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健康知識普及專家洪昭光有一句名言:“健康是金子”。這個比喻形象地道出了健康的重要性。而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尤其重要。青少年的體質好壞小而言之關系到其一生是否健康和幸福,大而言之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所以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和關心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從《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制定實施到新課程背景下研制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推行,“增強學生體質”一直被列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健康第一”已經成為新課改的重要指導思想。然而從連續四次全國性學生體質調查結果中卻發現,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能素質持續下降。對此,每一個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不進行深刻的反思: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何在?
誠然,學生體質下降,應該說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因為影響人體質的因素很多,如:遺傳因素、環境影響、營養搭配、體育鍛煉、衛生保健及生活方式等等。其中,學生在校的生活方式,如睡眠嚴重不足,這也是導致中學(尤其是高中生)體質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在一些地方,升學率已經成為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一項政績工程之一,上級要政績,學校間有爭奪生源的大戰,家長有望子成龍的渴望。來自各方的壓力,都迫使學校、教師視升學率為學校的生命。為提高升學率,只好把學生當成產品,當成填塞知識的容器,靠應試教育的填鴨式,題海戰,拼時間來提高學生的分數,提高升學率。有的學校除留給學生就餐時間外,從早晨5:30到晚上10:40都安排得滿滿的,下晚自習后學生吃完夜餐,洗漱完畢,將近11:40點才能入睡。每天睡眠時間不到6個小時。這幾個小時睡眠時間,對成年人來說,也許已經夠了,但對中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這點睡眠時間顯然是不足的。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中學生夜間睡眠必須保證9個小時,這是他們維系身心正常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
勿用置疑,中學生長期睡眠不足,必然會嚴重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生理學家在講到人為什么要睡眠時指出:睡眠主要是為保護身心健康,使大腦和全身獲得消除疲勞的機會;同時也為身體積蓄新的能量,補償消耗的能量。可見睡眠是何等重要。
那么,長期睡眠不足又會對中學生身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呢?
臺灣著名的醫學博士林光常有一項專門針對青少年的睡眠狀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的科學實驗。他讓受試者持續一周內每天只睡5小時,結果發現這些人的血糖值竟然上升了30%,同時還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視覺模糊,脈博跳動加快等生理和心理反映。研究證實:這是由于睡眠不足造成胰島素大量喪失,致使壓力荷爾蒙升高的結果。林博士指出:壓力荷爾蒙升高,會大大降低人體勉疫力,降低人體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因而會給人留下心腦血管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隱患。瑞典的一項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的人比睡眠充足的人健康程度要差5-6倍。這就難怪有的學生身心憔悴,萎靡不振,神疲力乏;有的學生經常失眠頭痛,常患感冒;有的學生小小年紀已患上神經衰弱癥。也難怪在高考考場上,常常見到考生面色蒼白,病態盡顯,有的甚至暈倒在考場上。這是多么殘酷的現實。試想,在這種體質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將來會是什么樣。
睡眠不足不僅直接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一點也已經在林光常博士的實驗中得到證實。所以,他提醒人們:睡眠時間持續少于正常生理需要的9小時達三天以上,最先受到影響是注意力、專注力及操作能力。長期睡眠不足9小時,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將會受到嚴重損壞,最終導致學習效率及創造性思考力顯著減退。說到這,也許有人會以為這是聳人聽聞,故弄懸虛。其實只要你走進教室(特別是高中生的教室),你就會發現:課堂上有不少學生(尤其是體質差的學生),上課無精打睬,神疲力乏;有的在打瞌睡卻不敢睡,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處于“半昏迷狀態”聽課。專家告訴我們課間活動10分鐘,感知率可以提高30%,而有些學生卻不得不利用課間10分鐘小憩,借以緩解過渡的困倦。本來,擠占睡眠時間而延長了學習時間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而實際效果卻恰恰相反,以這樣疲乏困倦的精神狀態投入繁難的學習中,學習效率必然低下。這樣,反而加大了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難度,甚至導至學習成績下降。
退一步講,在這種死拚時間的學習方式中,既使獲得高分,那也是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這種做法無異于殺雞取蛋,竭澤而漁。更何況分高不等于能力就高,高分低能者大有人在。
因此,我們的學校管理者應該向教育改革要質量,通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等措施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應該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優化課堂教學,提高45分鐘教學效率。這樣,才能做到即能留給學生充足睡眠時間,充足的體育鍛煉時間,又能從根本上保證提高教學質量。
“救救孩子!”還學生以充足的睡眠時間。
中學生睡眠不足的嚴重危害
時間: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