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就是要辦為每一個人的一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教育,是為增強民族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而做好充分準備的教育,是使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講,區域推進特色學校建設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區域推進特色學校建設是教育均衡發展的使命
在較大范圍內,地區教育差別短時期很難改變,但同一區域內的城鄉教育差別,可以因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得以改變。區域整體推進特色學校建設,是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然選擇。
特色學校建設促進均衡發展回歸教育本質。特色學校就是個性化的學校,是認識和優化了個性的學校。從發展的角度分析,特色學校建設因為沒有排名的壓力,且學校特色是學校師生所認同而形成的共識,所以和諧;因為本身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所以靈活;因為具有相對唯一性,所以獨特;因為立足于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心靈深處留下值得終身懷念的東西,空間發展無限,所以廣闊。和諧、獨特、靈活、廣闊的特點,使學校教育從“以物為本“的價值觀念,上升到”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這種”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的特色發展,它將掃除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過程的功力障礙。
特色學校建設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是實現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教育過程、教育結果的公平。國家“普九”目標達到后,實現了“學有所教”,教育機會公平的問題得以解決,目前進入解決教育過程的公平階段。學校特色發展可以激發所有學校的辦學活力,改變千校一面的僵化局面,提供多種風格的教育,讓學生主動選擇,可較好地滿足個性化的教育需求……學校總是能找到卓越的一個方向;或書法、或畫畫、或藝體培養,或是人文提升……學生總是能找到適合于自己個性發展的教育類型,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學校,其本質體現了教育過程的公平。同時,特色學校建設使更多的學校有機會參與社會資源的配置,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才會更加堅實。
因此,作為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在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的前提下,鼓勵學校基于自身發展的“差異”打造特色,通過特色的打造來形成相對穩定的育人模式和自己的發展優勢,從而推動發展,促進平衡,使本地區學校群體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實現整體辦學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區域整體推進是特色學校建設的理性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稱為中小學的主題,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和多樣化教育(特色學校凸顯優質性和獨特性)的需求更加旺盛。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是作為一個系統而存在的,整體性是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系統的根本特性之一。個別學校的特色發展,撬不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這個大系統。一花獨放不是春,姹紫嫣紅春意濃。一個特色學校可能影響幾所學校的發展,三五個特色學校可能帶動幾個片區教育的均衡發展,唯有整體推進特色學校建設才能更快、更有效地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和多樣化教育的需求。
綜上所述,區域整體推進特色學校建設,是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均衡發展賦予的時代使命。
二、“1+1+1>3”生態系統合力是區域推進特色學校建設的保證。
“生”是生存、生活、生命的意義,“態”就是狀態、態度、態勢。生態就是一種生存的狀態,其內部物質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根據生態系統累加效應遠離,區域推進特色學校建設就是要讓教育行政部門的外在推動力、教研機構的支撐力、學校主題的內在動力組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發揮綜合效能提供“1+1+1>3”的系統合力。
必須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推動作用。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獎勵在政府主導下的成功。整體推進特色學校建設,教育行政部門引導和推動至關重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力應體現在規劃引領、機制創新、資金支持三個方面。重慶市永川區出臺了《永川區特色學校建設實施意見》,使特色學校建設方向明、思路清,有計劃、有步驟。構建了“教育行政-教研機構-基層學校”合作機制,使特色學校建設持續、穩定推進。同時也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橫向評價有特色德育、特色管理、特色教學等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縱向評價有特色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等評價指標體系。從2007年起,永川區教委對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藝術教育示范學校給與每個項目5萬~10萬元的專項補貼;并從2008年起設立專項經費,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中小學特色學校建設。
必須充分發揮教研機構的支撐作用。中小學特色建設除了需要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之外,還需要一定的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人士指導。永川區的特色學校建設依托本地教研機構,聘請區內外高校、教育研究機構及中小學名師組成特聘專家團隊,直接參與學校特色的調研、診斷與提煉,開設特色項目專題培訓,引領特色項目學校校長、教師專業成長,特色學校文化建構等研究活動,為學校提供了理論支撐。
必須強化學校核心主體地位。特色學校建設的核心主體是學校。應積極獎勵和晚上以校為本的特色學校發展和管理模式,鼓勵學校沿著“項目特色-特色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這種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路線去實踐探索、自主發展、追求卓越。強化學校核心主體地位推進特色學校建設,有利于各校從學校事跡選擇確立創建特色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各校的特色生成于學校、發展于學校,形成了濃郁的本土氣息和鮮明的個性特征,最終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精”格局。
三、實踐體系的構建是區域推進特色學校建設的關鍵。
“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動”就是將實現具化為實踐。特色的形成不能速成,因為文化的形成不能速成,因此區域推進特色學校建設必須立足多個層面,把握多個要素,構建立體的、長效的實踐體系。實踐表明,特色學校建設的策略體系、特色人才隊伍培養體系、特色建設專業支撐體系、學校特色文化培育體系的構建是區域推進特色學校建設取得成效的關鍵。永川區以四大行動切入,構建了四大實踐體系。
開展“特色研究”,探索特色學校建設的策略體系。中小學創建特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行教育科研的過程,沒有教育科研的個性化也就沒有辦學的個性化。永川區教委以重慶市規劃辦立項課題“區域推進特色學校建設于均衡發展策略研究”為引領,依托9所“重慶市中小學特色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實驗學校,努力探索教育發展規律和特色學校建設的策略、途徑與方法,構建特色學校建設的理論框架。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特色學校建設模式,即自主模式、聯片模式和支撐模式,分類要求,分層推進。自主模式適用于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市區級示范校,倡導他們從實際出發,靈活辦學、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主完善,為基層學校創建特色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聯片模式主要是在校級之間獎勵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礎,形成區域共同進步,協同發展的教育生態環境,幫助學校深層次地推進特色學校建設,優質學校與優質學校合作,著力打造品牌;優質學校與一般學校合作,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示范作用,帶動一般學校的發展;一般學校與一般學校合作,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支撐模式用于那些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學校,通過區級教研部門有計劃的支撐服務,使學校的辦學理念更加明晰,辦學目標更加明確、辦學機制更加有效,使學校特色建設工作得以有效開展。
依托76所“永川區特色學校建設研究”子課題學校定期開展活動,為特色項目研究提供實踐資源,為特色學校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如,北山中學通過踐行“以美益美,以美啟智,以美怡情”的辦學理念,積極看重“尚美特色建設”課題研究,創造了“尚美教育”特色;匯龍小學通過踐行“讓我們都快樂成長”的辦學理念,積極看重“兒童文學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研究,彰顯了“兒童文學教育”特色;上游小學通過踐行“讓學校稱為生活家園,讓家園稱為學習型學校”的辦學理念,積極看重“家政體驗教育”課題研究,彰顯了家政教育特色。
實施“雙名工程”,構建特色人才隊伍培養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特色實際上是校長辦學思想個性化的體現,沒有個性鮮明的校長,具沒有學校特色的創建。而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理念。校長的辦學思想必須得到全體教師的共同認可,才能得到切實的貫徹,從而產生實際的效果。在特色學校建設過程中積極實施“名校長工程”和“名師工程”,構建特色人才隊伍培養體系,是必不可少的關鍵。
“名校長工程”是要通過“集中培訓、自主研究、主研課題、校長論壇、掛職鍛煉、學習考察”等房市,培養一批特色意識新,理論素養高,管理能力強,辦學思想獨特、個性鮮明的校長群體,以適應特色學校建設的需要。有特色的教師是學校的寶貴財富。“名師工程”就是通過“名師培養對象研修班”、“骨干教師研修班”,成立“名師工作室”等多種途徑,培養一批能依據學校特色建構課堂教學特色的名師。
為大面積提高教師素質,滿足整體推進特色學校建設的人才需求,永川區還著力實施了“三三”培訓。第一“三”是指提升教師基本素質的“普訓”,提升教育科研方法的“研訓”、針對特色雪下建設的“專訓”這三訓相結合。第二個“三”是指“區-鎮(街)-校”三級培訓相結合。區級培訓重在理論層面,由教研室組織;鎮(街)級培訓重在實踐操作層面,分別由教管中心和學校組織;校本培訓基于學校自身發展,與現行的區級、鎮(街)級培訓相互補充,能快速提高一線教師的業務水平,有效改變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狀況。
開展“四四教研”,構建特色建設專業支撐體系。專業支撐是指特色課題牽動,特色教研活動外化,使特色學校建設更科學、更行之有效。永川區以課題研究為契機,確立了“四四教研”模式,即在課例教研、主題教研、課題教研、特色教研的“四教研”基礎上,進行建構行為、建構思想、建構模式、建構特色的“四建構”,具體從四個層面進行分類要求、分層引領:第一層面是在“課例教研”基礎上“建構行為”,引領教師從“行為改進”式的教研走向“行為建構”式的教研,使之成為“有方法的教師”;第二層面是在“主題教研”基礎上“建構思想”,引領教師從“行為建構”式的教研走向“思想建構”式的教研,使之成為“有思想的教師”;第三層面是在“課題教研”基礎上“建構模式”,引領教師從“思想建構”走向“模式建構”,使之成為“有風格的教師”;第四層面是在“特色教研”基礎上“建構特色”,引領教師從“模式建構”走向“特色建構”,使之成為“有特色的教師”。
“四四教研”強調學校教研特色化。教師群體以團體的形式參與學校教育科研,以校為本,基于文化傳承、設施設備、教師狀況等教育資源,與特色建設相結合,把教研工作融于學校特色的建構中去,圍繞特色建構逐步向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拓展、提升。
建設“人文校園”,構建學校特色文化培育體系。特色學校建設必須通過文化引領,豐富內涵、鑄就學校的靈魂。“人文校園”建設包括學校精神文化的范疇,如學校校風、教風、班風、學風及思想觀念、價值規范上的特色;學校物質文化范疇,如物質環境、校園建設。最后是學校制度或行為方式范疇。“人文校園”建設,使學校辦學力量個性化、制度個性化、物質層面個性化(如教師特長、學生特長、校園建設動),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使它成為師生的心理行為及推動力,從而改變學校的面貌,甚至改變學校的命運。
為此,永川區政府構建了“以獎代補”的學校文化建設激勵機制。設立學校文化設施建設工程(包括學校圖書館建設、網絡建設和人文景觀建設)、學校課程文化建設工程、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工程、學校文化過冬繁榮工程等四個項目,每年撥出專款進行“以獎代補”。同時,加強度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專項資金管理情況等的督促檢查,保證資金的合理使用。對不按規定安排使用,造成截留、挪用、擠占和虛報冒領專項資金的情況進行嚴肅處理。
區教委以“人文校園”為核心,組織開展了系列活動將學校文化外化于行,形成有利于特色教育的氛圍,使特色建設成為全校師生無意識努力的價值取向。如開展“三月四節”活動,三月指文明禮貌月,弘揚民族精神月,德育工作者風采展示月;四節指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還在區域內開展“校園文化評比”活動等。
特色學校建設是一項涉及學校整個系統、全方位的學校變革活動,是一個需要長期不懈追求的過程。文明堅信,隨著區域整體推進特色學校建設不斷深入,每一所學校都將成為孩子的精神樂園。