生的課外閱讀以充沛的時間,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四、周期性地對學生閱讀效果進行檢查。
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學生課外閱讀的目的,老師應兩或三周作一次檢查,決不能放任自流。可采用以下方法:抽學生介紹閱讀內容、并對故事情節進行復述,交流體會,展覽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等。通過檢查,老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閱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學生閱讀質量不斷提高。
五、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與寫作相結合,才能使課外閱讀真正為中學語文教學服務,經過學生的閱讀,老師應適時布置學生進行寫作,將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老師可采用日記、周記等形式,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心得、讀后感,并針對學生的閱讀內容,讓學生歸納主要內容,縮寫、擴寫、續寫、改寫、仿寫等多種形式的應用,即能將讀和寫結合起來,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收到“一石二鳥”之效。
綜上所述,我認為老師只要能長期不懈地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夠提高。
如何指導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時間: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